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聪明(聰明)  拼音:cōng míng
1.耳目敏捷。如:「那老翁年逾七旬,仍是耳目聪明,真是令人羡慕。」
2.天资灵敏,理解力高,心思细巧。《三国演义》第三回:「今上虽幼,聪明仁智,并无分毫过失。」《红楼梦》第五回:「惟嫡孙宝玉一人,秉性乖张,生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
《漢語大詞典》:圣聪(聖聰)
旧称帝王明察之辞。《汉书·谷永传》:“臣前幸得条对灾异之效,祸乱所极,言关於圣聪。” 唐 王昌龄 《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诗:“玉陛分朝列,文章发圣聪。”
《漢語大詞典》:天聪(天聰)
(1).上天赋予人的听力。韩非子·解老:“人也者,乘於天明以视,寄於天聪以听,託於天智以思虑。” 南朝 梁简文帝 《六根忏文》:“愿捨此秽耳,得彼天聪。”
(2).对天子听闻的美称。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冀陛下儻发天聪,而垂神听也。” 唐 白居易 《贺雨》诗:“稽首再三拜,一言献天聪。”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名动天聪,被旨祝髮。”
《國語辭典》:宸聪(宸聰)  拼音:chén cōng
君主的听闻。唐。白居易 与元九书:「欲稍稍递进闻于上,上以广宸聪,副忧勤。」
《漢語大詞典》:四聪(四聰)
(1).能远闻四方的听觉。书·舜典:“明四目,达四聪。” 孔颖达 疏:“达四方之聪,使为己远听四方也。”《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闢四门而开四聪,采狂夫之瞽言,纳芻蕘之谋虑。” 唐 刘禹锡 《贺赦表》:“耳达四聪。”
(2).指 三国 魏 夏侯玄 等四人。三国志·魏志·诸葛诞传“ 明帝 恶之,免 诞 官。” 裴松之 注引 晋 郭颁 《世语》:“当世俊士散骑常侍 夏侯玄 ,尚书 诸葛诞 、 邓颺 之徒,共相题表,以 玄 畴 四人为四聪, 诞 备 八人为八达。”
《漢語大詞典》:聪听(聰聽)
(1).明于听取;明于辨察。书·酒诰:“聪听祖考之彝训,越小大德,小子惟一。” 汉 扬雄 《法言·吾子》:“或问苍蝇红紫,曰:‘明视’;问 郑 卫 之似,曰;‘聪听。’” 唐 张说 《〈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敏识聪听,探微镜理。” 章炳麟 《〈新方言〉序》:“诸州国殊言詰詘者,虽未尽憭,儻得模略,足以聪听知原,后生不可待也。”
(2).特指君主的听闻。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六:“而当时主眷之隆,已駸駸以重臣相待。盖 闽 中作令之政声,早达聪听也。”
《漢語大詞典》:达聪(達聰)
(1).语出书·舜典:“明四目,达四聪。” 孔 传:“广视听於四方,使天下无壅塞。”后以“达聪”谓广泛听取,明鉴四方。 唐玄宗 《削李林甫官秩诏》:“ 尧 谓达聪,四凶在列; 周 称盛德,三监俶扰。”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六》:“言当以达聪为独断,而不以臆决为独断也。”
(2).使通畅;使疏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伊水:“昔 大禹 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闕, 伊水 歷其间北流,故谓之 伊闕 矣…… 傅毅 《反都赋》曰:‘因 龙门 以畅化,开 伊闕 以达聪也。’”
《國語辭典》:聪慧(聰慧)  拼音:cōng huì
聪明慧颖。《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分内功名匣里财,不关聪慧不关呆。」
《漢語大詞典》:帝聪(帝聰)
帝王的听闻。 唐 章碣 《赠边将》诗:“行收部落归天闕,旋进封疆入帝聪。”《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贤声愈著,直达帝聪。”
分類:帝王听闻
《國語辭典》:聪敏(聰敏)  拼音:cōng mǐn
聪明、灵敏。《红楼梦》第四九回:「那宝琴年轻心热,且本性聪敏,自幼读书识字,今在贾府住了两日,大概人物已知。」
《骈字类编》:下聪(下聪)
柳宗元鼓吹歌见上聋下
《漢語大詞典》:聪哲(聰哲)
聪慧明智。 汉 班昭 《女诫》:“虽以贤女之行,聪哲之性,其能备乎!”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琰 谓 朗 曰:‘子之弟,聪哲明允,刚断英特,殆非子之所及也。’” 晋 陆机 《辩亡论上》:“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
《漢語大詞典》:睿聪(睿聰)
犹圣听。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君务致理,而下防诛夷,臣将纳忠,又上虑欺诞。故睿诚不布於羣物,物情不达於睿聪。” 宋 陆游 《瑞庆节贺表》:“虹流电绕,适当圣作之辰;鼇抃嵩呼,共效寿祺之祝。敢倾丹悃,仰扣睿聪。”
《分类字锦》:听聪(听聪)
唐无名氏洞庭张乐赋原夫乐之契道也在心而心正在听而听聪
分类:审音
《漢語大詞典》:聪睿(聰睿)
见“ 聪明睿智 ”。
《漢語大詞典》:聪明睿智(聰明睿智)
亦作“ 聪明叡知 ”。亦作“ 聪明睿知 ”。 聪颖明智。易·繫辞上:“古之聪明叡知,神武而不杀者夫。”《礼记·中庸》:“唯天下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孔子家语·三恕》:“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宋 朱熹 《〈大学章句〉序》:“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於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十一章:“则全地聪明睿智之士,日尽其心思才力以思创新。”亦省作“ 聪睿 ”、“ 聪叡 ”。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太尉掾汝南范滂》:“太尉掾 汝南 范滂 孟博 ,天资聪叡,辩於持论。”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理:“虽明包众理,不以尚人;聪叡资给,不以先人。”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然而国重聪叡,俗贵高明。”清史稿·宣宗纪一:“皇次子 智亲王 仁孝聪睿,英武端醇。”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这个富有才华的聪睿的人,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