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光风(光風)
(1).雨止日出时的和风。《楚辞·招魂》:“光风转蕙,氾崇兰些。” 王逸 注:“光风,谓雨已日出而风,草木有光也。” 唐 权德舆 古乐府:“光风澹荡百花吐,楼上朝朝学歌舞。” 清 方文 《元旦试笔》诗:“河边淑气微微动,渐有光风转蕙兰。”
(2).指月光照耀下的和风。 宋 叶适 《潘广度》诗:“光风自汎灵草碧,朗月岂受顽云吞!”
(3).苜蓿的别名。西京杂记卷一:“ 乐游苑 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苜蓿一名怀风,时人或谓之光风。风在其间常萧萧然,日照其花有光采,故名苜蓿为怀风。”
《漢語大詞典》:惠风(惠風)
(1).和风。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清露润其肤,惠风流其间。” 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唐 李白 《登巴陵开元寺西阁赠衡岳僧方外》诗:“登眺飡惠风,新花期啟发。” 郭沫若 《回京途中》诗:“满望农耕春水足,沿途緑化惠风吹。”
(2).用以比喻仁爱、仁政。 汉 张衡 《东京赋》:“惠风广被,泽洎幽荒。”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王业 ﹞在州七年,惠风大行,苛慝不作,山无豺狼。”
《漢語大詞典》:熏风(熏風)
东南风;和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熏风。” 高诱 注:“巽气所生,一曰清明风。” 明 徐渭 《忆潘公》诗之一:“记得当时官舍里,熏风已过荔枝红。” 郭沫若 《十年建国增徽识·博物馆》诗:“旭日东方红似火,熏风南国暖於绵。”
《漢語大詞典》:泠风(泠風)
小风;和风。庄子·齐物论:“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 成玄英 疏:“泠,小风也。”吕氏春秋·任地:“子能使子之野尽为泠风乎?” 高诱 注:“泠风,和风,所以成穀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往新安桐庐口》诗:“既及泠风善,又即秋水驶。”新唐书·柳宗元传:“蒸为清氛,疏为泠风。”
分類:和风
《漢語大詞典》:柔风(柔風)
和风;春风。管子·四时:“然则柔风甘雨乃至,百姓乃寿,百虫乃蕃,此谓星德。” 尹知章 注:“柔,和也。”《文选·陆机〈园葵〉诗》:“时逝柔风戢,岁暮商猋飞。” 吕延济 注:“柔风,春风也。” 唐 罗隐 谗书·本农:“丰年之民,不知甘雨柔风之力,不知生育长养之仁。”
分類:和风春风
《漢語大詞典》:软风(軟風)
和风。 唐 温庭筠 《郭处士击瓯歌》:“吾闻三十六宫花离离,软风吹春星斗稀。” 茅盾 《子夜》一:“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怪庠庠的。”
分類:和风
《漢語大詞典》:习风(習風)
(1).和风。语本诗·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宁调元 《读史感书》诗:“不管习风与阴雨,头颅尚在任吾狂。”
(2).习惯风俗。 郁达夫 《文学上的阶级斗争》:“习风纯朴,政治修明的有托譬耶(Utopia)是现世中外文人在脑里创建之国。”
《漢語大詞典》:韶风(韶風)
(1).和风。 唐 李白 《上安州李长史书》:“伏惟君侯,明夺秋月,和均韶风,扫尘词场,振发文雅。” 王琦 注:“韶风,和风也。”
(2).比喻美德。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挺清誉於弱龄,发韶风於早日。”
分類:和风美德
《漢語大詞典》:洋风(洋風)
和风。洋,通“ 祥 ”。祥和。 汉 王充 论衡·状留:“故夫转沙石者,湍瀨也;飞毛芥者,猋风也。恬水,沙石不转;洋风,毛芥不动。”
分類:和风祥和
《漢語大詞典》:煦风(煦風)
暖风;和风。 郭小川 《伊犁河》诗:“两岸煦风,一川好意。”
分類:暖风和风
《漢語大詞典》:醺风(醺風)
犹和风。 明 李东阳 《题〈蟠桃图〉寿邵淑人为国贤侍郎作》诗:“春光如画还如织,枝上仙桃红欲滴。醉曰醺风始酿成,倚云如露真消得。”
分類:和风
《漢語大詞典》:恺风(愷風)
和风。后指南风。《淮南子·墬形训》“南方曰巨风” 汉 高诱 注:“一曰愷风。”
《漢語大詞典》:气象(氣象)
(1).气候;天象。后多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刮风、闪电、打雷、下雪等等。 宋 苏轼 《与章子厚书》:“ 黄州 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 清 刘大櫆 《漱润楼记》:“风雨云烟,晨夕之气象万变。”
(2).指能预示吉凶的云气变化。旧五代史·唐书·符存审传:“居旬日, 梁 军逼我营。会望气者言:‘西南黑气如鬭鸡之状,当有战阵。’ 存审 曰:‘我方欲决战,而形於气象,得非天赞歟!’”
