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传说(傳説)
指解经的书。汉书·艺文志:“於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説,皆充祕府。”晋书·礼志上:“臣以为今宜参采礼记,略取传説,补其未备,一其殊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诗序则同义,传説则异体,总其归涂,实相枝干。”
《漢語大詞典》:重席
(1).层迭的坐席。古人席地而坐,以坐席层迭的多少表示身分的高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季氏 饮大夫酒, 臧紇 为客,既献, 臧孙 命北面重席,新樽絜之。” 杨伯峻 注:“重席,二层席。古代席地坐,席之层次,依其位之高低。仪礼·乡饮酒礼云:‘公三重,大夫再重。’则重席,大夫之坐。”仪礼·乡射礼“大夫辞加席,主人对,不去加席” 汉 郑玄 注:“辞之者,谦不以己尊加贤者也;不去者,大夫再重席,正也。宾一重席。”
(2).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载: 戴凭 解经不穷,“遂重坐五十餘席”。后用以借指学问渊博的儒者。周书·儒林传序:“握素怀鈆重席解颐之士,间出於朝廷。”南史·谢举传:“ 广 深叹服,仍以所执麈尾、斑竹杖、滑石书格荐之,以况重席焉。” 唐 骆宾王 《上郭赞府启》:“味道弹冠,望横经於重席。”参见“ 重坐 ”。
《漢語大詞典》:重坐
重罚,重刑。魏书·孝感传·长孙虑:“母因饮酒,其父 真 呵叱之,误以杖击,便即致死。 真 为县囚执,处以重坐。”
(1).指层迭列置的坐位。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高廊四注,重坐曲阁。” 郭璞 注引 司马彪 曰:“廊廡上级下级皆可坐,故曰重坐。”一说,重坐即重轩;或谓重坐即重室,指两层的楼房。参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裴駰 集解引 晋 郭璞 注, 清 王先谦 汉书补注
(2).谓所坐席位铺有多层坐垫。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正旦朝贺,百僚毕会,帝令羣臣能説经者更相难詰,义有不通,輒夺其席以益通者, 凭 遂重坐五十餘席。”
《國語辭典》:讲义(講義)  拼音:jiǎng yì
1.阐释说明书籍的义理。《南史。卷七。梁武帝本纪下》:「初,帝创同泰寺,至是开大通门以对寺之南门,取反语以协同泰。自是晨夕讲义,多由此门。」
2.古时臣子将讲授给帝王研习的资料预先撰拟出来,称为「讲义」。宋。邢炳 孝经注疏序:「会合归趣,一依讲说,次第解释,号之为讲义也。」
3.学校教师为学生编辑的讲授资料。
《國語辭典》:义疏(義疏)  拼音:yì shù
本指解释佛教经典。后泛指阐释经义的书。如周易义疏十九卷。
《漢語大詞典》:教胄
(1).《书·舜典》:“帝曰:‘ 夔 !命汝典乐,教胄子。’” 孔 传:“胄,长也。谓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以歌诗蹈之舞之,教长国子,中和祗庸孝友。”说文引作“教育子”,史记·五帝本纪作“教稺子”。 王引之 曰:“凡未冠者,通谓之稺子。稺子即育子,故曰:‘命汝典乐,教育子’ 西汉 经师如 夏侯 、 欧阳 必有训育子为稺子者,故 史公 以稺代育,盖有所受之。育、胄古声相近,作胄者假借字耳…… 马 注曰:‘胄,长也,教长天下之子弟。’训胄为长,始与 史公 异义。然云‘教长天下之子弟’,则是以教胄二字连读而训为教长。”见经义述闻·尚书上。后以“教胄”谓向后学讲解经义。 南朝 梁 萧统 《谢敕参解讲启》:“将应让齿,反降教胄之恩。”
