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85,分219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栽花
作花
宫花
簪花
桐花
花谢
杂花
花丛
拈花
三花
荻花
烛花
寻花
花萼
金花
《漢語大詞典》:栽花
(1). 晋 潘岳 任 河阳 县令时,在县中满栽桃李,传为美谈。后因以“栽花”称扬县令。 清 陈维嵩 《秋霁·送江辰六之任益阳》词:“江山未老,又逢仙令栽花到。”
(2).指种痘。参见“ 栽花先生 ”。
《漢語大詞典》:栽花先生
指种痘的人。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五:“他们聘请了屯子里栽花先生做文书,他能写字。” 周立波 《懒蛋牌子》:“屯子里的栽花先生说他一碰到清俊的妇女,眼睛就像受伤的老鸹:斜飞。”
分類:种痘
《漢語大詞典》:作花
长出花蕾;开花。 南朝 宋 鲍照 《梅花落》诗:“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松顶生兰:“有兰寄生,长松杈椏间,可径丈,葳蕤四垂,时正作花,香闻远近。” 清 魏源 《武林纪游》诗之九:“涧旁古梅树,作花已再期。”
分類:花蕾开花
《國語辭典》:宫花(宮花)  拼音:gōng huā
古时进士及第,天子赐宴,状元、榜眼、探花所簪的金花。《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姑寄御酒二瓶,为伯父颐老之资;宫花二朵,为贤郎鼎元之兆。」
《國語辭典》:簪花  拼音:zān huā
1.插花于冠。《宋史。卷一一二。礼志十五》:「是日早,文武百僚并簪花,赴文德殿立班,听宣庆寿赦。」
2.戴花。唐。杜牧〈为人题赠〉诗二首之二:「有恨簪花懒,无聊斗草稀。」
分類:插花书体
《漢語大詞典》:簪花格
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二载 南朝 梁 袁昂 《古今书评》:“ 卫恒 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臺。”后称书法娟秀工整者为簪花格。 明 王彦泓 《即事》诗之五:“含毫爱学簪花格,展画慙看出浴图。”
《漢語大詞典》:桐花
(1).桐树的花。 唐 白居易 《桐花》诗:“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何此 巴峡 中,桐花开十月?” 宋 梅尧臣 《问答·送九舅席上作》诗:“桐花正美矞雪乱,家庭玉树须来仪。” 杨朔 《海罗杉》:“桐花正在盛开,飘着雪,点染在苍松翠柏中间,煞是惹眼。”
(2).古时女子发式之一。 宋 周邦彦 《浣溪沙·黄钟》词:“争挽桐花两鬢垂,小妆弄影照清池。”
《漢語大詞典》:花谢(花謝)
即花红。水果的一种。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三》:“ 齐 中多佳果,梨、枣之外……皆称一时之秀。而 青州 之苹婆, 濮州 之花谢,甜亦足敌 吴下 杨梅矣。”参见“ 花红 ”。
分類:花红水果
《國語辭典》:花红(花紅)  拼音:huā hóng
1.旧俗遇有喜庆吉事,喜用插金花、披红绸来表示。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说甚一家一计,又无羊酒段匹,又无花红财礼。」《二刻拍案惊奇》卷七:「太守分付花红羊酒鼓乐,送到他家。」
2.本指喜庆时赏赐给他人的钱物,后泛指犒赏物及奖金。《平妖传》第二二回:「只要男家财礼多,并望花红谢礼多。」《文明小史》第五三回:「将来见了煤,赚了钱,怎样拆给他花红,怎样谢给他酬劳?」
3.企业团体所分的红利。
《分类字锦》:杂花(杂花)
西溪丛语尝见一琴中题云大历三年仲夏十二日西蜀雷威于杂花亭合
分类:杂花亭榭
《國語辭典》:花丛(花叢)  拼音:huā cóng
1.丛集而生的花木。如:「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兀那花丛里一个撮角亭子,亭子上结下个蜘蛛罗网。」
2.比喻妓院。《文明小史》第四三回:「刘齐礼初入花丛,手舞足蹈,也不知如何是好。」
《漢語大詞典》:拈花
(1).见“ 拈花一笑 ”。
(2).绣花。《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那女子生得有十二分颜色,善能描龙画凤,刺绣拈花。”
分類:绣花
