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02,分34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土性
委形
圣境
风壤
天情
荣衰
正生
天火
舒展
真素
拙句
从物
暂往
亡为
反真
《國語辭典》:土性  拼音:tǔ xìng
土地的性质。元。赵孟頫〈题耕织图诗。三月〉:「良农知土性,肥瘠有不同。」也作「土质」。
《漢語大詞典》:委形
(1).谓自然或人为所付与的形体。庄子·知北游:“ 舜 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郭庆藩 集释引 俞樾 曰:“天地之委形,谓天地所付属之形也。” 唐 白行简 《金跃求为鏌鋣赋》:“金有利用,跃而呈祥。腾沸渭之炎彩,耀赫奕之雄光,始则沉潜,将委形於锻铸,终能踊跃,求效用於锋鋩。” 金 王若虚 《白发叹》诗:“区区亦何必,此身终委形。”
(2).置身。《晋书·皇甫谧传》:“或谓 謐 曰:‘富贵人之所欲,贫贱人之所恶,何故委形待於穷而不变乎?’” 元 袁桷 《送马伯庸御史奉使河西》诗之六:“其西何寥寥,云有古先生。巖居时一食,委形澹无营。”
《漢語大詞典》:圣境(聖境)
(1).宗教信徒所向往的超凡入圣的境界。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出家顺善门》:“今出家者未登圣境,而期望之人恒引圣责凡。” 唐 王缙 《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夫上智之身,曲随世界;上智之心,密游圣境。” 唐 王昌龄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
(2).指传道的境域。有时用于比喻或讽刺。 鲁迅 《〈伪自由书〉后记》:“听说 青岛 也是好地方,但这是 梁实秋 教授传道的圣境,我连遥望一下的眼福也没有过。”
(3).比喻艺术作品或自然景物中出神入化的境界。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 迦陵 雄劲之气, 竹垞 清雋之思, 樊榭 幽艳之笔,得其一节,亦足自豪。若兼有众长,加以沉鬱,本诸忠厚,便是词中圣境。” 骆宾基 《一个唯美派画家的日记·十月十三日》:“那广旷的宇宙美,给它开阔了另一个圣境。”
《漢語大詞典》:风壤(風壤)
犹风土。指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 北齐 裴让之 《公馆宴酬南使徐陵诗》:“方域殊风壤,分野各星辰。” 唐 杜甫 《野望》诗:“云山兼五岭,风壤带 三苗 。” 金 麻革 《游龙山记》:“自 雁门 踰 代岭 之北,风壤陡异,多山而阻。”
《漢語大詞典》:天情
(1).天然的情性;自然的情感。荀子·天论:“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夫是之谓天情。”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加之天情开朗,逸思彫华。” 清 黄景仁 《哭叔宀先生兼怀仲游》诗之一:“跌宕饶天情,琢磨究名理。”
(2).犹天理,天意。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序:“精炤日月,事洞天情。”
(3).天子的恩情。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加弊帷,收仆质。天情周,皇恩毕。”
《漢語大詞典》:荣衰(榮衰)
荣盛与衰落。指自然与人事的变迁。 南朝 宋 鲍照 《梦还乡》诗:“波澜异往復,风霜改荣衰。” 唐 黄滔 《景阳井赋》:“渔樵汲引,荆棘荣衰。” 清 顾炎武 《太原寄王高士锡阐》诗:“异地各荣衰,何繇共言宴。”
《漢語大詞典》:正生
(1).常性,人的自然习性。晏子春秋·谏下十三:“ 鲁 工不知寒温之节,轻重之量,以害正生。” 张纯一 校注:“ 苏舆 曰:‘生,性也。正生犹言常性。’ 苏 説是,常性即真性。”
(2).传统戏曲脚色名。在剧中扮演男主角。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习技》:“喉音清越而气长者,正生、小生之料也。”儒林外史第三四回:“老伯,可是那做正生的 钱麻子 ?” 鲁迅 《花边文学·玩笑只当它玩笑(下)》:“这四个不同的脚色,其实是都是 林先生 自己一个人扮出来的,一个是正生,就是‘语录式’,别的三个都是小丑,自装鬼脸,自作怪相,将正生衬得一表非凡了。”
《國語辭典》:天火  拼音:tiān huǒ
1.由闪电而引起的火灾。《平妖传》第一八回:「天火烧过地,十年没生气。地经天火烧,十年害枯焦。」
2.无缘无故的失火。元。杨讷《西游记》第一五出:「谁知运蹇,天火烧了家缘家计。」
《國語辭典》:舒展  拼音:shū zhǎn
1.伸展。元。成廷圭 寄谢察院高德进宪史寄来杨友直书居竹轩三大字诗:「三字封来墨未乾,堂轩舒展对琅玕。」
2.平坦而无皱纹。如:「蛾眉舒展」。
3.使身心舒畅安适。如:「林木蓊郁,瀑布泉流,是舒展身心的好去处。」
《漢語大詞典》:真素
真率自然,也指真率自然的境界。南史·孔觊传:“﹝ 孔覬 ﹞性真素,不尚矫饰,遇得宝玩,服用不疑,而他物粗败,终不易改。” 唐 李涉 《题清溪鬼谷先生旧居》诗:“万虑随境生,何由返真素。”旧唐书·隐逸传·王绩:“ 绩 河渚中先有田数顷,邻渚有隐士 仲长子先 ,服食养性, 绩 重其真素,愿与相近,乃结庐河渚,以琴酒自乐。”
《漢語大詞典》:拙句
自然质朴的诗句。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三:“作诗必以巧进,以拙成。故作字惟拙笔最难,作诗惟拙句最难。”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三:“古人拙句,如‘池塘生春艸’、‘枫落 吴江 冷’、‘澄江静如练’……如此等类,固已多矣。”
《漢語大詞典》:从物(從物)
(1).谓追求物质享受或功名富贵。荀子·哀公:“日选择於物,不知所贵,从物如流,不知所归。” 杨倞 注:“为外物所诱荡而不返也。”后汉书·周磐传:“昔 方回 、 支父 嗇神养和,不以荣利滑其生术。吾亲以没矣,从物何为?” 宋 秦观 《和渊明〈归去来辞〉》:“内取足於一身,復从物兮何求!”
(2).顺从自然。管子·内业:“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列子·汤问:“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
《漢語大詞典》:暂往(暫往)
暂时离去。道家谓死。道家以生死为自然形气转化,往复无穷。故称生为暂来,死为暂往。列子·杨朱:“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 张湛 注:“此书大旨,自以为存亡往復,形气转续,生死变化,未始絶灭也。”
《漢語大詞典》:亡为(亡爲)
古代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主张一切顺应自然的变化。汉书·董仲舒传:“ 孔子 曰:‘亡为而治者,其 舜 虖!’”
《漢語大詞典》:反真
(1).道家语。谓复归本原,回返天然。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陈鼓应 今译:“谨守这些道理而不违失,这就叫做回復到天真的本性。”《淮南子·齐俗训》:“今夫 王乔 、 赤诵子 ,吹呕呼吸,吐故内新,遗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
(2).谓人死归于自然。《庄子·大宗师》:“嗟来 桑户 乎!嗟来 桑户 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 陈启天 注:“‘真’谓道,或自然。”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又以生为人羇,死为反真。此所谓知生为大患,以无生为反本者也。” 宋 苏辙 《再祭张宫保文》:“至於委化之日,泊然反真。”
(3).返归淳朴。 晋 傅玄 《傅子·检商贾》:“故一野不如一市,一市不如一朝,一朝不如一用,一用不如上息欲,上息欲而下反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