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赤油
指用红油涂过的布帛。古代常用以装饰器仗或车舆等,以示尊贵。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殳,前驱之器也,以木为之。后世……以赤油韜之。”晋书·舆服志:“﹝天子法车﹞以赤油,广八寸,长三尺,注地,繫两轴头,谓之飞軨。”隋书·礼仪志五:“采女、皇女、诸王嗣子、侯夫人,皆乘赤油搨幢车。” 宋 苏轼 《择胜亭铭》:“赤油仰承,青幄四张。” 宋 苏辙 《旦起理发》诗:“近闻西边将,袒裼拥马鬃。归来建赤油,不復儕伍同。”
《漢語大詞典》:一幅
(1).表数量。用于布帛、纸张、图画等。后汉书·符融传“幅巾奋褒” 唐 李贤 注:“幅巾者,以一幅之也。”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贵者綾锦裙襦,上施锦一幅。” 宋 王安石 《陶缜菜示德逢》诗:“ 陶 生画此共言好,一幅往往黄金百。”朱子语类卷一○六:“只以一幅纸,截作三片。” 顾笑言 《你在想什么》十二:“在最近一期的黑板报中,针对矿山机关一些同志说得多,做得少的问题,刊出了一幅漫画。”
(2).表数量。用于景物。犹一片。 宋 陆游 《乍晴风日已和泛舟至扶桑埭》诗:“接罗一幅烟雾薄,舴艋八尺鳧鷖轻。” 元 揭傒斯 《楚山秋晚》诗:“一幅秋光舒復卷,谁教尘土涴人衣。”
《漢語大詞典》:一两(一兩)
(1).计量单位。古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今以一斤的十分之一为一两,一两为十钱。《淮南子·天文训》:“十二銖而当半两,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为一两。” 汉 刘向 说苑·辨物:“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銖,二十四銖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宋史·律历志一:“一两者,合二十四銖为二千四百黍之重。”
(2).古代布帛,以古尺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以币锦二两,缚一如瑱,适 齐 师” 晋 杜预 注:“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匹也。”周礼·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唐 贾公彦 疏:“古者二端相向卷之,共为一两。”
(3).犹一双。 明 刘绩 《忆原上人》诗:“一两棕鞋八尺藤, 广陵 行徧又 金陵 。”
(4).指少数。三国志·魏志·华佗传:“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晋书·纪瞻传:“然失之者亿万,得之者一两耳。”红楼梦第九回:“谁敢望‘请’,只求听一两句话就有了。” 老舍 《正红旗下》二:“母亲是不喜欢算计一两文钱的人。”
一辆。史记·货殖列传“牛车千两” 唐 张守节 正义:“车一乘为一两。”
《漢語大詞典》:帘旌(簾旌)
帘端所缀之布帛。亦泛指帘幕。 唐 白居易 《旧房》诗:“牀帷半故帘旌断,仍是初寒欲夜时。” 唐 李商隐 《正月崇让宅》诗:“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牕网小惊猜。” 冯浩 笺注:“帘旌,帘端施帛也。” 元 张可久 《天净沙·清明日郊行》曲:“碧桃花下帘旌,緑杨影里旗亭。” 清 龚自珍 《菩萨鬘》词:“行云欲度帘旌去,啼花恨草无重数。”
分類:布帛帘幕
《漢語大詞典》:一端
(1).指物件的一头。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门口是一块活板,人一进门,踏着木板的这一端,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扑过来,铁索正套在你脖子上。”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一:“我得了一支五彩漆管的铅笔,一端有个橡皮帽子。”
(2).指事情的一点或一个方面。 汉 王充 论衡·实知:“夫术数直见一端,不能尽其实。”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今粗明其一端,亦可思过半矣。” 清 方苞 《读邶鄘至曹桧十一国风》:“或同始而异终,或将倾而復植,岂可以一端尽哉?” 鲁迅 《呐喊·端午节》:“他自己说,他是自从出世以来,只有人向他来要债,他从没有向人去讨过债,所以这一端是‘非其所长’。”
