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评理(評理)  拼音:píng lǐ
根据道理,评判事情的是非曲直。《隋书。卷七三。循吏传。樊叔略传》:「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略辄为评理。」《旧唐书。卷七一。魏徵传》:「尚书省滞讼有不决者,诏徵评理之。」
《國語辭典》:理会(理會)  拼音:lǐ huì
1.道理相合,见解一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时人以谓山涛不学孙、吴,而闇与之理会。」唐。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2.评理、理论。《水浒传》第四九回:「两个便拔步出门,指著庄上骂道:『你赖我大虫,和你官司里去理会。』」《醒世恒言。卷二七。李玉英狱中讼冤》:「那焦氏也不起身,反骂道:『这贱人!你把死来诈我么?且到明日与你理会。』」
3.料理、处置。《水浒传》第二回:「如若强人自来,都是我来理会。」《元曲选。盆儿鬼。第一折》:「你且睡去,有人来投宿,我自理会。」
4.办法、主意。《水浒传》第一三回:「夫人不必挂心,世杰自有理会。」《醒世恒言。卷三六。蔡瑞虹忍辱报仇》:「瑞虹又不则声,朱源到没个理会,只得自斟自饮。」
5.理解、领会。宋。苏轼〈答张嘉父〉:「此书自有妙用,学者罕能理会。」《大宋宣和遗事。亨集》:「天子是甚般聪俊,何事不理会?」
6.关心、在意。《三国演义》第五七回:「统到耒阳县,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红楼梦》第六七回:「这些东西,我们小时候倒不理会,如今看见,真是新鲜物儿了。」
7.理睬、答理。《西游记》第二三回:「师父!这娘子告诵你话,你怎么佯佯不睬?好道也做个理会是。」《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那乌龟分毫不知一个情由,劈地价来,没做理会,口里乱嚷。」
8.知道。《红楼梦》第七一回:「鸳鸯又不曾有个作伴的,也不曾提灯笼,独自一个,脚步又轻,所以该班的人皆不理会。」
《漢語大詞典》:谈理(談理)
(1).谈 老庄 玄理。晋书·殷仲堪传:“其谈理与 韩康伯 齐名,士咸爱慕之。”魏书·清河王怿传:“博涉经史,兼综羣言,有文才,善谈理。”
(2).谈说道理;评理。 鲁迅 《华盖集·十四年的“读经”》:“单是妄行的是可与论议的,故意妄行的却无须再与谈理。”
《國語辭典》:讲理(講理)  拼音:jiǎng lǐ
1.明达道理。如:「做人要讲理,切莫任性胡闹。」
2.评断事理的是非。如:「这件事得找他讲理,当面说个明白。」《文明小史》第三八回:「能够敷衍著,不就做他们的领土,已是万分之幸了,还好合他们讲理吗?」
《國語辭典》:讲道(講道)  拼音:jiǎng dào
讲解经义或宗教教义。《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今广延群儒,博谋讲道。」《西游记》第一回:「我家师父,正才下榻,登坛讲道。」
《漢語大詞典》:质理(質理)
(1).质地文理。 明 方孝孺 《凝命神宝颂》:“使者还自西方,爰得青玉於雪山,广袤踰二尺。揆其初得,徵兆异常,质理栗温,世所希见。”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有一旧玉马,质理不甚白洁,而血浸斑斑。”
(2).质对评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席方平:“值城隍早衙,喊寃以投。 羊 惧,内外贿通,始出质理。”
《漢語大詞典》:面理
(1).脸上皮肤的纹理。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善建:“肌肤润泽,面理有光。”
(2).方言。当面评理。楚剧《葛麻》第二场:“你是个读书人,你就与他面理,他有来言,你有去语嘛!”
《國語辭典》:讲道理(講道理)  拼音:jiǎng dào lǐ
讲求事理、原由而不偏执。《文明小史》第二八回:「外国人最讲道理的,决不至于洗城。这话是讹传的,不要去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