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同类(同類)
(1).指同姓。国语·鲁语下:“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 夏 ,将天下是王。” 韦昭 注:“同类,同姓也。”
(2).同一种类。 唐 韩愈 《明水赋》:“岂不以德协于坎,同类则感;形藏在空,气应则通。” 孙犁 《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三国演义》能在同类小说中领先,是因为它得天独厚。”
(3).指同一类人。如同僚、同辈、同行、同伙等。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循行何忍重惜一簪,轻伤同类乎?”隋书·沈光传:“ 大业 中, 煬帝 徵天下驍果之士以伐 辽 左, 光 预焉。同类数万人,皆出其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医家同类皆相忌,务改前医之方,以见所长。” 鲁迅 《华盖集续编·空谈》:“能逆料的,大概只有 段祺瑞 , 贾德耀 , 章士钊 和他们的同类罢。”
《漢語大詞典》:宗盟
(1).天子与诸侯的盟会。左传·隐公十一年:“ 周 之宗盟,异姓为后。” 杨伯峻 注:“宗盟者,犹言会盟也。”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内无深根不拔之固,外无盘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为万代之业也。”
(2).同宗;同姓。 唐 骆宾王 《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君之爱子,幽之於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旧唐书·李密传:“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復封於 唐 ,斯荣足矣!” 唐 无名氏 《异闻集·韦仙翁》:“ 韦君 访老父何姓,答曰:‘姓 韦 。’ 韦 君曰:‘相与宗盟,合有继叙。’邀与同席。” 清 吴伟业 《读端清郑世子传》诗:“贤如 郑 世子,宗盟堪表率。”
《漢語大詞典》:同宗
(1).宗法社会指同一大宗。仪礼·丧服:“何如而可为之后?同宗则可为之后。” 贾公彦 疏:“同宗则可为之后,以其大宗子,当收聚族人。” 胡培翚 正义:“同宗,同大宗也。”左传·襄公十二年:“凡诸侯之丧,异姓临於外,同姓於宗庙,同宗於祖庙,同族於禰庙。”
(2).指同一家族或同姓。史记·吴王濞列传:“天下同宗,死 长安 即葬 长安 ,何必来葬为!”宋书·刘延孙传:“ 延孙 於帝室本非同宗,不应有此授。”红楼梦第二回:“老先生你贵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的异事。”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一幕:“ 苦成 --年五十五岁, 姒 姓,与 勾践 同宗。”
《漢語大詞典》:内姓
同姓。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君之举也,内姓选於亲,外姓选於旧。” 杨伯峻 注:“内姓谓同姓,亲谓支系之亲近者。”逸周书·大戒:“使众之道,抚之以惠,内姓无感,外姓无讁。”
分類:同姓
《漢語大詞典》:兄弟
(1).哥哥和弟弟。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诗·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郑玄 笺:“人之恩亲,无如兄弟之最厚。”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婚媾不通,兄弟永絶。” 元 李直夫 《冻苏秦》第二折:“兄弟如同手足,手足断了再难续。”
