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著 → 着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283,分19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杂著
医经
笔记
图说
书仪
诗评
诗论
史评
挦扯
狗曲
文论
杂书
笔谈
名部
外典
《国语辞典》:杂著(杂著)  拼音:zá zhù
辑录各种杂体文章的著作。
《國語辭典》:医经(醫經)  拼音:yī jīng
有关中医学术方面的著作。如《黄帝内经》、《外经》、《扁鹊内经》、《外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國語辭典》:笔记(筆記)  拼音:bǐ jì
1.随手记录或指所记录的文字。如:「上课笔记」、「演讲笔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天下事真是愈出愈奇了!老弟,你这回到南京来,将所有阅历的事,都把他笔记起来,将来还可以成一部书呢!」
2.一种文体。大抵杂记见闻、辨订俗讹,或综述古义。如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南朝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辞赋极其精深,笔记尤尽典实。」
《國語辭典》:图说(圖說)  拼音:tú shuō
附有图画以助解说明的著作。如宋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
《國語辭典》:书仪(書儀)  拼音:shū yí
以买书为名送给老师的礼金。旧时送礼须写礼帖和封签,作为送礼的名目。后即以书仪作为馈赠财物的雅称。《警世通言。卷一一。苏知县罗衫再合》:「便吩咐门子,于库房取书仪十两,送与苏雨为程敬。」《醒世恒言。卷二九。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差人送三两书仪,就致看花之意。」
《漢語大詞典》:诗评(詩評)
(1).对诗的评论。 五代 齐己 《寄朗陵二禅友》诗:“ 瀟湘 曾宿话诗评, 荆楚 连秋阻野情。”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诗评乃花谱:“ 邦翰 抚掌曰:‘吾子此论,不独诗评,乃花谱也。’” 清 查慎行 《过曹希文斋》诗:“ 摩詰 园亭依画稾, 建安 人物入诗评。”
(2).作为评论诗的一种著作名称。如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篇; 清 查慎行 有《初白庵诗评》
(3). 南朝 梁 锺嵘 所著诗品的别称。梁书·文学传上·锺嵘:“ 嶸 尝品古今五言诗,论其优劣,名为《诗评》。”
《漢語大詞典》:诗论(詩論)
有关诗歌的评论文章或创作理论方面的著作。《诗刊》1977年第10期:“ 何其芳 同志遵循 毛主席 的文艺思想,以自己的理论研究,为我国诗歌创作的繁荣,贡献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诗论’。”
《國語辭典》:史评(史評)  拼音:shǐ píng
1.针对历史事件所作的评论文字。如贾谊过秦论、王夫之读通鉴论等。
2.批评史书,对于史书的体例、结构、源流、取材、笔法等加以剖析评论的著作。如刘知几的史通,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等。
《國語辭典》:挦扯(撏扯)  拼音:xún chě
锁定、执定。《朱子语类。卷十一。读书法下》:「谓如甲说如此,且挦扯住甲,穷尽其词;乙说如此,且挦扯住乙,穷尽其词。」
《國語辭典》:挦扯(撏撦)  拼音:xún chě
多方摘取、摭拾。多指剽窃词句或割裂文义。宋。刘攽《贡父诗话》:「赐宴,优人有为义山者,衣服败敝,告人曰:『吾为诸馆职挦扯至此。』」宋。刘克庄〈跋刘叔安感秋八词〉:「耆卿有教坊丁大使,意态美成,颇偷古句,温李诸人,困于挦扯。」
《漢語大詞典》:狗曲
(1).极端轻贱《曲礼》之语。汉书·儒林传·王式:“ 江翁 曰:‘经何以言之?’ 式 曰:‘在《曲礼》。’ 江翁 曰:‘何狗曲也!’” 颜师古 注:“意怒,故妄发言。言狗者,轻贱之甚也。” 清 黄遵宪 《杂感》诗:“狗曲出何经,驴券书博士。”
(2).指蔑视某种著作。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研究群理,昌言民族,仰屋梁而著书,鯫生狗曲,见而唾之。”
《漢語大詞典》:文论(文論)
(1).文章,著作。后汉书·儒林传下·服虔:“有雅才,善著文论,作《春秋左氏传解》,行之至今。”三国志·魏志·嵇康传“时又有 譙郡 嵇康 ……”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魏氏春秋》:“ 康 所著文论六七万言,皆为世所玩咏。”宋书·颜延之传:“凡有知能,预有文论。”今专指文学理论方面的论文或著作。如:《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国近代文论选》
(2).指 汉 应瑒 的《文质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 应瑒 《文论》, 陆机 《文赋》。”
《國語辭典》:杂书(雜書)  拼音:zá shū
泛指小说、杂剧之类的书籍。《红楼梦》第四二回:「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國語辭典》:笔谈(筆談)  拼音:bǐ tán
1.随兴书写,不拘文体的笔记文章。如宋。沈括著有《梦溪笔谈》。
2.以书写或输入文字沟通。如:「声带开刀那几天,我只能用笔谈的方式与人互动。」
《漢語大詞典》:名部
(1).名家著作类。
(2).犹名曲。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焕之:“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
《漢語大詞典》:外典
(1).佛教徒称佛书以外的典籍为外典。百喻经·估客偷金喻:“如彼外道偷取佛法著己法书,妄称己有,非是佛是,由是之故,烧灭外典,不行於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 唐 知玄 《答僧澈》诗:“五车外典知谁敌,九趣多才恐不如。” 清 钱谦益 《注李义山诗集序》:“ 石林 长老 源公 ,禪诵餘晷,博涉外典,苦爱 李义山 诗,以其使事奥博,属辞瑰譎。”参见“ 内典 ”。
(2).指与某种著作相关的另一种著作。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曲·金瓶梅:“ 袁中郎 觴政,以《金瓶梅》《水滸传》为外典,予恨未得见。”
(3).谓在外掌管(军政事务)。宋书·自序:“ 高祖 器其才智,不使出也。故出仕以来,便管军要,自非戎军所指,未尝外典焉。”南齐书·萧遥昌传:“七王同恶,皆伏 管 蔡 之诛,其餘列蕃二十餘国,内升清阶,外典方牧。”
《國語辭典》:内典(內典)  拼音:nèi diǎn
佛经。《南史。卷三○。何尚之传》:「入钟山定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乐天一生精究内典,勤脩上乘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