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报道(報道)  拼音:bào dào
告知、传达。唐。李涉 山居送僧诗:「若逢城邑人相问,报道花时也不閒。」
《國語辭典》:民兵  拼音:mín bīng
由人民组织而成的武装部队。平时将军事教育实施于民间,使国民具有一定的军事知识及技能,遇战时组织起来编成部队,担任战斗任务,称为「民兵」。《三国演义》第一三回:「临敌则驱民兵在前,名曰『敢死队』,贼势浩大。」
《國語辭典》:大众(大眾)  拼音:dà zhòng
多数的人。《文明小史》第二回:「传知各童生,大众俱有愤愤之意。」
《國語辭典》:烈火  拼音:liè huǒ
炽热、猛烈的火焰。《三国演义》第六三回:「更兼张飞性如烈火,专要鞭挞士卒;如不与战,必怒。」
《國語辭典》:便民  拼音:biàn mín
使人民得到方便、便利。如:「政府官员应推行便民措施。」《宋史。卷一六七。职官七》:「收籴储积,时其敛散以便民。」
《國語辭典》:纠察(糾察)  拼音:jiū chá
1.纠举检察。《后汉书。卷六五。皇甫张段列传。皇甫规》:「又在位素餐,尚书怠职,有司依违,莫肯纠察。」《新唐书。卷一九二。忠义列传中。贾循》:「因令纠察所在,迁检校右散骑常侍,封武威郡王。」
2.维持公共秩序。如:「他担任这次示威游行活动的纠察工作。」
3.维持公共秩序的人。如:「每天上下学,他与同学轮值当纠察。」
《國語辭典》:运动(運動)  拼音:yùn dòng
1.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的变化。如:「板块运动」、「造陆运动」。
2.指人或动物活动。如:「变形虫是以伪足来运动及捕食。」清。徐珂《清稗类钞。风俗类。大埔妇女之勤俭》:「今姑举广东大埔一邑妇女之特点言之,则因向不缠足,身体硕健,而运动自由,且无施脂粉及插花朵者。」
3.各种锻鍊身体、增加体能、促进身体健康的活动。如:「运动选手」、「平衡木运动」。
4.社会中有目的、有组织而规模较大的群众活动。如:「女权运动」、「白话文运动」。
5.因某种目的而奔走游说。《文明小史》第二一回:「不过经费无多,馆况是不见得很佳的,你愿意谋事,我就替你去运动起来。」清。徐珂《清稗类钞。盗贼类。陈老三劫某藩司》:「鄂人某宦川中,运动某权贵,得调江宁藩司。」
《國語辭典》:运动(運動)  拼音:yùn dong
游说他人或奔走钻营以求达到某种目的。《文明小史》第三五回:「二人约定了,只待慕政回来,故意谈些东洋的好处,来运动他。」
《國語辭典》:声援(聲援)  拼音:shēng yuán
应声援助。《周书。卷一七。若干惠传》:「朝议欲收辑河南,令惠以本官镇鲁阳,以为声援。」《三国演义》第三二回:「可发檄使武安长尹楷屯毛城,通上党运粮道;令沮授之子沮鹄守邯郸,遥为声援。」
《國語辭典》:口碑  拼音:kǒu bēi
众人的口头传颂,有如文字镌刻于碑石。语本《五灯会元。卷一七。太平安禅师》:「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后比喻众人的口头称扬。《老残游记》第一八回:「那知道未及一个时辰,已经结案,沿路口碑啧啧称赞。」
《國語辭典》:检阅(檢閱)  拼音:jiǎn yuè
1.查看。《北史。卷六七。唐永传》:「周文初不信之,然欲明其虚实,密遣使检阅之,唯见坟籍而已。」《西游记》第三回:「另有个簿子,悟空亲自检阅,直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号上,方注著孙悟空名字。」
2.军队的检查校阅。
《國語辭典》:誓师(誓師)  拼音:shì shī
军队出征前,召集将士予以训示告诫,表示坚决的战斗意志。《北史。卷一二。隋炀帝本纪》:「况乎甘野誓师,夏开承大禹之业。」
《漢語大詞典》:鼪鼯
(1).鼪鼠与鼯鼠。比喻志趣相投的亲密朋友。 宋 黄庭坚 《书〈张仲谋诗集〉后》:“今窜逐蛮夷中,而 仲谋 来守 施州 ,所谓鼪鼯同游,蓬藋柱宇,而兄弟亲戚謦欬其侧者也。”
(2).旧时对起义群众的蔑称。 宋 辛弃疾 《满江红·贺王帅宣子平湖南寇》词:“白羽风生貔虎譟,青溪路断鼪鼯泣。”
《國語辭典》:浪头(浪頭)  拼音:làng tou
1.波浪。唐。李颀〈送陈章甫〉诗:「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宋。邓椿《画继。卷四。搢绅韦布》:「闾邱秀才,江南人,不记名,长于画水,无所宗师,自成一家,尝画五岳观壁,凡作水,先画浪头,然后画水纹,顷刻而成,惊涛汹涌,势欲掀壁。」
2.大陆地区指社会潮流。如:「赶浪头」。
《國語辭典》:合群  拼音:hé qún
1.结为团体,互相帮助。如:「全校教师都能合群,组成团队,研究风气自然大开。」
2.与人相处融洽。如:「在团体中不合群的人,是不会受欢迎的。」
《國語辭典》:公园(公園)  拼音:gōng yuán
经过造园处理或保留其自然状态,以作为公众户外游憩及享受大自然的特定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