《漢語大詞典》:拈花一笑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 灵山 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 迦叶尊者 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 摩訶迦叶 。’” 明 通容 祖庭钳锤录《宗门杂录》:“ 王荆公 语 佛慧泉禪师 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谓 梵王 至 灵山 以金色波罗夷花献佛,捨身为床座,请佛説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 金色头陀 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 摩訶迦叶 。’”此为佛教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公案。后以喻心心相印,会心。 清 李渔 《奈何天·巧怖》:“伊为新至我,我是旧来伊,拈花一笑,心是口,不劳詮諦。羡只羡你这乖菩萨,巧 阿弥 ,降魔秘诀授凭谁?”亦省作“ 拈花 ”。 清 钱谦益 《寄严道彻太守》诗:“蒲团已悟拈花案,尺素争传倒薤书。”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闵预》:“学簪花而捨拈花,何为不可;倩贝叶以充红叶,何便如之。”
《漢語大詞典》:三花
(1).三花树的略称。 唐 李白 《赠嵩少山焦炼师》诗:“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 明 何景明 《简汝立》诗:“ 少室 三花无客采, 小山 丛桂有人攀。” 清 周亮工 《哭陈磐生》诗:“诗能传五叶,笔已秀三花。”参见“ 三花树 ”。
(2).三辫;三片。 唐 白居易 《和春深诗》:“凤书裁五色,马鬣剪三花。”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圆驾》:“那 秦太师 他一进门,忒楞楞的黑心搥敢捣了千下,淅另另的紫筋肝剁作三花。”
(3).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唐 吕岩 《五言》诗:“阴阳烹五彩,水火鍊三花。”参见“ 三花聚顶 ”。
(4). 宋 苏轼 《三朵花》诗序:“吾州有异人,常戴三朵花,莫知其姓名,郡人因以‘三朵花’名之,能作诗,皆神仙意。”后因以冠簪三花指修炼得道。 金 元好问 《同希颜钦叔玉华谷还会善寺即事》诗之二:“铁笛不曾从二草,头巾久已掛三花。”
《漢語大詞典》:三花树(三花樹)
即贝多树。一年开花三次,故名。见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槃多。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餘基隐嶙,仍知万岁之亭;古木摧残,尚辨三花之树。” 唐 李白 《鸣皋歌奉饯丛翁清归五崖山居》诗:“去时应过 嵩少 间,相思为折三花树。” 王琦 注:“三花树,即贝多树也。” 明 王恭 《寄上清王道人》诗:“心怀九转丹,梦绕三花树。”
《漢語大詞典》:三花聚顶(三花聚頂)
精为玉花,气为金花,神为九花。道家重修炼,以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后聚之于顶,可以万劫不侵。 明 张鼎思 《琅邪代醉编》卷三十:“三花聚顶,五气朝元,道家修养之法也。三花落则死矣。三花未落,乘兴来过,言有生之年,未死之日,犹有再会之期也。”《西游记》第十九回:“三花聚顶得归根,五气朝元通透彻。”
《骈字类编》:荻花
唐 韦应物 答李浣三首 其二 想子今何处,扁舟隐荻花。
唐 李嘉祐 登楚州城望驿路十馀里山村竹林相次交映 霜浓竹枝亚,岁晚荻花深。
唐 白居易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索索。
唐 郑谷 淮上渔者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唐 陈羽 小江驿送陆侍御归湖上山 鹤唳天边秋水空,荻花芦叶起西风。
宋 杨万里 豫章江皋二绝句 其二 可是北风寒入骨,荻花争作向南梢。
元 元好问 宛丘叹 秦阳陂头人迹绝,荻花茫茫白于雪。
元 耶律楚材 和抟霄韵代水陆疏文因其韵为诗十首 其十 渔矶旧隐荻花深,尘世宁忘昔日心。
金 李俊民 集古 其二 赠别 洞庭风软荻花秋,客散江亭雨未休。
《國語辭典》:烛花(燭花)  拼音:zhú huā
1.蜡烛的火焰。南唐。李煜 木兰花。晚妆初了明肌雪词:「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蹋马蹄清夜月。」也作「蜡花」。
2.燃烧过的烛蕊。如:「寺庙里剪烛花的工作大多交由小和尚负责。」也作「蜡花」。
《漢語大詞典》:烛夜花(燭夜花)
传说中的花名。花能自酿美酒。太平广记卷五十引 唐 李玫 《纂异记·嵩岳嫁女》:“书生曰:‘某有瑞露之酒,酿於百花之中……’谓小童曰:‘折烛夜一花,倾与二君子( 田璆 、 邓韶 )尝。’其花四出而深红,圆如小瓶,径三寸餘,緑叶形类盃。”
《漢語大詞典》:寻花(尋花)
(1).出游赏花。 唐 白居易 《且游》诗:“弄水回船尾,寻花信马头。” 宋 梅尧臣 《永叔见索叙述》诗:“寻花不见人,前代公侯宅。”
