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50,分50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典故(续上)
肉食(又作:食肉)
肉阵
忘肉味
生髀肉
医疮剜肉
乌攫肉(又作:乌衔肉)
词典
骨肉
肉食
食肉
酒肉
髀肉
粱肉
鱼肉
血肉
肉刑
典故 

《春秋左传·庄公十年》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晋·杜预注:「肉食,在位者。」
汉·刘向《说苑·善说》
「献公使使出告之曰:『肉食者已虑之矣。藿食者尚何与焉?』祖朝对曰:『大王独不闻古之将曰桓司马者,朝朝其君,举而宴,御呼车,骖亦呼车,御肘其骖曰:『子何越云为乎?何为藉呼车?』骖谓其御曰:『当呼者呼,乃吾事也,子当御正子之辔衔耳。子今不正辔衔,使马卒然惊,妄轹道中行人,必逢大敌,下车免剑,涉血履肝者固吾事也。子宁能辟子之辔,下佐我乎?其祸亦及吾身,与有深忧,吾安得无呼车乎?』今大王曰:『食肉者已虑之矣,藿食者尚何与焉?』设使食肉者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若臣等藿食者,宁得无肝胆涂地于中原之野与?」

例句

宁知肉食尊,自觉儒衣贵。 权德舆 郊居岁暮因书所怀

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典故

《开元天宝遗事》卷下〈肉阵〉
杨国忠于冬月,常选婢妾肥大者,行列于前,令遮风,盖藉人之气相暖,故谓之「肉阵」。
《岁时广记》一卷之四〈冬景·选肉阵〉~24~
《开元遗事》杨国忠选婢妾肥大者,行列于前,令遮风,谓之肉阵。
典故
三月忘味
  
忘味三月
 
忘肉味
  
闻韶三月
 
闻韶忘味

相关人物
孔子


《论语注疏·述而》~6~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三国魏·何晏集解:「周曰,孔子在齐,闻习韶乐之盛美,故忽忘于肉味。」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90~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简释

忘味:指许久未吃过味美食物。宋陆游《病思》之四:“本自人山缘服玉,不应忘味待闻韶。”

闻韶:喻听到或看到极美妙、极向往的音乐或事物。南朝梁张率《楚王吟》:“不惜同从理,但使一闻韶。”

闻韶忘味:亦指对事物喜爱到人迷的地步。宋苏轼《山村五绝》之三:“岂是闻韶解忘味,选来三月食无盐。”


例句

虽无先圣耳,异代得闻昭。 李咸用 览文僧卷

欲知忘味处,共仰在齐人。 窦庠 奉和王侍郎春日喜李侍郎崔给谏张舍人韦谏议见访因命觞观乐之什

若解闻韶知肉味,朝歌欲到肯回头。 胡曾 朝歌

微风吹木石,澎湃闻韶钧。 韩愈 送惠师

典故
生髀肉

相关人物
刘备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先主备传〉~876~
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禦之。南朝宋·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典故
医疮剜肉


《全唐诗》卷六百三十六〈咏田家【伤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典故
乌攫肉
 

《汉书·黄霸传》
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黄)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毫毫不敢有所隐。

简释

乌衔肉:喻公差辛劳,或喻体察下情。宋苏轼《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之一:“无人可诉乌衔肉,忆弟难凭犬附书。”