(2).姐妹。古代姐妹亦称兄弟。孟子·万章上:“ 弥子 之妻与 子路 之妻,兄弟也。”明史·费宏传:“ 宏 从弟编修 寀 ,其妻与 濠 妻,兄弟也。”
(3).古代对同姓宗亲的称呼。仪礼·丧服:“大夫之子於兄弟,降一等。” 郑玄 注:“兄弟,犹言族亲也。”诗·小雅·常棣序:“常棣,燕兄弟也。” 孔颖达 疏:“兄弟者,共父之亲,推而广之,同姓宗族皆是也。”
(4).古代对姻亲之间同辈男子的称呼。因亦借指婚姻嫁娶。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联兄弟。” 郑玄 注:“兄弟,昏姻嫁娶也。” 孙诒让 正义:“谓异姓兄弟也。”仪礼·曾子问:“如壻之父母死,则女之家亦使人弔……壻已葬,壻之伯父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丧,不得嗣为兄弟,使某致命。’女氏许诺而弗敢嫁,礼也。”《公羊传·僖公二十五年》:“其言来逆妇何?兄弟辞也。” 何休 注:“ 宋 鲁 之间名结婚姻为兄弟。”
(5).古代对亲戚的统称。《诗·小雅·伐木》:“籩豆有践,兄弟无远。” 郑玄 笺:“兄弟,父之党,母之党。”仪礼·士冠礼:“兄弟毕袗去。” 郑玄 注:“兄弟,主人亲戚也。” 清 凤韶 《凤氏经说·九族无外兄弟有外》:“经称兄弟,同异姓皆有之。”
(6).指同姓国家。书·蔡仲之命:“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 孔 传:“以蕃屏王室,以和协同姓之邦。”晏子春秋·问上七:“昔吾先君 桓公 ,有 管仲 夷吾 保乂 齐国 ,能遂武功而立文德,纠合兄弟,抚存 冀州 。” 张纯一 校注:“谓兄弟之国。”史记·晋世家:“ 曹 , 叔振鐸 之后; 晋 , 唐叔 之后,合诸侯而灭兄弟,非礼。”
(7).比喻两者相似,不相上下。论语·子路:“子曰:‘ 鲁 卫 之政,兄弟也。’” 何晏 集解:“ 鲁 , 周公 之封; 卫 , 康叔 之封。 周公 康叔 既为兄弟, 康叔 睦於 周公 ,其国之政,亦如兄弟。” 邢昺 疏:“此章 孔子 评论 鲁 卫 二国之政相似,如 周公 康叔 之为兄弟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孟阳 景阳 ,才綺而相埒,可谓 鲁 卫 之政,兄弟之文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在 中国 的王道,看去虽然好象是和霸道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8).泛称意气相投或志同道合的人。亦以称友情深笃的人。 元 郑光祖 《老君堂》第二折:“兄弟每,量 唐童 何足道哉!”《水浒传》第七五回:“ 吴用 道:‘哥哥,你休执迷!招安须自有日,如何怪得众兄弟们发怒?’” 知侠 《铁道游击队》第四章:“兄弟们,酒喝够了,快吃饭吧!” 清 刘大櫆 《送张闲中序》:“於是吾徒夙与 张君 有兄弟之好者,各为歌诗以送之。”
(9).对弟弟的称呼。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思量了,兄弟 欢郎 忒年纪小。”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王爵 见了兄弟病势,已到十分,涕泣道:‘怎便狼狈至此?’”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 伯夷 ﹞把手一摆,意思是请兄弟在阶沿上坐下。”
(10).男子自称。《老残游记》第三回:“那年,兄弟署 曹州 的时候,几乎无一天无盗案。” 孙中山 《国民会议足以解决中国内乱》:“诸君,兄弟向来主张和平统一的人。”
《漢語大詞典》:骨肉
(1).指身体。礼记·檀弓下:“骨肉归復于土,命也!”《三国演义》第一○五回:“ 平 叱曰:‘丞相新亡,骨肉未寒,汝焉敢造反!’”
