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问题(問題)  拼音:wèn tí
1.事态的严重性足以引人研究讨论,或尚待解决者。如:「犯罪问题」、「公害问题」。
2.考试时的题目。如:「期末考的问题出得太偏僻了。」
《漢語大詞典》:政议(政議)
(1).严正批评。政,通“ 正 ”。战国策·韩策二:“ 韩傀 相 韩 , 严遂 重於君,二人相害也。 严遂 政议直指,举 韩傀 之过。 韩傀 以之叱之於朝。”
(2).关于政事的讨论。后汉书·应劭传:“故 胶西 相 董仲舒 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 张汤 亲至陋巷,问其得失。” 聂绀弩 《从沈从文笔下看鲁迅》:“于 鲁迅 也就面面俱到,自在圆通,拥皋比,参政议,臧否人物,放论文章,都不减于 周作人 氏之‘如秋天,如秋水,于事不隔’了。”
《漢語大詞典》:议制(議制)
(1).谓衡量事之轻重而据以断罪。语本《左传·昭公六年》:“昔先王议事以制。”《南史·谢弘微传》:“被举之身,加以禁錮,年数多少,随愆议制。”旧唐书·刑法志:“故有轻重三典之异,宫墨五刑之差,度时而施宜,因事以议制。”
(2).礼仪制度。议,通“ 仪 ”。晋书·李重传:“先王议制,以时因革,因革之理,惟变所适。”
(3).讨论制宪。清史稿·职官志序:“ 光绪 变法, 宣统 议制,品目张皇,掌寄纷杂,将以靖国,不益嚣乎?”
《國語辭典》:决议(決議)  拼音:jué yì
1.对议论做决定。唐。常衮授崔圆左仆射制〉:「尝决议于庙堂,早书勋于王府。」
2.凡议案经主席提付表决者,不论可否,即称为「决议」。
《國語辭典》:申论(申論)  拼音:shēn lùn
详细论述。《南史。卷四五。王敬则传》:「时军荒后,县有一部劫逃入山中,为人患,敬则遣人致意,劫帅,使出首,当相申论。」
《漢語大詞典》:发议(發議)
(1).产生议论。《南齐书·高逸传·明僧绍》:“不食 周 粟而食 周 薇,古犹发议,在今寧得息谈邪?”
(2).提出建议。 黄鸿寿 《开设资政院》:“院中内容,笑柄不一……议事日表第一第二项归併於第六项之特任股员,係 劳乃宣 登臺发议,多数议员不俟议长宣告表决,即起立赞成。”
(3).交付讨论。
《漢語大詞典》:究论(究論)
研究讨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鉴识:“因与诸尚书言 孙 吴 用兵本意,遂究论,举坐无不咨嗟。”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二:“明堂古盛典,繇祖宗来暨 神考 ,究论弗及成。今赖卿力,俾朕获继先志。” 清 吴敏树 《与篠岑论文派书》:“然弟岂区区以侍郎之言为枉,而急自明哉?惜乎不及与 功甫 究论之耳。” 章炳麟 《辨诗》:“词已失其律度,南北曲復曼衍不可究论,然叶音宜以官韵为準。”
分類:究讨讨论
《漢語大詞典》:论友(論友)
讨论问题的朋友。 李大钊 《再论新亚细亚主义》:“一九一九年元旦,我作《大亚细亚主义与新亚细亚主义》一文,在《国民杂志》第一卷第二号发表。论友 高承元 君不弃,著论驳之。”
《漢語大詞典》:边论(邊論)
(1).守边御敌的观点主张。《宋书·袁淑传》:“窃观都护之边论,属国之兵謨, 终 晁 之抗辞, 杜 耿 之言事,咸云及经之棘,犹闕上算,烛郛之敬,裁收下策。”
(2).有关边事的讨论研究。 宋 韩琦 《论时事》:“二曰念边事。今政府循故事,纔午即出,欲稍留,则恐疑众,退朝食罢,忽遽签书而出,何暇款及疆事哉?谓宜须未正方出,延此一时以专边论。”
《國語辭典》:会报(會報)  拼音:huì bào
互有关系的各机关或机关内部于固定期间会合在一起报告的例行会议。如:「校长正在会议室主持训导会报。」
《國語辭典》:法案  拼音:fǎ àn
泛指向立法机关提出以备审议制定的法律草案。
《漢語大詞典》:论律(論律)
讨论乐律。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故达道之化者可与审乐,好音之声者不足与论律也。”
分類:讨论乐律
《漢語大詞典》:讲订(講訂)
讨论订正。
分類:讨论订正
《國語辭典》:系数(係數)  拼音:xì shù
代数式中,与未知数相乘的数字或文字。如3x、2ax中的3与2a是x的系数。
《漢語大詞典》:歧黄
指 歧伯 与 黄帝 。《黄帝内经》托名 歧伯 与 黄帝 讨论医术。 李栋 王云高 《彩云归》四:“长此以往, 歧 黄 之后要变巫觋之徒了!”参见“ 岐黄 ”。
《國語辭典》:岐黄(岐黃)  拼音:qí huáng
岐伯和黄帝的合称。相传黄帝曾使岐伯尝百草,行医治病,今传之内经即托名黄帝和岐伯问答论医。故以岐黄为医家之宗祖。后亦用以比喻医道。《聊斋志异。卷八。紫花和尚》:「盖邑有某生者,精岐黄,而不以术行,三聘始至,疏方下药,病愈。」也作「歧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