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耳目昏眩  拼音:ěr mù hūn xuàn
耳朵听不清,头昏眼花。形容感觉昏乱眩惑。如:「她从悬崖上探身俯看,感到耳目昏眩,连忙闭目缩身。」
《国语辞典》:耳目之欲  拼音:ěr mù zhī yù
耳朵所欲闻,眼睛所欲见。指对声色的欲望。《文选。枚乘。七发》:「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文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务快耳目之欲,以苟容为度。」
《國語辭典》:感觉器官(感覺器官)  拼音:gǎn jué qì guān
动物体受刺激时,首先感受到的器官。如眼、耳、舌、鼻、皮肤等。可将所受刺激变为神经冲动,并通过感觉神经,传达至中枢。
《國語辭典》:耳听八方(耳聽八方)  拼音:ěr tīng bā fāng
形容耳目灵敏机警。《精忠岳传》第一六回:「为将之道,须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也作「耳听六路」。
《國語辭典》:耳满鼻满(耳滿鼻滿)  拼音:ěr mǎn bí mǎn
耳朵和鼻子都装满了。形容听得很熟。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你在南京时,人说你周舍名字,说的我耳满鼻满的,则是不曾见你。」
分類:耳朵鼻子
《國語辭典》:耳热眼跳(耳熱眼跳)  拼音:ěr rè yǎn tiào
耳朵潮热,眼皮跳动。民间的说法为背后有人咒骂或不吉之兆。元。曾瑞《留鞋记》第二折:「不知今夜怎生这等耳热眼跳也,敢是母亲行有些嗔责。」《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两个正饮间,秉中自觉耳热眼跳,心惊肉战。」也作「眼跳耳热」。
《国语辞典》:耳坠子(耳坠子)  拼音:ěr zhuì zi
耳朵上的饰物。也作「耳环」。
分类:耳朵饰物
《国语辞典》:耳根厢(耳根厢)  拼音:ěr gēn xiāng
耳朵边。元。无名氏〈归来乐。罢罢耍耍〉词:「快活煞,心窝里无牵挂,耳根厢没嘈杂。」
分类:耳朵归来
《漢語大詞典》:耳跟厢(耳跟廂)
耳旁;耳朵边。《全元散曲·归来乐》:“快活煞,心窝里无牵掛,耳跟厢没嘈杂。”
分類:耳朵
《國語辭典》:冻疮(凍瘡)  拼音:dòng chuāng
病名。指因未达冰点所引起之局部皮肤血管异常收缩,产生之组织红肿,所形成的疮。
《漢語大詞典》:杜耳恶闻(杜耳惡聞)
塞住耳朵不愿听。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中:“怀忠抱直之人,虚心謁见;便佞诡随之説,杜耳恶闻。”
《漢語大詞典》:混听
谓污染了耳朵。形容话语卑俗不入耳。
《漢語大詞典》:蔽明塞聪(蔽明塞聰)
蒙住眼睛不视,堵塞耳朵不听。谓对外界事物不见不闻。 宋 曾巩 《洪范传》:“立於无蔽之地者,其於视听如此,亦不用之於小且近矣。夫然,故蔽明塞聪,而天下之情可坐而尽也。”
《國語辭典》:蔽聪塞明(蔽聰塞明)  拼音:bì cōng sè míng
蒙住耳目。比喻对外界事物不予闻问。如:「人活著,有些时候不妨蔽聪塞明,麻木一些。」
《國語辭典》:充耳不闻(充耳不聞)  拼音:chōng ěr bù wén
塞住耳朵,装著没听见。形容故意不理会或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清。李渔《奈何天》第三○出:「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