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86,分5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示疾
三箧
座下
意生
香象
狮子吼
补处
现身
海潮音
曼殊
象王
世眼
授记
示寂
慈氏
《國語辭典》:示疾  拼音:shì jí
佛教称佛、菩萨、高僧等修行者生病,旨在故意显现,以教化众生。唐。刘轲〈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自示疾至于升神,奇应不可殚纪。」
《漢語大詞典》:三箧(三篋)
(1).犹三箱。汉书·张安世传:“世书三篋,詔问莫能知,惟 安世 识之。” 宋 黄庭坚 《叔父给事挽词》之七:“三篋飞书公对狱, 元丰 天子照奸回。”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张孟词贡士:“ 朱文正 师得 孟词 死耗,寄家人书并诗云:‘……五车便炙輠,三篋富遗籯。’”
(2).佛教语。指声闻藏、缘觉藏和菩萨藏。 唐太宗 《圣教序》:“一乘五律之道,驰骤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涛於口海。”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七:“三篋……谓声闻、缘觉、菩萨为三也。”
《漢語大詞典》:座下
(1).对尊者的敬称。 宋 王观国 学林·朕:“称尊者为座下、几下、席下、阁下。”
(2).讲座之下。 唐 韩愈 《华山女》诗:“黄衣道士亦讲説,座下寥落如明星。”
(3).莲座之下。借指佛菩萨。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情愿皈依座下,做个传经听法之人。”
《漢語大詞典》:意生
佛教语。谓菩萨为普度众生,变化无碍,出生入死,随意化生。《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不可以学地知,不可以意生及,其涅盘之藴也。” 李善 注:“意生,谓菩萨,言能变化生死,随意往生。” 宋 叶适 《改东门出》诗之二:“面墙虽养蒙,意生岂名身。”
《漢語大詞典》:香象
(1).佛经中指诸象之一。其身青色,有香气。杂宝藏经·迦尸国王白香象养盲父母并和二国缘:“ 比提醯王 有大香象,以香象力,摧伏 迦尸王 军。” 南朝 陈 徐陵 《丹阳上庸路碑》:“香象之力,特所未胜。” 唐 王维 《和宋中丞夏日游福贤观天长寺之作》:“积水浮香象,深山鸣白鸡。” 清 赵翼 《黔中牟珠洞》诗:“又有释迦古佛 观世音 ,手掣香象调鸚鵡。” 鲁迅 《〈唐宋传奇集〉序例》:“夫蚁子惜鼻,固犹香象, 嫫母 护面,詎逊 毛嬙 ,则彼虽小説,夙称卑卑不足厕九流之列者乎,而换头削足,仍亦骇心之厄也。”参见“ 香象渡河 ”。
(2).菩萨名。《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北方有处,名 香积山 ,从昔已来,诸菩萨众,於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 香象 。”
(3).香药和象牙。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茶》:“用三説,则官有七倍之损,而香象之货,居积停滞,公私皆失其利焉。”
《國語辭典》:香象渡河  拼音:xiāng xiàng dù hé
香象,带有香味的大象。香象过河,能直到河底。语本《优婆塞戒经》卷一:「如恒河水,三兽俱渡一,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比喻悟道精深。后也用以称赞诗文写得精辟、透澈。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李杜数公,如金鳷擘海,香象渡河,下视郊岛辈,直虫吟草间耳。」也作「渡河香象」、「香象绝流」。
《國語辭典》:狮子吼(獅子吼)  拼音:shī zi hǒu
1.狮子的吼声。
2.比喻佛说法时发出很大的声音,震动世界。《维摩诘经。卷一。佛国品》:「狮子吼无畏音也,凡所言说不畏群邪异学,谕狮子吼众兽下之。」宋。苏轼闻潮阳吴子野出家诗〉:「当为狮子吼,佛法无南北。」也作「师子吼」。
3.比喻悍妻骂人的声音。宋。苏轼寄吴德仁兼𥳑陈季常〉诗:「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漢語大詞典》:师子吼(師子吼)
(1).狮子吼。佛教语。谓佛祖在大众中讲决定之说而无所畏惧,如狮子大吼。《维摩经·佛国品》:“演法无畏,犹如师子吼。”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窃以释门 义林法师 明大小乘,通内外学,灵山岭岫,苦海津梁,於大众中能师子吼。” 宋 黄庭坚 《赠王环中》:“囊中收得劫初铃,夜静月明师子吼。”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四六:“ 龙树 马鸣 齐现身,我闻大地师子吼。”
