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44,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舞羽
肉飞
艳舞
和宁
独舞
赵舞
舞马
舞席
妓乐
人舞
绣毬
舞象
舞咏
文舞
伎乐
《漢語大詞典》:舞羽
古代一种乐舞。手执翟雉的尾羽而舞蹈。周礼·春官·籥师:“籥师,掌教国子舞羽龡籥。” 郑玄 注:“文舞有持羽吹籥者……云:‘左手执籥,右手秉翟。’” 宋 苏轼 《集英殿春宴教坊词·小儿致语》:“幸以髧髦之微,得参舞羽之末。”
《漢語大詞典》:肉飞(肉飛)
(1).形容舞蹈者飞动之态。后汉书·西南夷传:“昌乐肉飞,屈伸悉备。”
(2).道教指肉体飞升。 清 赵翼 《美人风筝》诗:“肉飞炼得几多年,白日升天 谢自然 。”参阅 清 黄生 义府·肉飞
《漢語大詞典》:艳舞(豔舞)
妖艳的舞蹈。 南朝 梁 庾肩吾 《侍宴宣猷堂应令》诗:“艳舞时移节,新歌屡上絃。”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艳舞全知巧,娇歌半欲羞。” 明 刘基 《拟连珠》之三四:“是以艳舞妖歌,末世所好;奇技淫巧,先王所惩。”
分類:妖艳舞蹈
《漢語大詞典》:和宁
使和睦安宁。
分類:和睦安宁
《漢語大詞典》:独舞
单人表演的舞蹈。可以单独表演,也可以是舞剧或集体舞中的一个部分。也叫单人舞。
《漢語大詞典》:赵舞(趙舞)
(1).相传古代 赵国 女子善舞,后因以指美妙的舞蹈。 晋 左思 《娇女》诗:“从容好 赵 舞,延袖象飞翮。”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罗襦宝带为君解, 燕 歌 赵 舞为君开。” 明 汪廷讷 《广陵月》第三出:“迓天庥,国泰民安;送年华, 赵 舞 吴 謳。”
(2).指 赵飞燕 所作舞。 南朝 陈 何楫 《班婕妤怨》诗:“ 齐 紈既逐篋, 赵 舞即凌人。”
《漢語大詞典》:舞马(舞馬)
令马按节拍舞蹈。亦指马之能舞者。 南朝 宋 孝武帝 大明 间, 河南 献舞马, 谢庄 有《舞马赋》《舞马歌》。见《宋书·谢庄传》。 唐 杜甫 《斗鸡》诗:“鬬鸡初赐锦,舞马既登牀。” 宋 范成大 《时叙火后意不释然作诗解之》:“ 潘郎 晓衾梦蘧蘧,舞马竟与融风俱。” 明 唐顺之 《铜雀砚铭》:“昔维瓦,藏歌女,贮舞马;今维砚,侑图史,承铅槧。”
《漢語大詞典》:舞席
舞蹈时用以铺地的席子。 南朝 陈 徐陵 《走笔戏书应令》诗:“舞席秋来卷,歌筵无数尘。” 唐 王勃 《九成宫颂》:“风闺夕敞,携少女於歌筵;月幌霄朧,下 姮娥 於舞席。” 清 吴伟业 《哭志衍》诗:“舞席间毬场,池舘花漠漠。”
分類:舞蹈席子
《漢語大詞典》:妓乐(妓樂)
(1).指妓人表演的音乐舞蹈。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及辅政,而修室第园馆,丽车服,虽朞功之惨,不废妓乐。”旧五代史·唐书·郭崇韬传:“昼夜妓乐欢宴,指天画地。”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妇女·南和伯妾:“ 琇 至各家饮,俱设妓乐,比更衣,即与妓乱。”
(2).乐妓,舞妓。旧五代史·唐书·郭崇韬传:“ 庄宗 初闻 崇韜 欲留 蜀 ,心已不平,又闻全有 蜀 之妓乐珍玩,怒见颜色。”
(3).犹声色。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吏部·二胡暴贵不终:“ 宗宪 在 江 南亦恣情妓乐,自负 嫪毐 之器。”
《漢語大詞典》:人舞
(1).古代祭祀等典礼所用的一种不拿道具的舞蹈。周礼·春官·乐师:“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人舞者,手舞……人舞无所执,以手袖为威仪。”
(2).象人一样地舞蹈。 明 刘基 《郁离子·鲁般》:“ 青丘之山 九尾之狐居焉……九丘十藪之狐毕集,登 羽山 而人舞焉。”
