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狼居胥意


《宋书》卷七十六〈王玄谟列传〉~973~
时虏攻陷滑台,执朱脩之以归。玄谟上疏曰:「王途始开,随复沦塞,非惟天时,抑亦人事。虎牢、滑台,岂惟将之不良,抑亦本之不固。本之不固,皆由民惮远役。臣请以西阳之鲁阳,襄阳之南乡,发甲卒,分为两道,直趣淆、渑,征士无远徭之思,吏士有屡休之歌。若欲以东国之众,经营牢、洛,道途既远,独克实难。」玄谟每陈北侵之策,上谓殷景仁曰:「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后为兴安侯义宾辅国司马、彭城太守。义宾薨,玄谟上表,以彭城要兼水陆,请以皇子抚临州事,乃以孝武出镇。
典故
申包胥恨

相关人物
申包胥


《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276~
始伍员与申包胥为交,员之亡也,谓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雠,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于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于秦。秦不许。包胥立于秦廷,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秦哀公怜之,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乃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六月,败吴兵于稷。会吴王久留楚求昭王,而阖庐弟夫概乃亡归,自立为王。阖庐闻之,乃释楚而归,击其弟夫概。夫概败走,遂奔楚。楚昭王见吴有内乱,乃复入郢。封夫概于堂溪,为堂溪氏。楚复与吴战,败吴,吴王乃归。
典故
相关人物
伍员(字子胥)
 
琴高
 
郭璞
 
冯夷

参考典故
琴高骑鱼


《庄子》内篇·卷三上《大宗师》
「冯夷得之,以游大川。」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司马彪云:《清泠传》曰:『冯夷,华阴潼乡堤首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为河伯。』」
《越绝书》卷十四〈越绝德序外传记〉~326~
胥死之后,吴王闻,以为妖言,甚咎子胥。王使人捐于大江口。勇士执之,乃有遗响,发愤驰腾,气若奔马。威凌万物,归神大海。彷佛之间,音兆常在。后世称述,盖子胥,水仙也。
《文苑英华》卷一五九南朝梁·吴均《登寿阳八公山》
是有琴高者,陵波去水仙。
晋·葛洪《神仙传》卷九
(郭)璞得兵解之道,今为水仙伯。

例句

飘泊南庭老,祗应学水仙。 杜甫 舟中

典故
相关人物
伍员(字子胥)
 
张丑


《韩非子》卷七《说林上》
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释之。
《战国策》卷三十一《燕策三》
张丑为质于燕,燕王欲杀之,走且出境,境吏得丑。丑曰:「燕王所为将杀我者,人有言我有宝珠也,王欲得之。今我已亡之矣,而燕王不我信。今子且致我,我且言子之夺我珠而吞之,燕王必当杀子,刳子腹及子之肠矣。夫欲得之君,不可说以利。吾要且死,子肠亦且寸绝。」境吏恐而赦之。

例句

悬剑空留信,亡珠尚识机。 骆宾王 夕次旧吴

典故
伍员抉目
 
伍员死
 
伍员杀身
 
伍员头
 
伍胥仗剑
 
伍胥抉目
 
抉目伍员
  
抉眼胥门

相关人物
伍员(字子胥)


《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彊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国语》卷十九〈吴语·申胥自杀〉
申胥释剑而对曰:「昔吾先王世有辅弼之臣,以能遂疑计恶,以不陷于大难。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曰『余令而不违。』夫不违,乃违也。夫不违,亡之阶也。夫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吾先君得之也,必有以取之;其亡之也,亦有以弃之。用能援持盈以没,而骤救倾以时。今王无以取之,而天禄亟至,是吴命之短也。员不忍称疾辟易,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员请先死。」遂自杀。将死,曰:「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王愠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见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夷,而投之于江。

简释

伍员抉目:咏忠臣蒙冤。唐李绅《姑苏台杂句》:“伍员抉目看吴灭,范蠡全身霸西越。”


例句

王道潜隳伍员死,可叹斗间瞻王气。 刘商 姑苏怀古送秀才下第归江南

伍员杀身谁不冤,竟看墓树如所言。 刘长卿 登吴古城歌

伍胥抉目看吴灭,范蠡全身霸西越。 李绅 姑苏台杂句

伍员谏已死,浮尸去不回。 白居易 杂兴三首

伍胥既仗剑,范蠡亦乘流。 薛据 泊震泽口

典故
伍员忠谏

相关人物
伍员(字子胥)
 
夫差


《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
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且盘庚之诰曰:『有颠越不恭,劓殄灭之,俾无遗育,无使易种于兹邑。』此商之所以兴。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而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临行,谓其子曰:「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亡矣。汝与吴俱亡,无益也。」