(2).比喻至亲,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墨子·尚贤下:“当王公大人之於此也,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诚知其不能也,不使之也。” 唐 沈亚之 《上寿州李大夫书》:“ 亚之 前应贡在京师,而长幼骨肉萍居于 吴 。”《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兵火之际,东逃西躲,不知拆散了几多骨肉!”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章四:“久别重逢,情逾骨肉。”
(3).指同姓的人。宋书·王懿传:“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
(4).比喻文章充实的内容。《平山冷燕》第六回:“莫怪文章生骨肉,謫来元是掌书仙。”
《漢語大詞典》:父兄
(1).父亲与兄长。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 晋 葛洪 抱朴子·酒戒:“辱人父兄,则子弟将推刃矣。” 宋 司马光 《〈迂书〉序》:“余生六龄而父兄教之书,虽诵之不能知其义。”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刘忠宣》:“士大夫家,子弟爱其父兄者,俟其身后,必求名儒大笔,铺张其行业,以誌於其墓。”
(2).指伯父、叔父和堂兄弟。礼记·丧大记:“父兄堂下北面。” 孔颖达 疏:“谓诸父诸兄不仕者,以其贱,故在堂下而向北,以东为上也。”韩非子·八奸:“何谓父兄?曰:侧室公子,人主之所亲爱也。” 陈奇猷 集释:“侧室公子乃指君之伯叔及兄弟。”
(3).古代国君对同姓臣属的称呼。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 许 自为功乎?” 杜预 注:“父兄,同姓羣臣。”史记·乐毅列传:“不谋父兄,以为亚卿。”
(4).犹父老。国语·晋语五:“大夫非不能也,让父兄也。” 韦昭 注:“父兄,长老也。”史记·项羽本纪:“纵 江 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5).指兄长。《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漢語大詞典》:诸父(諸父)
(1).古代天子对同姓诸侯、诸侯对同姓大夫,皆尊称为“父”,多数就称为“诸父”。《诗·小雅·伐木》:“既有肥羜,以速诸父。”管子·四称:“獠猎毕弋,暴遇诸父,驰骋无度,戏乐笑语。”
(2).指伯父和叔父。庄子·列御寇:“如而夫者,一命而吕鉅,再命而於车上儛,三命而名诸父,孰协 唐 许 也。” 成玄英 疏:“诸父,伯叔也。”汉书·王莽传上:“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 唐 韩愈 《祭十二郎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彊而早世。” 宋 周紫芝 竹坡诗话:“ 李京兆 诸父中,有一人尝为 博 守者,不得其名,其人极廉介。”
《漢語大詞典》:异姓(異姓)
(1).不同姓。亦指不同姓的人。书·旅獒:“王乃昭德之致於异姓之邦。”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 高祖 弟子同姓为王者九国,唯独 长沙 异姓。”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一:“﹝ 张叔夜 ﹞领兵勤王京师,拜枢密,以不肯推戴异姓,取过军前,饮恨而薨。” 明 沈德符 野获编·释道·道士取妻:“科臣执奏,谓荫叙无及异姓之例。”
(2).指姻亲。左传·隐公十一年:“ 周 之同盟,异姓为后。” 郑玄 注:“庶姓,无亲者也;异姓,昏姻也。”《诗·小雅·伐木》“兄弟无远” 唐 孔颖达 疏:“礼有同姓、异姓、庶姓。同姓,揔上王之同宗,是父之党也;异姓,王舅之亲;庶姓,与王无亲者。”
《漢語大詞典》:同姓
(1).指同祖的兄弟。《诗·唐风·杕杜》:“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毛 传:“同姓,同祖也。”
(2).同一姓。亦指同姓之人。周礼·秋官·司仪:“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国语·晋语四:“ 黄帝 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 青阳 与 夷鼓 皆为 己 姓。”汉书·高五王传赞:“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 秦 孤立亡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天下。” 宋 曾巩 《公族议》:“先王推是心以及於同姓之间,故有土分之,有民分之,有宝玉分之,有宝器分之。”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诋毁程朱》:“御史 谢济世 註‘四书’,多与 考亭 不合,且詆毁 考亭 云: 明太祖 与之同姓,故开国时令天下遵用其註。”