(3).表布帛数量。古代布帛二端相向卷,合为一匹,一端为半匹,其长度相当于二丈。 汉 桓宽 盐铁论·力耕:“夫中国一端之縵,得 匈奴 累金之物。”《古诗十九首》之十八:“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綺。”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币锦二两” 晋 杜预 注:“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所谓匹也。”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 张友正 ﹞与染工为邻,或问其故。答曰:‘吾欲假其縑素学书耳。’于是与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
(4).方言。表示一舀的数量。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下十七:“ 盛佳秀 舀了一端饲。”
《漢語大詞典》:一匹
(1).表数量。用于布帛,古代以四丈为一匹。亦指整卷的布帛,长度不一。史记·天官书:“长庚如一匹布著天。此星见,兵起。”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种棠:“成树之后,岁收绢一匹。”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二:“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2).表数量。用于牲畜或禽鸟。史记·平准书:“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按,《货殖列传》索隐云:“马夜行目照前四丈,故云一匹。或説,度马纵横,适得一匹。”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我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着的一匹花猫起手。”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不过今天倒还好,别外还射了一匹麻雀,可以给你做菜的。”
(3).表数量。犹一片。用于连接成片的物体。《中国民间故事选·红潭河》:“满河的绿水流到一匹山岩下时,转个弯弯聚成了一个深潭。”
《漢語大詞典》:横幅
(1).横过来的整幅布帛。晋书·四夷传·倭人:“其男子衣以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缀。”南史·夷貊传上·林邑国:“男女皆以横幅古贝绕腰以下,谓之干漫,亦曰都漫。”
(2).横的字画、标语等。 宋 陆游 《夜饮即事》诗:“更作茶甌清絶梦,小窗横幅画 江 南。” 清 曹寅 《朱园看梅忆子猷》诗:“我行 石城 东,每拟写横幅。” 曹禺 《日出》第三幕:“中门框总是‘情郎艳乡’或‘桃源佳境’的横幅。”
《漢語大詞典》:玄纁
(1).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书·禹贡:“厥篚玄纁璣组。”左传·哀公十一年:“公使大史 固 归 国子 之元,寘之新篋,褽之以玄纁,加组带焉。” 杨伯峻 注:“此谓以红黑色与浅红色之帛作垫。”
(2).后世帝王用作延聘贤士的礼品。后汉书·隐逸传·韩康:“ 桓帝 乃备玄纁之礼,以安车聘之。” 三国 蜀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举措》:“玄纁以聘幽隐。” 唐 陈陶 《经徐穉墓》诗:“凤皇屡降玄纁礼,琼石终藏烈火诗。” 宋 王禹偁 《酬种放征君》诗:“玄纁与丹詔,恩礼诚非薄。” 清 方文 《送刘孔安北上》诗:“主圣相且贤,玄纁降茅茨。”
《漢語大詞典》:组织(組織)
(1).经纬相交,织作布帛。吕氏春秋·先己曰:‘执轡如组’” 汉 高诱 注:“组读组织之组。夫组织之匠,成文於手,犹良御执轡於手而调马口,以致万里也。” 宋 欧阳修 《酬学诗僧惟晤》诗:“又如古衣裳,组织烂成文。”辽史·仪卫志二:“ 太祖 仲父 述澜 ……始置城邑,为树艺、桑麻、组织之教,有 辽 王业之隆,其亦肇迹於此乎!”
