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一两(一兩)
(1).计量单位。古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今以一斤的十分之一为一两,一两为十钱。《淮南子·天文训》:“十二銖而当半两,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为一两。” 汉 刘向 《说苑·辨物》:“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銖,二十四銖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宋史·律历志一》:“一两者,合二十四銖为二千四百黍之重。”
(2).古代布帛,以古尺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以币锦二两,缚一如瑱,适 齐 师” 晋 杜预 注:“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匹也。”《周礼·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唐 贾公彦 疏:“古者二端相向卷之,共为一两。”
(3).犹一双。 明 刘绩 《忆原上人》诗:“一两棕鞋八尺藤, 广陵 行徧又 金陵 。”
(4).指少数。《三国志·魏志·华佗传》:“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晋书·纪瞻传》:“然失之者亿万,得之者一两耳。”《红楼梦》第九回:“谁敢望‘请’,只求听一两句话就有了。” 老舍 《正红旗下》二:“母亲是不喜欢算计一两文钱的人。”
一辆。《史记·货殖列传》“牛车千两” 唐 张守节 正义:“车一乘为一两。”
(2).古代布帛,以古尺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以币锦二两,缚一如瑱,适 齐 师” 晋 杜预 注:“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匹也。”《周礼·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唐 贾公彦 疏:“古者二端相向卷之,共为一两。”
(3).犹一双。 明 刘绩 《忆原上人》诗:“一两棕鞋八尺藤, 广陵 行徧又 金陵 。”
(4).指少数。《三国志·魏志·华佗传》:“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晋书·纪瞻传》:“然失之者亿万,得之者一两耳。”《红楼梦》第九回:“谁敢望‘请’,只求听一两句话就有了。” 老舍 《正红旗下》二:“母亲是不喜欢算计一两文钱的人。”
一辆。《史记·货殖列传》“牛车千两” 唐 张守节 正义:“车一乘为一两。”
《國語辭典》:度数(度數) 拼音:dù shù
1.以度为单位的计量数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何故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各有度数,移动不均?」《镜花缘》第五七回:「这总怪四哥看了天象,要候甚么『度数』,又是甚么『课上孤虚』,以致耽搁至今,真是养痈成患。」
2.标准、规则。《商君书。错法》:「法无度数而事日烦,则法立而治乱矣。」《宋史。卷二六二。列传・刘温叟》:「儒者泥古,致详于形名度数间,而不知清浊轻重之用。」
3.器量、胸襟。《三国志。卷六。魏书。董二袁刘传。袁绍》:「太祖乃还救谭,十月至黎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仁君度数弘广,绰然有馀,当以大包小,以优容劣。」
4.道理。《韩非子。难一》:「君有道,则臣尽力而奸不生;无道,则臣上塞主明而下成私。管仲非明此度数于桓公也,使去竖刁,一竖刁又至,非绝奸之道也。」《朱子语类。卷八七。礼四。小戴礼》:「他只是说人做这个去合那天之度数。」
5.测算。《清史稿。卷一○七。选举志二》:「六年,议于同文馆内添设算学馆。时京僚瞢于时务,谤讟繁兴,原疏排斥众议,言之剀切。谓:『西人制器之法,无不由度数而生。』」
2.标准、规则。《商君书。错法》:「法无度数而事日烦,则法立而治乱矣。」《宋史。卷二六二。列传・刘温叟》:「儒者泥古,致详于形名度数间,而不知清浊轻重之用。」
3.器量、胸襟。《三国志。卷六。魏书。董二袁刘传。袁绍》:「太祖乃还救谭,十月至黎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仁君度数弘广,绰然有馀,当以大包小,以优容劣。」
4.道理。《韩非子。难一》:「君有道,则臣尽力而奸不生;无道,则臣上塞主明而下成私。管仲非明此度数于桓公也,使去竖刁,一竖刁又至,非绝奸之道也。」《朱子语类。卷八七。礼四。小戴礼》:「他只是说人做这个去合那天之度数。」
5.测算。《清史稿。卷一○七。选举志二》:「六年,议于同文馆内添设算学馆。时京僚瞢于时务,谤讟繁兴,原疏排斥众议,言之剀切。谓:『西人制器之法,无不由度数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