(2).谓教育国子。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耆儒教胄,龙种传经,古元子入学遗法也。”
《漢語大詞典》:虎殿
汉 未央宫 白虎殿 的简称。 汉 时为诸儒讲解经学之所。后泛称宫中讲学之所。 唐 张说 《修书院学士奉敕宴梁王宅赋得树字》:“虎殿成鸿业,猿巖题凤赋。” 明 李东阳 《经筵闻讲中庸有述呈诸寅长》诗:“龙飞御八极,虎殿开羣经。”
《國語辭典》:听书(聽書)  拼音:tīng shū
聆听说书。《红楼梦》第一六回:「历来听书看戏,古时从来未有的。」《老残游记》第二回:「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
《漢語大詞典》:占毕(佔畢)
诵读,吟诵。 梁启超 《变法通义·学校总论》:“自餘一二占毕咿嚘以从事于四书五经者,彼其用心,则为考试之题目耳。” 章炳麟 《〈新方言〉自序》:“盖有诵读占毕之声,既用唐韵,而俗语犹不违古音者。”
亦作“ 佔嗶 ”。 谓经师不解经义,但视简上文字诵读以教人。后亦泛称诵读。礼记·学记:“今之教者,呻其佔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郑玄 注:“呻,吟也。佔,视也。简谓之毕……言今之师自不晓经之义,但吟诵其所视简之文,多其难问也。” 宋 文天祥 《保州道中》诗:“ 江 南佔毕生,往来习羊肠。”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应童子试,不售,觉佔嗶非丈夫事,望望然去之。” 清 高宗 《御题〈意林〉三绝句》之三:“六经万古示纲常,诸子何妨取所长。节度岂徒务佔毕,要知制事有良方。”
《漢語大詞典》:议疏(議疏)
犹义疏。疏解经籍的著作。议,通“ 义 ”。隋书·经籍志一:“ 炫 因序其得丧,述其议疏,讲於人间,渐闻朝廷,后遂著令,与 郑氏 并立。”
《漢語大詞典》:借训(借訓)
(1).借音义相通的字解释别的字。 清 刘淇 《〈助字辨略〉自序》:“借训,如‘学之为言效也’、‘斋之为言齐也’是也。”按此言以“效”训“学”、以“齐”训“斋”,谓之借训。
(2).古人解经旧注中,凡不见于说文而又不知其所出的义训,谓之借训。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阎若璩》:“﹝ 宋半塘 ﹞为《説文解字疏》,详赡辨博,又益以附、借、备三门,如水部‘沛’字,本 辽东 水名,附训为泽,借训为大,为仆,此皆见於经传者。若见於史者,如汉书·礼乐志:‘神哉沛。’ 师古 注:‘沛,疾也。’ 司马相如 《封禪文》:‘沛然改容。’ 师古 注:‘感动。’又《大人赋》:‘沛艾赳螑。’注:‘ 张揖 曰:沛艾,駊騀也。’则谓之备也。此乃 宋氏 一家之学。附者,説文无此训,以经注训附益之,故曰附。至于借例,与附益无二;又非通借之借,意当时必有一説以处之,不可得闻矣。”
《漢語大詞典》:一家章句
谓疏解经籍,自成一家之学。 汉 王充 论衡·程材:“是以世俗学问者,不肯竟经明学,深知古今,急欲成一家章句。”
《國語辭典》:断烂朝报(斷爛朝報)  拼音:duàn làn cháo bào
断烂,残缺陈腐。朝报,朝廷的公报,传抄皇帝诏令和官员章奏之类。王安石戏称《春秋经》只有简略要闻而缺乏事情的原委本末,如同断烂朝报。见《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后指陈腐杂乱,缺少价值的记载。元。王恽〈编年纪事序〉:「若笔之无所用,则上下数千载事绩,特断烂朝报耳。」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三。历史。东华录》:「阅东华录,此书绝无触碍,而所记大事,往往不具首尾,错杂漏缺,全无体裁,真断烂朝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