例句

无人可诉乌衔肉,忆弟难凭犬附书。 苏轼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之一

《國語辭典》:骨肉  拼音:gǔ ròu
比喻至亲。指父子兄弟等。《管子。轻重丁》:「故桓公推仁立义,功臣之家,兄弟相戚,骨肉相亲,国无饥民,此之谓缪薮。」
《國語辭典》:肉食  拼音:ròu shí
1.以肉类为主要食物的。如:「肉食动物」。
2.比喻享有优厚供养的人。唐。杜甫〈赠苏四徯〉诗:「肉食哂菜色,少壮欺老翁。」
3.肉类食物。《三国演义》第五九回:「舍内饭米、柴火、肉食齐备。」
《漢語大詞典》:食肉
(1).吃鸟兽的肉。礼记·曲礼上:“父母有疾……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
(2).专指吃荤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二十七日释服,方镇岳牧,不用离任赴哀,天下吏人,誥至后,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婚嫁、祠祀、饮酒、食肉。”
(3).谓做高官,封侯。语出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杜预 注:“肉食,在位者。” 宋 秦观 《和蔡天启赠文潜》:“要当食肉似 班超 ,猛虎何曾窥案俎。” 清 蒋士铨 《桂林霜·出抚》:“飞而食肉,抱阴符 小范 胸中有。”参见“ 食肉相 ”。
《漢語大詞典》:食肉相
封侯的骨相。语出后汉书·班超传:“﹝ 超 ﹞行诣相者……相者指曰:‘生燕頷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封侯相也。’” 宋 黄庭坚 《戏呈孔毅父》:“ 管城子 无食肉相, 孔方兄 有絶交书。” 明 唐顺之 《自述》诗:“本非食肉相,犹是饭牛身。”参见“ 食肉 ”、“ 封侯骨 ”。
分類:封侯骨相
《漢語大詞典》:酒肉
酒和肉。亦泛指好的饮食。孟子·离娄下:“其良人出,则必饜酒肉而后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阮籍 遭母丧,在 晋文王 坐,进酒肉。”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回日,并许进酒肉。”
分類:酒肉饮食
《國語辭典》:髀肉  拼音:bì ròu
大腿两侧上的肌肉。如:「髀肉复生」。
分類:大腿
《國語辭典》:粱肉  拼音:liáng ròu
精美的膳食。《列子。九命》:「衣则文锦,食则粱肉,居则连欐,出则结驷。」《史记。卷七五。孟尝君列传》:「今君后宫蹈绮谷而士不得裋褐,仆妾馀粱肉而士不厌糟糠。」
分類:精美膳食
《國語辭典》:鱼肉(魚肉)  拼音:yú ròu
1.鱼和肉为刀宰割的物品,比喻无力抵抗,任人宰割。《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把人当为鱼、肉,比喻欺凌践踏。《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鱼肉百姓,以盈其欲。」
《國語辭典》:血肉  拼音:xiě ròu
1.血液和肌肉。指人的躯体。《韩非子。八说》:「沐者有弃发,除者伤血肉。」宋。洪迈《夷坚丁志。卷八。雷击王四》:「趋视之,二百钱乃在其胁下皮内,与血肉相连。」
2.比喻关系密切。如:「父母与子女血肉相连。」
《國語辭典》:肉刑  拼音:ròu xíng
古时切断犯人肢体,或割裂肌肤的刑罚。分墨、劓、剕、宫等。也称为「肉辟」。
《漢語大詞典》:肉阵(肉陣)
唐玄宗 时,外戚 杨国忠 当政,穷奢极欲,冬月常选婢妾肥大者,行列于前令遮风,藉人气相暖,号“肉阵”。事见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肉阵。后亦称“ 肉屏风 ”。 清 王昙 《苏台留别》诗:“肉阵屏风散似云,烛围尚向 封 家立。”
《漢語大詞典》:忘味
忘记美味。多形容沉浸于优美音乐中的精神状态。语本论语·述而:“子在 齐 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汉 班固 《幽通赋》:“ 虞 《韶》美而仪凤兮, 孔 忘味於千载。” 唐 张鷟 游仙窟:“一时忘味, 孔丘 留滞不虚;三日绕梁, 韩娥 餘音是实。” 宋 王禹偁 《大合乐赋》:“若非审音以知政,安能制礼而作乐,听之忘味,佞邪之道弗兴。”
《漢語大詞典》:闻韶(聞韶)
论语·述而:“子在 齐 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韶》,传为 舜 时的乐名, 孔子 推为尽善尽美。后以“闻韶”谓听帝王之乐或听美好乐曲。 唐 崔日用 《奉和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綵缕人胜应制》:“宸极此时飞圣藻,微臣窃抃预闻《韶》。” 宋 范仲淹 《今乐犹古乐赋》:“听此笙鏞,曷异闻《韶》之美;顾兹匏土,宛存《击壤》之风。” 傅敷 《次韵答令希见过王仙馆中留别》:“载酒有人来问字,传餐无肉笑闻《韶》。”
《漢語大詞典》:乌衔肉(烏銜肉)
汉书·循吏传·黄霸:“﹝ 黄霸 ﹞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於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 霸 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謁 霸 , 霸 见迎劳之,曰:‘甚苦!食於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 霸 具知其起居,所问豪氂不敢有所隐。”后因以“乌衔肉”为下情上达之典实。 宋 苏轼 《捕蝗》诗之一:“无人可诉乌衔肉,忆弟难凭犬寄书。”
分類:为下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