(2). 宋 陈慥 自称 龙丘先生 ,好宾客,然其妻 柳氏 极凶妒, 苏东坡 因有诗云:“ 龙丘居士 亦可怜,谈空説有夜不眠,忽闻 河东 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事见 宋 洪迈 《容斋三笔·陈季常》。后即以“师子吼”比喻悍妇的怒骂声。参见“ 河东狮吼 ”。
《國語辭典》:河东狮吼(河東獅吼)  拼音:hé dōng shī hǒu
本为宋代陈慥之妻柳氏凶悍善妒,常使其夫惧怕的故事。用以讥嘲妻子凶悍,使丈夫畏惧。语本宋。苏轼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后用以比喻太太凶悍发威。明。无名氏《四贤记》第一七出:「鹭鸶行状黄昏后,也曾闻河东狮吼,爹行千休万休,休将那皮鞭紧抽。」
《漢語大詞典》:补处(補處)
(1).佛教语。前佛既灭后,菩萨成佛而补其位之称。亦指嗣前佛而成佛之菩萨。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 子长 、 子云 ,自叙元系,则云补处,仰嗣 释迦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受灌顶职位,为法王孙,居 兜率施天 ,是生补处。” 清 龚自珍 《助刊圆觉经略疏愿文》:“命终之后,三人相见於莲邦,乃至一生补处。”后用以借指补官。 宋 陆游 《夜读岑嘉州诗集》诗:“晚途有奇事,随牒得补处。”
(2).指曾经到过的地方。 宋 陆游 《高斋小饮戏作》诗:“ 白帝 、 夜郎 俱不恶,两公补处得凭栏。” 钱仲联 校注:“两公谓 杜甫 曾客 夔州 , 李白 曾流 夜郎 也。”
《國語辭典》:现身(現身)  拼音:xiàn shēn
1.露面、出现。如:「她一现身,引起在场观众一阵骚动。」
2.佛教用语。指佛、菩萨以化身显现。
《國語辭典》:海潮音  拼音:hǎi cháo yīn
佛教形容说法的声音似海潮声般雄壮而远闻。
《漢語大詞典》:曼殊
(1).佛教菩萨名。即 曼殊室利 。
(2). 满洲 别称。也写作“满珠”、“曼珠”。 清 黄遵宪 《八用前韵》:“三月麛裘思德化,诸天龙节护 曼殊 。” 钱仲联 笺注引《清朝通志》:“ 满洲 ,係 满珠 之转音,亦称 曼珠 。”参阅《清通志·氏族一》
《漢語大詞典》:象王
(1).象中之王。佛经中常用以比喻佛的进退威仪。法苑珠林卷十五引《胜天王经》:“二十七,进止如象王;二十八,容仪如师子王;二十九,行步如鹅王。”
(2).佛教语。喻佛或菩萨。《涅槃经》卷二三:“是大涅槃,唯大象王能象其底。大象王者,谓诸佛也。” 唐 李峤 《洛州昭觉寺释迦牟尼佛金铜瑞像碑》:“以牺帝龙颜之相,謁象王螺髻之容。”
(3).引申为像佛那样救世的人。 沈曾植 《寄太夷》诗:“物论有齐鯤子小,人间何世象王来。”
《漢語大詞典》:世眼
(1).佛、菩萨的异名。《无量寿经》卷上:“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 慧远 义疏:“佛之异称,能开世人眼,令见正道,故名世眼。”《法华经·序品》:“讚妙光菩萨,汝为世间眼。” 晋 法显 佛国记:“﹝佛﹞泥洹以来,一千四百九十七年,世间眼灭,众生长悲。”
(2).世俗的眼光;常人的眼光。 五代 齐己 《石竹花》诗:“常嗟世眼无真鉴,却被丹青苦相陷。”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今以世眼观之,日入则天晦,日出则天明,似天以日为光也。” 清 赵翼 《阳朔山》诗:“胡为世眼无定準,憎者詆諆爱者羡。”
《國語辭典》:授记(授記)  拼音:shòu jì
佛教用语:(1)一种佛经的体裁。为十二分教之一。指记载佛回答有关弟子等人死后往生何处的经典。(2)佛对某菩萨预言其未来成佛之事,称为「授记」。《放光般若经》卷三:「舍利弗问须菩提,言:『诸有住是三昧者,为已从过去诸佛授记已耶?』」
《國語辭典》:示寂  拼音:shì jí
佛教称佛、菩萨、高僧死亡。寂,即圆寂。本指达到不再轮回的境界,但亦用来称出家众的去世。清。钱谦益〈洞闻禅师塔铭〉:「天启三年七月,洞闻禅师示寂于破山之禅院。」
《漢語大詞典》:慈氏
佛教菩萨名,即 弥勒菩萨 。 弥勒 ,梵语Maitreya,意译为“慈氏”,为将继承 释迦 佛位的未来佛。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二·竺僧辅:“后憩 荆州 上明寺 ,单蔬自节,礼懺翘懃,誓生 兜率 ,仰瞻 慈氏 。” 唐 湛然 《金刚錍论》:“内观心,外观砾;外即内, 慈氏 舌。” 唐 刘禹锡 《第一祖新塔记》:“分 慈氏 之一支,为如来之别子,咸有祖称,粲然贯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