(2).织成的织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隋书·何稠传:“ 波斯 尝献金緜锦袍,组织殊丽,上命 稠 为之。”
(3).指诗文的造句构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雕琢情性,组织辞令。” 唐 孟郊 《出东门》诗:“一生自组织,千首大雅言。” 宋 陆游 《答邢司户书》:“退而组织古语,剽裂奇字,大书深刻,以眩世俗。” 清 黄遵宪 《陈葵献偶刻诗文序》:“ 周元公 曰:‘文所以载道也。’今人无道可载,徒欲激昂於篇章字句之间,组织纫缀以求胜,是空无一物而饰其舟车也。”
(4).安排;整顿。 元 姜个翁 《霓裳中序第一·春晚旅寓》词:“园林罢组织,树树东风翠云滴。” 清 龚自珍 《怀我生之先箴》:“今大夫天干琅琅,地支气昌,帝组织我阴阳,庸詎知我非符。” 清 丘逢甲 《梦中》诗:“奔驰日月无停轨,组织 河 山未就功。”
(5).构陷。犹罗织。 唐 李白 《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诗:“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
(6).机体中构成器官的单位,是由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细胞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如: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7).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系统加以结合。也指所结合的集体。 毛泽东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人民靠我们去组织。 中国 的反动分子靠我们组织起人民去把他打倒。”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这个俗话革命的任务,是一般文化革命的任务,一切革命的文化组织应当担负起来,而尤其是文学的革命组织。”
(8).特指中国共产党组织。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二章:“抗战以后咱的军队上来,这才又恢复起地方组织,我续上关系工作到如今。” 西戎 《女婿》:“ 青枝 对着爹的耳朵,严肃地说:‘爹,你不知道吗, 锁柱 是组织里的人,他能不积极带头吗?’”
《漢語大詞典》:布帛
古代一般以麻、葛之织品为布,丝织品为帛,因以“布帛”统称供裁制衣着用品的材料。礼记·礼运:“昔者衣羽皮,后圣治其麻丝以为布帛。” 晋 葛洪 抱朴子·清鉴:“此为丝线既经於銓衡,布帛已歷於丈尺。” 唐 白居易 《重赋》诗:“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三:“静极的时候,连针穿过布帛的声音,都可以听见。”
《漢語大詞典》:被池
为保持被子盖在上身的一头不沾汗垢而缝上的布帛。池,边饰。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池毡:“今人被头别施帛为缘者,犹谓之被池。” 沈砺 《无题》诗:“最怯春寒透被池,残灯无力軃娇肢。”
《漢語大詞典》:青缃(青緗)
(1).青色和浅黄色。也指这两种颜色的织物。 明 徐渭 《宴集翠光岩》诗:“暂脱锦袍悬翠壁,忽抽彤管拂青緗。”
(2).古代常用这种颜色的布帛作书衣、封套。因用以指书籍、画卷等。周书·沈重传:“青緗起焰,素篆从风。”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余生平駑钝,世事懵然,独癖嗜青緗,逾於饮食。” 蔡有守 《晦闻嘱题蒹葭图》诗:“此间谁识凄凄意,写入青緗祇是秋。”
(3).指青箱学。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林锺六月》:“但某 白社 狂人,青緗末学。”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中垒 父子,奕叶青緗。” 明 何景明 《寄樊国宾》诗:“业绍青緗旧,名沾玉牒香。”
