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集解
(1).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三国 魏 何晏 《〈论语注疏解经〉序》:“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曰《论语集解》。” 南朝 宋 裴駰 《〈史记集解〉序》:“采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説,豫是有益,悉皆抄内。删其游辞,取其要实,或义在可疑,则数家兼列……以 徐 为本,号曰《集解》。” 张守节 正义:“ 裴駰 採‘九经’诸史并《汉书音义》及众书之目而解《史记》,故题《〈史记集解〉序》。” 刘文典 《〈淮南鸿烈集解〉序》:“名为‘雧解’,合二十一卷。”
(2).汇合“经”与“传”,为之解释。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故特举 刘 、 贾 、 许 、 潁 之违,以见同异。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 孔颖达 疏:“ 杜 言集解,谓聚集《经》《传》为之作解。 何晏 《论语集解》,乃聚集诸家义理以解《论语》,言同而意异也。”
(2).汇合“经”与“传”,为之解释。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故特举 刘 、 贾 、 许 、 潁 之违,以见同异。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 孔颖达 疏:“ 杜 言集解,谓聚集《经》《传》为之作解。 何晏 《论语集解》,乃聚集诸家义理以解《论语》,言同而意异也。”
《國語辭典》:小序 拼音:xiǎo xù
1.《毛诗》有〈大序〉和〈小序〉之分,冠于《诗经》之首,统论全诗之义者为〈大序〉;冠于每篇之首,分论各诗之义者为〈小序〉。
2.诗词文章前的序文。如:「这篇文章前的小序,说明了作者写作的动机。」
2.诗词文章前的序文。如:「这篇文章前的小序,说明了作者写作的动机。」
《漢語大詞典》:诂训(詁訓)
(1).解释古语。《后汉书·桓谭传》:“博学多通,徧习《五经》,皆詁训大义,不为章句。” 李贤 注引《说文》:“詁,训古言也。” 唐 杨炯 《〈王勃集〉序》:“於是编次《论语》,各以羣分,穷源造极,为之詁训。” 郭沫若 《集外·〈管子集校〉叙录》:“ 宋 代言《管子》者以 张嵲 《读管子》一文最见功力,其文虽不足四百字,而詁训精确,洞见閫奥。”
(2).古语的意义。 晋 郭璞 《〈尔雅〉序》:“夫《尔雅》者,所以通詁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 宋 欧阳修 《尹源字子渐序》:“君之名 源 ,而字 子渊 。夫源发於渊,深且止也,於詁训不类,又无所表发其名之美,甚非称。” 清 曾国藩 《书〈学案小识〉后》:“ 惠定宇 、 戴东原 之流,钩研詁训,本 河间献王 实事求是之旨,薄 宋 贤为空疏。”
(2).古语的意义。 晋 郭璞 《〈尔雅〉序》:“夫《尔雅》者,所以通詁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 宋 欧阳修 《尹源字子渐序》:“君之名 源 ,而字 子渊 。夫源发於渊,深且止也,於詁训不类,又无所表发其名之美,甚非称。” 清 曾国藩 《书〈学案小识〉后》:“ 惠定宇 、 戴东原 之流,钩研詁训,本 河间献王 实事求是之旨,薄 宋 贤为空疏。”
《漢語大詞典》:申解
(1).说明、解释。《左传·庄公二十六年》“ 虢 人又侵 晋 ” 晋 杜预 注:“或策书虽存而简牘散落,不究其本末,故传不復申解,但言传事而已。”
(2).申辩。《后汉书·马严传》:“ 严 数荐达贤能,申解寃结,多见纳用。”《新唐书·赵憬传》:“时 杜黄裳 遭奄人谗詆, 穆赞 、 韦武 、 李宣 、 卢云 等为 裴延龄 构摈,势危甚, 憬 救护申解,皆得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长清僧》:“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復有言。”
(3).申报。 宋 岳飞 《奏措置虔贼状》:“山寨贼首 罗诚 等二百餘人,见拘管在寨未审,令臣一面处置,惟復申解朝廷,伏望圣慈速赐指挥。”
(4).指上报的文书。 元 李翀 《日闻录》:“ 徐子方 为 陕西省 郎中,有属路申解,内漏落头行一圣字,吏欲问罪,以为不敬。”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厚德》:“有属路申解到省,误漏圣字,案吏指为不敬。”
(2).申辩。《后汉书·马严传》:“ 严 数荐达贤能,申解寃结,多见纳用。”《新唐书·赵憬传》:“时 杜黄裳 遭奄人谗詆, 穆赞 、 韦武 、 李宣 、 卢云 等为 裴延龄 构摈,势危甚, 憬 救护申解,皆得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长清僧》:“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復有言。”
(3).申报。 宋 岳飞 《奏措置虔贼状》:“山寨贼首 罗诚 等二百餘人,见拘管在寨未审,令臣一面处置,惟復申解朝廷,伏望圣慈速赐指挥。”
(4).指上报的文书。 元 李翀 《日闻录》:“ 徐子方 为 陕西省 郎中,有属路申解,内漏落头行一圣字,吏欲问罪,以为不敬。”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厚德》:“有属路申解到省,误漏圣字,案吏指为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