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捐花样(捐花樣)
清 代因捐纳得官者多,补缺不易,又定出捐花样的办法。捐花样者得优先补缺,有遇缺先、前先、尽先等名目。并扩展到科举出身及其他非捐纳官员。《清史稿·选举志七》:“然积重难返,进士即用知县,非加捐花样,则补缺綦难,他无论已。”参见“ 捐纳 ”。
《漢語大詞典》:捐纳(捐納)
捐资纳粟换取官职、官衔。此制起于 秦 汉 ,称纳粟。 清 中叶后大盛,称为捐纳。朝廷视为正项收入,明订价格行之,加剧吏治腐败,成为一大弊政。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纯皇初政》:“罢开垦,停捐纳,重农桑,汰僧尼之詔累下,万民欢悦,颂声如雷。”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然开例三载,所入仅二百万有餘,捐纳知县五百餘人。始则缺多易得,后见非数年不能选授,亦復观望徘徊。”《清史稿·选举志七》:“ 雍正 二年……帝曰:‘垦田事例,於地方有裨益。向因各捐例人多,难於銓选,降旨停止。年来捐纳应用之人,将次用完,越数年,必致无捐纳之人,而专用科目矣。应酌添捐纳事欵。除道、府、同知不许捐纳,其通判、知州、知县及州同、县丞等,酌议準捐。’” 章炳麟 《訄书·官统下》:“捐纳则废,年资则废,科举则废,将论官者必於大学。”
《國語辭典》:题目(題目) 拼音:tí mù
1.文章或诗篇的标名。如:「这篇文章光是题目,就引起许多读者的好奇及兴趣。」唐。杜甫〈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诗:「天老书题目,春官验讨论。」
2.考试时要求应试人作答的问题。如:「这次的题目难倒了大多数的考生。」《旧唐书。卷一八。宣宗本纪》:「三月,试宏词举人,漏泄题目,为御史台所劾。」
3.评其优劣,定其高下。《晋书。卷四三。列传。山涛》:「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
4.戏剧用语。南戏在第一出前介绍的故事纲要,称为「题目」。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题目》:「李琼梅设计丽春园,孙必达相会成夫妇;朱邦杰识法明犯法,遭盆吊没兴小孙屠。」
5.名义、藉口。如:「他正苦无机会找你麻烦,如今抓了这题目,一定会大作文章。」唐。白居易 〈送吕漳州〉诗:「独醉似无名,借君作题目。」
6.名堂,花样。《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其间又有奸诈之徒,就这些贪爱上面,想出个奇巧题目来,做自家妻子不著,装成圈套,引诱良家子弟,诈他一个小富贵,谓之『扎火囤』。」
2.考试时要求应试人作答的问题。如:「这次的题目难倒了大多数的考生。」《旧唐书。卷一八。宣宗本纪》:「三月,试宏词举人,漏泄题目,为御史台所劾。」
3.评其优劣,定其高下。《晋书。卷四三。列传。山涛》:「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
4.戏剧用语。南戏在第一出前介绍的故事纲要,称为「题目」。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题目》:「李琼梅设计丽春园,孙必达相会成夫妇;朱邦杰识法明犯法,遭盆吊没兴小孙屠。」
5.名义、藉口。如:「他正苦无机会找你麻烦,如今抓了这题目,一定会大作文章。」唐。白居易 〈送吕漳州〉诗:「独醉似无名,借君作题目。」
6.名堂,花样。《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其间又有奸诈之徒,就这些贪爱上面,想出个奇巧题目来,做自家妻子不著,装成圈套,引诱良家子弟,诈他一个小富贵,谓之『扎火囤』。」
《國語辭典》:花边(花邊) 拼音:huā biān
1.镶在衣服边作装饰用的花纹条带。大都以网为底,用线穿织成。
2.印刷业等所用带花纹的框线。
3.旧时俗称外国银圆为「花边」。因中国最早使用的墨西哥银币,边有花纹,故称为「花边」。
2.印刷业等所用带花纹的框线。
3.旧时俗称外国银圆为「花边」。因中国最早使用的墨西哥银币,边有花纹,故称为「花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