《漢語大詞典》:绣毬(繡毬)
(1).花名。一名“粉团”、“八仙花”。落叶灌木,叶青色。夏季开花,成五瓣,簇聚呈球形,色白或淡红,甚美丽,为著名观赏植物。见《广群芳谱·花谱十七·雪毬》。 唐 元稹 《六年春遣怀》诗之七:“童稚痴狂撩乱走,绣毬花仗满堂前。”《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玫瑰杜鹃,烂如云锦,绣毬郁李,点缀风光。”
(2).用五色丝绸扎成的球状物。古代宫廷乐队舞蹈用的道具。亦用作女子居室或床上的装饰品。宋史·乐志十七:“三曰抛毬乐队,衣四色绣罗宽衫,繫银带,奉绣毬。”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二:“余少从 李慎言 希古 学,自言昔梦中至一宫殿,有仪卫,中数百妓抛毬,人唱一诗:‘……朝来自觉承恩最,笑倩傍人认绣毬。’又云:‘ 隋 家宫殿锁清秋,曾见嬋娟颺绣毬。’” 清 沈廷桂 《虞美人传》:“内设合欢之牀,剪春罗以为帷,悬绣毬以为綵。”
(3).菊花名。 宋 范成大 菊谱:“绣毬出 西京 ,开以九月中,千叶紫花,花叶尖阔,相次聚生,如金铃菊中铃叶之状。”
《漢語大詞典》:舞象
(1).学象舞。象舞,武舞。古代成童所学。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郑玄 注:“先学勺,后学象,文武之次也。成童,十五以上。” 孔颖达 疏:“舞象,谓舞武也。 熊氏 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后以指成童之年。 唐 邢璹 《〈周易略例〉序》:“臣舞象之年,鼓篋鱣序,渔猎坟典,徧习周易,研穷耽玩,无舍寸阴。” 明 张煌言 《〈奇零草〉序》:“余自舞象,輒好为诗歌。” 清 钱谦益 《泽州王氏节孝阡表》:“府君父殁时,纔舞象耳。”
(2).会舞蹈的象。旧唐书·德宗纪上:“丁亥,詔 文单国 所献舞象三十二,令放 荆山 之阳。”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上:“蛮王宴 汉 使於 百花楼 前,设舞象。曲乐动,倡优引入一象,以金羈络首,锦襜垂身,随膝腾踏,动头摇尾,皆合节奏。”
《漢語大詞典》:舞咏(舞詠)
舞蹈歌咏。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夫方策既载,皇王之迹已殊;鐘石毕陈,舞咏之情不一。” 南朝 陈 徐陵 《孝义寺碑》:“谨勑丰碑,陈其舞咏。”
分類:舞蹈歌咏
《漢語大詞典》:文舞
古代宫廷雅乐舞蹈之一,用于郊庙祭祀。周礼·春官·籥师“掌教国子舞羽龡籥” 汉 郑玄 注:“文舞有持羽吹籥者,所谓籥舞也。”新唐书·礼乐志十一:“初, 隋 有文舞、武舞,至 祖孝孙 定乐,更文舞曰《治康》,武舞曰《凯安》。”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今之舞蛮牌即古武舞,舞三臺与调笑即古文舞。”
《漢語大詞典》:伎乐(伎樂)
(1).音乐舞蹈。《孔子家语·辩政》:“五官伎乐,不解於时。”后汉书·百官志二:“太子乐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伎乐。” 唐 韩愈 《唐朝散大夫赠司勋员外郎孔君墓志铭》:“遂以疾辞去,卧东都之城东,酒食伎乐之燕不与。” 清 梅曾亮 《黄个园传》:“君蓄名画数千,而不好伎乐。”
(2).指歌舞女艺人。新唐书·田布传:“ 布 号泣固辞,不听,乃出伎乐,与妻子宾客诀曰:‘吾不还矣!’”资治通鉴·梁敬帝太平元年:“ 腾 乃陈伎乐於城下一面, 獠 弃兵,携妻子临城观之, 腾 潜师三面俱上,斩首万五千级,遂平之。” 明 李东阳 《韩休知》诗:“内家伎乐喧歌酒,外庭宰相还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