《漢語大詞典》:荆吴
(1). 春秋 时的 楚国 与 吴国 ,后泛指 长江 中下游地区。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 荆 吴 郑 卫 之声,《韶》《濩》《武》《象》之乐。” 晋 陆机 《辩亡论上》:“﹝ 孙权 ﹞谋无遗諝,举不失策,故遂割据山川,跨制 荆 吴 ,而与天下争衡矣。” 唐 李群玉 《洞庭驿楼雪夜宴集》诗:“目穷 衡 巫 表,兴尽 荆 吴 秋。”
(2). 汉 初封建的九个同姓诸侯国之一。汉书·诸侯王表:“东带 江 湖 ,薄 会稽 ,为 荆吴 。” 颜师古 注:“ 文颖 曰:‘即今 吴 也。 高帝 六年为 荆国 ,十年更名 吴 。’ 荆吴 ,同是一国也。”
《漢語大詞典》:叔父
(1).通称父亲的弟弟。孟子·告子上:“敬叔父乎?敬弟乎?” 孙犁 《秀露集·戏的梦》:“老家并没有什么亲人,只有叔父,也八十多岁了。”
(2). 周朝 天子称同姓小邦诸侯为叔父。仪礼·觐礼:“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国语·周语中:“今天降祸灾於 周 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 韦昭 注:“天子称九州之长同姓曰叔父也。”
《漢語大詞典》:同德
(1).为同一目的而努力。国语·吴语:“戮力同德。”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公平:“夫以善相成,谓之同德;以恶相济,谓之朋党。” 明 宋濂 《〈昭鉴录〉序》:“天子则元首,诸王则手足,是谓一体者也。其可不同心而同德者乎?”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五百万人同德戮力,如生番之有社寮。”参见“ 同心同德 ”。
(2).指同德的人。 明 方孝孺 《郊祀颂》:“上帝至仁,视民如伤,眷求同德,俾典万邦。”
(3).国语·晋语四:“同姓为兄弟。 黄帝 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同姓则同德。” 韦昭 注:“同父而生,德姓同者乃为兄弟。”后因以“同德”借指同姓。 宋 陈师道 《谢田氏》诗:“顾我何堪能至此,正缘同德又同门。”
《漢語大詞典》:宗国(宗國)
(1).同姓诸侯国。因与天子同宗,为其支庶,故称。孟子·滕文公上:“ 然友 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 鲁 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赵岐 注:“ 滕 鲁 同姓,俱出 文王 。 鲁 , 周公 之后; 滕 , 叔绣 之后。”魏书·司马德宗传:“ 元显 自为后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十六州,本官悉如故;封子 彦章 为 东海王 ,食 吴兴 四万餘户,清选文学臣僚,吏兵一同宗国。” 清 钱谦益 《费县道中》诗之一:“驱车入 鲁 弔遗黎,宗国相传事可悲。”
(2).犹祖国。亦兼称国家,朝廷。左传·哀公八年:“且夫人之行也,不以所恶废乡。今子以小恶而欲覆宗国,不亦难乎!” 杜预 注:“ 輒 , 鲁 公族,故谓之宗国。”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二:“使羣小人不阿罔,则宗国岂至是。” 梁启超 《本馆第一百册祝辞》第一:“况当今日天子蒙尘,宗国岌岌之顷,有何可祝?”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如古贤人,能播将来之佳果於今兹,移有根之福祉于宗国者,亦不能不要求於社会,且亦当为社会要求者矣。”
《漢語大詞典》:伯父
(1). 周 王朝对同姓诸侯的称呼。书·康王之诰:“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顾,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 孔 传:“天子称同姓诸侯曰伯父。”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国语·吴语:“昔 吴伯父 不失,春秋必率诸侯以顾在余一人。今伯父有 蛮 荆 之虞,礼世不续,用命孤礼佐 周公 ,以见我一二兄弟之国,以休君忧。” 韦昭 注:“此 晋 述天子告让之辞…… 吴伯父 , 吴 先君。”
(2).父亲的哥哥。礼记·曾子问:“巳祭而见伯父叔父,而后饗冠者。”释名·释亲属:“父之兄曰世父,言为嫡统继世也。又曰伯父。伯,把也,把持家政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你伯父常时説起,都説侄少爷是很明白能干的人。”
(3).称呼跟父亲辈分相同而年纪较大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