《漢語大詞典》:机轴(機軸)
(1).比喻关键重要的处所。后汉书·冯异传:“今 軼 守 洛阳 ,将军镇 孟津 ,俱据机轴,千载一会,思成断金。” 李贤 注:“机,弩牙也;轴,车轴也。皆在物之要,故取喻焉。” 唐 李德裕 《置孟州敕旨》:“盖以河有造舟之危,山有摧轮之险,左右机轴,表里金汤,既当形胜之地,实为要害之郡。” 明 唐寅 《金粉福地赋》:“万里石塘,贯八垓之机轴;三重银户,入九曲之摩尼。”
(2).比喻重要的职务或部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谗险:“ 袁悦 有口才,能短长説,亦有精理。始作 谢玄 参军,颇被礼遇……既下,説 司马孝文王 ,大见亲待,几乱机轴,俄而见诛。” 宋 王安石 《除韩琦制》:“中辞机轴之要,外即蕃屏之安。” 明 吴承恩 《德寿齐荣颂》:“我老师 石 翁相公既得辞机轴,怡家庭,娱侍太翁太母。”
(3).织机上卷布帛的部件。 宋 梅尧臣 《和孙端叟蚕具·织妇》:“常忧里胥来,不待鸡黍熟。但言督县官,立要断机轴。谁知公侯家,赐帛堆满屋。” 清 黄宗羲 《唐烈妇曹氏墓志铭》:“﹝烈妇﹞於是復饮食,起而操作如常。寻翦其机轴,制衣一称,餘布七尺。有小婢乞之,不与。”
(4).比喻诗文的构思、词采、风格。 宋 刘过 《水调歌头·寿王汝良》词:“文采 汉 机轴,人物 晋 风流。丈夫有此,便可谈笑觅封侯。”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张籍:“公於乐府古风,与 王司马 自成机轴,絶世独立。”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 太白 曰:‘ 苍梧 山崩 湘 水竭。’ 张籍 曰:‘菖蒲花开月长满。’ 李贺 曰:‘七星贯断 嫦娥 死。’此同一机轴, 贺 句更奇。”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春秋楼》:“ 关圣 威灵,弥纶宇宙。某所见古今碑记,无非颂扬忠义,千百如出一口,求一另成机轴,以阐发所以为圣为神之道者,未之一睹。”
(5).心计,机智。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李愬》:“不械送 祐 ,则谤者不息。此与 司马懿 祁山 请战奉詔而止同一机轴。皆成言先入,度其必不迕,而后行之者也。”迕,一本作“ 许 ”。 清 青城子 《志异续编·学宪某》:“此与解长字者,同一机轴。虽明属好奇,而不得以好奇责之。”
(6).犹胸怀。 清 黄宗羲 《寿张奠夫八十序》:“昔 泰州 、 旴江 ,皆能於立谈酬答之顷,使士子感悟涕泣,转其机轴。”
《漢語大詞典》:砑光
(1).用光石碾磨纸张、皮革、布帛等物,使紧密光亮。 唐 韩偓 《无题》诗:“锦囊霞彩烂,罗韤砑光匀。” 清 陈维嵩 《浣溪沙·山塘即事》词:“琴几砑光麋緑竹,楸枰敲落水仙花。” 清 曹寅 《巫峡石歌》:“礪刃不发鉶,繫舂不举踵,砑光何堪日一番,抱山泣亦徒湩湩。”
(2).砑光帽的省称。 清 黄景仁 《满庭芳》词:“云璈纔奏罢,砑光舞歇,无限新愁。”参见“ 砑光帽 ”。
(3).眉来眼去;调情戏谑。《醒世恒言·陆五汉硬留合色鞋》:“须寻个人儿通信与他,怎生设法上得楼去方好。若只如此砑光,眼饱肚飢,有何用处。”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 吴山 初然只道好人家,容他住,不过砑光而已。” 明 徐复祚《投梭记·折齿》:“恨你个砑光儍角,全无忌惮。”
《漢語大詞典》:砑光帽
见“ 砑绢帽 ”。
《漢語大詞典》:织纴(織紝)
亦作“ 织絍 ”。
(1).指织作布帛之事。墨子·非攻下:“农夫不暇稼穡,妇人不暇纺绩织紝。”礼记·内则:“执麻枲,治丝茧,织紝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 孔颖达 疏:“紝为繒帛。” 唐 元稹 《桐花》诗:“剑士还农野,丝人归织紝。” 清 王韬 《兴利》:“织絍必以机器为先,事半而功倍,功捷异常,而其利无穷。”
(2).指织布帛的工人。左传·成公二年:“ 孟孙 请往赂之,以执斲、执鍼、织紝,皆百人, 公衡 为质,以请盟。” 杜预 注:“织紝,织繒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