(3).景色,景象。 唐 阎宽 《晓入宜都渚》诗:“回眺佳气象,远怀得山林。”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九:“ 韩平原 作 南园 於 吴山 之上,其中有所谓村庄者,竹篱茅舍,宛然田家气象。” 清 侯方域 《记倪云林〈十万图记〉》:“盖 云林 画多得之气象萧疎,烟林清旷。” 陈毅 《平山呈朱德同志》诗:“ 滹沱河 畔与君晤,指点江山气象殊。”
(4).指迹象。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 东坡 在 儋耳 ,谓子 过 曰:‘吾尝告汝,我决不为海外人,近日颇觉有还中州气象。’”《前汉书平话》卷下:“众官领旨赴宴,坐定了。 陈平 见是伏兵气象,曰:‘这事大变也。’” 瞿秋白 《赤俄之归途》:“农业经过旱灾也有复生气象,真有些神妙。”
(5).气度,气局。新唐书·王丘传:“﹝ 王丘 ﹞气象清古,行脩絜,於词赋尤高。” 宋 龚昱 乐庵语录卷五:“如 舜 孳孳为善,想其气象必是箇温良恭顺底人。”《三国演义》第八二回:“ 权 曰:‘此计最善。但卿此去,休失了 东吴 气象。’”
(6).指事物的情状和态势。 唐 鲍溶 《古鉴》诗:“古鑑含灵气象和,蛟龙盘鼻护金波。”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石犀一足不备,以他石续之,气象甚古。”
(7).气概,气派。 元 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二折:“恨不的莽拳头打挫牙关,八面威气象全无,十石力身躯软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一回:“ 侣笙 出落得精神焕发……眉宇间还带几分威严气象。”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没有高山不显平地……( 闯王 )才是打江山的气象。”
(8).指诗文字画的气韵和风格。 唐 韩愈 《荐士》诗:“ 建安 能者七,卓犖变风操,逶迤抵 晋 宋 ,气象日凋耗。” 宋 秦观 《史籀李斯》:“今 汉 碑在者皆隶字,而 程邈 此帖乃是小楷,观其气象,岂敢遂信以为 秦 人书?” 元 耶律楚材 《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之七:“文章气象难形容,腾龙翥凤游秋空。”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劝仕》:“这诗颇有臺阁气象,不似山野人之作。” 清 刘大櫆 《赠大夫闵公传》:“间作指头小画,楮墨瓏玲,气象飞动,人多寳而藏之。”
《漢語大詞典》:和风(和風)
温和的风。多指春风。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一:“和风容与,明日映天。” 唐 杜甫 《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诗:“薄衣临积水,吹面受和风。” 明 刘基 《春雨三绝句》之一:“春雨和风细细来,园林取次发枯荄。”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和风拂林,甘雨润物。”
《漢語大詞典》:声色(聲色)
(1).指淫声与女色。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止声色,毋或进。” 孔颖达 疏:“止声色者,歌乐华丽之事,为助阴静,故止之。”史记·乐书:“放弃,极意声色, 祖伊 所以惧也。” 明 刘基 《御柳》诗之二:“君王不为娱声色,无用辛勤学舞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湖主:“由此富有巨万,声色豪奢,世家所不能及。”
(2).指美好的声音与颜色。吕氏春秋·重己:“其为声色音乐也,足以安性自娱而已矣。” 高诱 注:“声,五音宫商角徵羽也;色,青黄赤白黑也。” 宋 苏轼 《宝绘堂记》:“ 刘备 之雄才也,而好结髦; 嵇康 之达也,而好锻鍊; 阮孚 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3).特指诗文所表现的意境格调或事物的动人色彩和风格。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张子野 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前此则为 晏 欧 ,为 温 韦 ,体段虽具,声色未开。” 朱自清 《白采的诗》:“‘优生’的概念是早就有了的,但作者将它情意化了,比人更深入一层,便另有一番声色。”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四:“而且--这些阔人,每个人还常常打着响亮的哈哈,似乎这声音才更加把客厅显得有声色了。” 茅盾 《我走过的道路·一九二二年的文学论战》:“我们约请 郭沫若 ,除慕名想一见外,就是想当面邀他加入文学研究会,以便把《文学旬刊》办得更有声色。”
(4).《诗·大雅·皇矣》:“帝谓 文王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孔颖达 疏:“不大其音声以见於颜色而加人,不以年长大以有变革於幼时。”后遂以“声色”为疾言厉色之意。礼记·中庸:“声色之於以化民,末也。”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刑法所应,和颜任理,慎勿以情轻加声色。”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八:“﹝ 李天生 ﹞与 顾寧人 讲韵学不合,加以声色。”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六章四:“我说拂袖而去,这倒并不是修辞,因为 徐寿轩 临走的时候曾经和我动过声色。”
(5).谓争吵。魏书·洛南王匡传:“后因与太常 刘芳 议争权量,遂与 肇 声色。”魏书·儒林传·李业兴:“若有相乖忤,便即疵毁,乃至声色,加以谤駡。”
(6).泛指说话声音和脸色。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九徵:“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徵,著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 宋 叶适 《张令人墓志》:“常日有不乐,未尝破声色。”红楼梦第四九回:“今儿 湘云 如此説了, 宝釵 又如此答,再审度 黛玉 声色,亦不似往日,果然与 宝釵 之説相符,心中甚是不解。” 郭沫若 《屈原》第三幕:“先生待我完全就跟自己的嫡亲的女儿一样,丝毫也没有过什么苟且的声色。”
(7).指相术。常据被相者的声音颜色以揣测其人的吉凶祸福。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杂文:“会公有一门僧,善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