(2).喻狎妓。《孽海花》第二二回:“这回三年服满,进京谢恩,因为与 庄稚燕 是世交兄弟,一到京,就住在他家里,只晓得寻花夕醉,挟弹晨游,过着快乐光阴。”
《國語辭典》:花萼  拼音:huā è
1.花最外围的无性花器,为花中萼片的总称。在花瓣之外,花开时托著花冠,是花的保护构造。亦简称「萼」,参见「萼」条。
2.比喻兄弟友爱。参见「华鄂」条。唐。李白〈赠从弟洌〉诗:「逢君发花萼,若与青云齐。」
《漢語大詞典》:花萼楼(花萼樓)
唐玄宗 于 兴庆宫 西南建 花萼相辉之楼 ,简称 花萼楼 。旧唐书·让皇帝宪传:“ 玄宗 於 兴庆宫 西南置楼,西面题曰 花萼相辉之楼 …… 玄宗 时登楼,闻诸王音乐之声,咸召登楼,同榻宴謔,或便幸其第,赐金分帛,厚其欢赏。” 唐 刘禹锡 《杨柳枝词》之五:“ 花萼楼 前初种时,美人楼上鬭腰肢。”《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紫荆枝下还家日, 花萼楼 中合被时。”亦省称“ 花萼 ”。 唐 杜甫 《骊山》:“ 驪山 絶望幸, 花萼 罢登临。”
《漢語大詞典》:金花
(1).指色彩金黄艳丽、不易败落的花朵。 北周 庾信 《玉帐山铭》:“玉策难移,金花不落。” 唐 王建 《宫中调笑词》之二:“胡蝶,胡蝶,飞上金花枝叶。” 明 王世贞 《人日病起作》诗:“柏忆金花煖,梅怜玉树新。”
(2).指器物衣履上雕刻、绣制的花饰。南史·鱼弘传:“有眠床一张……通用银鏤金花寿福两重为脚。” 唐 杜甫 《陪柏中丞观宴将士》诗之二:“绣段装簷额,金花帖鼓腰。” 宋 苏轼 《春帖子词·皇太后阁四》:“翠管银罌传故事,金花綵胜作新年。”
(3).指头晕眼花或愤怒时出现在眼前的像星星的小光点。 茅盾 《子夜》一:“‘邪魔呀’, 吴老太爷 似乎这么喊,眼里迸出金花。”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三段:“他从土里钻出来,只觉地像翻了个过儿,脑袋星星的,乱迸金花,一时想不起为什么跑到这儿。”
(4).见“ 金花银 ”。
(5).见“ 金花牋 ”。
(6).见“ 金花帖子 ”。
(7).见“ 金华夫人 ”。
《漢語大詞典》:金花银(金花銀)
指 明 清 赋征米谷折价上缴的银两。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又 浙江 等处,每岁夏秋麦米,共折银一百万有奇,即国初所谓折粮银,今所谓金花银是也。”明史·食货志二:“ 南畿 、 浙江 、 江西 、 湖广 、 福建 、 广东 、 广西 米麦共四百餘万石,折银百万餘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亦省称“ 金花 ”。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今天下漕粟之费,数百万有奇,而上供御用者,名为金花,亦四百万有奇。”清史稿·世祖纪二:“国用浩繁,兵餉不足。而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未尝节省发施。”
《國語辭典》:金花笺(金花牋)  拼音:jīn huā jiān
绘有金花的信纸。唐。乐史《杨太真外传》:「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乐词三篇。」
《漢語大詞典》:金花帖子
唐 宋 以来科举考试登第者的榜帖。 宋 洪迈 容斋续笔·金花帖子:“ 唐 进士登科,有金花帖子……以素綾为轴,贴以金花。”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国初,循 唐 制,进士登第者,主文以黄花牋,长五寸许,阔半之,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又书姓名於帖面,而谓之牓帖,当时称为金花帖子。”亦省称“ 金花 ”。 明 汤式 《赏花时·送友人应聘》套曲:“不负平生经济手,稳倩取金花玉酒。” 明 王锜 寓圃杂记卷上:“ 孟端 诸子连中进士为京官,同处一邸,书春题于壁曰:‘四壁金花春宴罢,满床牙笏早朝回。’人多羡之。”
《漢語大詞典》:金华夫人(金華夫人)
神名。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神语·金华夫人:“ 广州 多有 金华夫人 祠。夫人字 金华 ,少为女巫,不嫁,善能调媚鬼神。其后溺死湖中,数日不坏,有异香,即有一黄沉女像容貌絶类夫人者浮出,人以为水仙,取祠之。”亦作“ 金花夫人 ”。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金花夫人:“ 广东 金花夫人 庙最多,其説不一。”亦省称“ 金花 ”。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金花夫人:“ 明 张参政 詡 诗云:‘玉颜当日覩 金花 ,化作仙湖水面霞。霞本无心还片片,晚风吹落万人家。’”
分類: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