例句

伍员结舌长嘘嚱,忠谏无因到君耳。 刘商 姑苏怀古送秀才下第归江南

当年国门外,谁识伍员忠。 杜牧 吴宫词二首

典故
胥潮

相关人物
伍员(字子胥)


《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传·十三年〉~9~
吴王置酒文台之上,群臣悉在,太宰嚭执政,越王侍坐,子胥在焉。王曰:「寡人闻之,君不贱有功之臣,父不憎有力之子。今太宰嚭为寡人有功,吾将爵之上赏。越王慈仁忠信,以孝事于寡人,吾将复增其国,以还助伐之功。于众大夫如何?」群臣贺曰:「大王躬行至德,虚心养士,群臣并进,见难争死;名号显著,威震四海;有功蒙赏,亡国复存;霸功王事,咸被群臣。」于是子胥据地垂涕,曰:「于乎,哀哉!遭此默默,忠臣掩口,谗夫在侧;政败道坏,谄谀无极;邪说伪辞,以曲为直,舍谗攻忠,将灭吴国:宗庙既夷,社稷不食,城郭丘墟,殿生荆棘。」吴王大怒,曰:「老臣多诈,为吴妖孽。乃欲专权擅威,独倾吾国。寡人以前王之故,未忍行法,今退自计,无沮吴谋。」子胥曰:「今臣不忠不信,不得为前王之臣。臣不敢爱身,恐吾国之亡矣。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今大王诛臣,参于桀纣。大王勉之,臣请辞矣。」子胥归,谓被离曰:「吾贯弓接矢于郑楚之界,越渡江淮自致于斯。前王听从吾计,破楚见凌之雠。欲报前王之恩而至于此。吾非自惜,祸将及汝。」被离曰:「未谏不听,自杀何益?何如亡乎?」子胥曰:「亡,臣安往?」吴王闻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赐属镂之剑。子胥受剑,徒跣褰裳,下堂中庭,仰天呼怨曰:「吾始为汝父忠臣立吴,设谋破楚,南服劲越,威加诸侯,有霸王之功。今汝不用吾言,反赐我剑。吾今日死,吴宫为墟,庭生蔓草,越人掘汝社稷。安忘我乎?昔前王不欲立汝,我以死争之,卒得汝之愿,公子多怨于我。我徒有功于吴。今乃忘我定国之恩。反赐我死,岂不谬哉!」吴王闻之,大怒,曰:「汝不忠信,为寡人使齐,托汝子于齐鲍氏,有我外之心。」急令自裁:「孤不使汝得有所见。」子胥把剑仰天叹曰:「自我死后,后世必以我为忠,上配夏殷之世,亦得与龙逄、比干为友。」遂伏剑而死。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言曰:「胥汝一死之后,何能有知?」即断其头,置高楼上,谓之曰:「日月炙汝肉,飘风飘汝眼,炎光烧汝骨,鱼鳖食汝肉。汝骨变形灰,有何所见?」乃弃其躯,投之江中。子胥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
典故
相关人物
胥靡


《庄子集释》卷八上〈杂篇·庚桑楚〉~85~
介者拸画,外非誉也;胥靡登高而不惧,遗死生也。夫复謵不馈而忘人,忘人,因以为天人矣。唐·成玄婴疏:「胥靡,徒役之人也。千金之子固贵其身,仆隶之人不重其命,既不矜惜,故登危而不怖惧也。」

例句

生同胥靡遗,寿比彭铿夭。 柳宗元 与崔策登西山

典故
悬目东门

相关人物
伍员(字子胥)


《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280~
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典故
属镂忠恨

相关人物
伍员(字子胥)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468~
十九年夏,吴伐越,越王句践率其?以朝吴,厚献遗之,吴王喜。唯子胥惧,曰:「是弃吴也。」谏曰:「越在腹心,今得志于齐,犹石田,无所用。且盘庚之诰有颠越勿遗,商之以兴。」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属其子于齐鲍氏,还报吴王。吴王闻之,大怒,赐子胥属镂之剑以死。将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服虔曰:「属镂,剑名。赐使自刎。」
典故
子胥乞食

相关人物
伍员(字子胥)


《越绝书》卷一《荆平王内传》
子胥遂行。至溧阳界中,见一女子击絮于濑水之中,子胥曰:「岂可得托食乎?」女子曰:「诺。」即发箪饭,清其壶浆而食之。子胥食已而去,谓女子曰:「掩尔壶浆,毋令之露。」女子曰:「诺。」子胥行五步,还顾女子,自纵于濑水之中而死。
《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
「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子胥乞食处在丹阳溧阳县。」

