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19,分95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论天
评论
具论
论价
辨论
坐论
世论
抗论
论学
论相
立论
论难
书论
中论
同论
《漢語大詞典》:论天(論天)
(1).讨论天象。梁书·儒林传·崔灵恩:“先是儒者论天,互执浑、盖二义,论盖不合於浑,论浑不合於盖。”
(2).相传 孔子 东游,见两小儿辩论。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双方各持其理,连 孔子 也不能决断。事见列子·汤问。后遂用为典故,以“论天”形容儿童聪敏。 北周 庾信 《伤王司徒褒》诗:“青衿已对日,童子即论天。”
《國語辭典》:评论(評論)  拼音:píng lùn
批评与讨论。《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范滂传》:「评论朝廷,虚搆无端,诸所谋结,并欲何为?」《隋书。卷四六。杨异传》:「评论得失,规讽疑阙。」
《漢語大詞典》:具论(具論)
详细讨论。 唐 孔颖达 《周易论·论谁加经字》:“但纬文鄙伪不可全信。其八卦方位之所,六爻上下之次,七八九六之数,内外承乘之象,入经别释,此未具论也。” 宋 秦观 《寄题傅钦之草堂》诗:“出处士所重,其微难具论。”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文具於前而略於后例:“荀子此文,传写旧有错误,余作诸子平议已订正之,兹不具论。”
分類:详细讨论
《國語辭典》:论价(論價)  拼音:lùn jià
商议价格。《南史。卷七七。恩倖列传。茹法亮》:「内外要职及郡丞尉,皆论价而后施行。」明。高明《琵琶记。五娘剪发卖发》:「卖头发,买的休论价。念我受饥荒,囊箧无些个。」
《國語辭典》:辨论(辨論)  拼音:biàn lùn
针对同一问题,不同意见者当面以言辞相互论争。《老残游记》第一一回:「却说申子平正与黄龙子辨论,忽听背后有人喊道:『申先生,你错了。』」
《漢語大詞典》:坐论(坐論)
(1).坐而议论。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英雄:“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乃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 刘昞 注:“智能坐论,而明不见机,何事务之能处!”
(2). 唐 五代 之制,宰相上殿议事,赐茶命坐,谓之坐论。至 宋 初,此制废。参阅 宋 钱惟演 《金坡遗事》
《漢語大詞典》:世论(世論)
(1).当时的舆论。晋书·庾冰传:“兄 亮 以名德流训, 冰 以雅素垂风,诸弟相率莫不好礼,为世论所重。” 宋 苏轼 《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诗:“但苦世论隘,聒耳如蜩蝉。” 鲁迅 《集外集拾遗·〈蜕龛印存〉序》:“予于 杜君 未相见,唯读其书,窃熹抱守遗阙,不以世论失其故常,有同志者,因序之云。”
(2).佛教称其他宗教、学派言论。 晋 法显 神僧传:“﹝ 佛图澄 ﹞身长八尺,风姿甚美,妙解深经,旁通世论。”
《國語辭典》:抗论(抗論)  拼音:kàng lùn
1.直言而不阿谀。《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下。赵壹传》:「下则抗论当世,消弭时灾。」
2.以言论相对抗。《晋书。卷八二。孙盛传》:「于时殷浩擅名一时,与抗论者,惟盛而已。」
《國語辭典》:抗议(抗議)  拼音:kàng yì
1.对他方的意见或措施作反对的表示。《后汉书。卷六四。卢植传》:「群僚无敢言,植独抗议不同。」
2.持论正直。《后汉书。卷四三。何敞传。论曰》:「乐、何之徒抗议柱下,故能挟幼主之断,剿奸回之偪。」
《漢語大詞典》:论学(論學)
(1).论说学问。礼记·学记:“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孔颖达 疏:“论学,谓学问嚮成,论説学之是非。”
(2).指学术见解。 梁启超 《戴东原哲学》三:“ 望溪 和 恕谷 论学不合。”
《韵府拾遗 漾韵》:论相(论相)
春秋天王使家父来聘胡传来聘桓公锡桓公命则宰纠书名以正其始王不称天以正其终而荣叔家父之徒不与也故人主之职在论相而已矣
分类:论相
《國語辭典》:立论(立論)  拼音:lì lùn
对问题提出议论、看法。《晋书。卷四三。王戎传》:「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國語辭典》:论难(論難)  拼音:lùn nàn
辩驳争论,质询疑难之处。《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下。魏应传》:「肃宗甚重之,数进见,论难于前,特受赏赐。」
《漢語大詞典》:书论(書論)
(1).文章,论著。《淮南子·要略》:“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
(2).古代文体名。书与论。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奏议宜雅,书论宜理。”
《国语辞典》:中论(中论)  拼音:zhōng lùn
1.书名。汉徐干撰,二卷,二十篇。全书原本经训,归于圣贤之道。魏文帝称其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2.佛教典籍。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译。四卷,二十七品,四百四十六颂。内容主要在阐明一切现象没有真实存在的体性。为大乘佛教中观派最重要的著作。除汉译本外尚存有梵本及藏译本。也称为「中观论」。
《國語辭典》:同论(同論)  拼音:tóng lùn
1.相同的言论。《庄子。知北游》:「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知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
2.相同比论。如:「诗与文体裁不同,优劣岂可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