例句

子胥昔乞食,此女倾壶浆。 李白 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

《國語辭典》:华胥(華胥)  拼音:huá xū
1.古代神话中无为而治的理想国家。见《列子。黄帝》。
2.比喻梦境。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想著那锦堂欢似,枕华胥。荡悠悠彩云飞散无寻处。」
《國語辭典》:胥吏  拼音:xū lì
职官名。古代掌理案卷、文书的小吏。《新唐书。卷二四。车服志》:「胥吏、商贾之妻、老者乘苇軬车,兜笼舁以二人。」唐。柳宗元《梓人传》:「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啬夫、版尹,以就役焉。」也称为「胥钞」。
《漢語大詞典》:子胥
春秋 楚 大夫 伍员 的字。 楚平王 杀其父 奢 兄 尚 ,其经 宋 郑 入 吴 ,助 阖庐 夺取王位,整军经武。不久,攻破 楚国 ,掘 楚平王 之墓,鞭尸三百。 吴王 夫差 时,因力谏停止攻 齐 ,拒绝 越国 求和,而渐被疏远。后 夫差 赐剑命自杀,并以鸱夷革盛其尸浮于 江 上。庄子·盗跖:“ 比干 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此诗人所以伤而作, 比干 子胥 遗身而忘祸也。” 唐 李白 《行路难》诗:“ 子胥 既弃 吴 江上, 屈原 终投 湘水 滨。” 明许自昌《水浒记·义什》:“那区区保正,真成一掷赌乾坤。效渔人纵 子胥 星奔,驱驰传信,早见马足起红尘。” 杨超 《就义诗》:“留得 子胥 豪气在,三年归报 楚王 仇!”
《國語辭典》:沦胥(淪胥)  拼音:lún xū
1.受到牵连而遭遇苦难。《诗经。小雅。雨无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无罪,沦胥以铺。」
2.完全丧失。《晋书。卷八七。凉武昭王李玄盛传》:「淳风杪莽以永丧,搢绅沦胥而覆溺。」明。陆世廉《西台记》第三出:「举国沦胥,我将安往?」
《國語辭典》:水仙  拼音:shuǐ xiān
植物名。石蒜科水仙属,多年生草本。鳞茎略卵状,外皮黑色,下端有白色须根。叶丛生,狭长线状,质厚,带白绿色。冬末春初时开花,花茎自叶丛抽出,每梗著花三至五朵,花色白,具黄色副花冠,有香味。常生长于暖地河边,或栽培于庭园。也称为「凌波仙子」、「金盏银台」。
《漢語大詞典》:亡珠
韩非子·说林上:“ 子胥 出走,边候得之, 子胥 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释之。”后用为随机应变的典实。 唐 骆宾王 《夕次旧吴》诗:“悬剑空留信,亡珠尚识机。”
《漢語大詞典》:抉眼
(1).挖出眼珠。战国策·韩策二:“ 聂政 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2).见“ 抉目吴门 ”。
(3).犹反目。 唐 杜甫 《可叹》诗:“近者抉眼去其夫, 河东 女儿身姓 柳 。” 王嗣奭 释:“抉眼,犹云反目。”
《漢語大詞典》:抉目吴门(抉目吴門)
春秋 时, 吴国 大夫 伍员 (字 子胥 )劝 吴王 夫差 拒绝 越国 求和。 夫差 听信谗言,赐 子胥 剑,令自尽。 子胥 临死时说:“抉吾眼置之 吴 东门,以观 越 之灭 吴 也。”见《国语·吴语》《史记·吴太伯世家》。后用为忠臣被谗殉身的典故。 明 高启 《谒伍相祠》诗:“鞭尸 楚 墓生前孝,抉目 吴 门死后忠。”亦作“ 抉目东门 ”、“ 抉目胥门 ”、“ 抉目悬门 ”。 元 萨都剌 《酹江月·姑苏台怀古》词:“忠臣抉目东门上,可退 越 来兵伍?” 高旭 《收辑亡友宁太一遗墨装订成册因题四首以弁其首》之二:“挺身 大泽 呼 张楚 ,抉目 胥门 看沼 吴 。” 傅敷 《次韵和亚子》:“抚头看镜斯何事,抉目悬门事可哀。”亦省作“ 抉目 ”、“ 抉眼 ”、“ 抉眸 ”。旧唐书·太宗纪下:“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 宋 陆游 《书愤》:“剖心莫写孤臣愤,抉眼终看此虏平。” 蔡寅 《丙辰岁除》诗之二:“抉眸 胥 相看 吴 沼,披髮 伊川 讖陆沉。”
《國語辭典》:胥靡  拼音:xū mí
古代服劳役的囚犯。《史记。卷三。殷本纪》:「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谐隐》:「曾是莠言,有亏德音,岂非溺者之妄笑,胥靡之狂歌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