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手上
指某人统治、管理或当家的时期。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一章:“不说我上代人,光说我罢,从 光绪 手上推叽咕车,推到而今。”
《漢語大詞典》:长辔(長轡)
(1).长的缰绳。驾驭车马所用的缰绳长,则便于驱使,能驰骋自如。比喻长远有效的控制手段。《晋书·庾翼传》:“御以长轡,用逸待劳,比及数年,兴復可冀。”
(2).指有力地统治。《宋书·武帝纪中》:“岂足以显报懋功,允塞民望,藩辅王畿,长轡六合者乎?”
(3).喻卓越的才能。 南朝 梁 何逊 《答邱长史》诗:“短翮方息飞,长轡日先驱。”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皇甫冉》:“长轡未骋,而芳兰早凋,悲夫!”
《漢語大詞典》:尊临(尊臨)
(1).居尊临下。犹言统治和管辖。后汉书·第五伦传论:“君子侈不僭上,俭不偪下,岂尊临千里而与牧圉等庸乎?”
(2).敬词。犹光临。多于迎候尊者时用之。《宋史·乐志七》:“泰元尊临。”泰元,天神。
(3).旧谓君父来临。 宋 范成大 《东宫寿诗》:“并世勋华照古今,朱明彩服侍尊临。”
《漢語大詞典》:独治(獨治)
(1).一人治理;一人统治。墨子·尚同下:“天子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天下,是以选择其次,立为三公。”汉书·五行志上:“是时女主独治,诸 吕 相王。”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明君不能独治,则为臣以佐之。”
(2).谓独能按法治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
《漢語大詞典》:受民
天帝所授之民。封建帝王将其统治之民视为天赐。书·洛诰:“诞保 文 、 武 受民,乱为四辅。” 王国维 《观堂集林·洛诰解》:“受民,谓所受於天之民。”
《國語辭典》:方牧  拼音:fāng mù
方伯、州牧的并称,为统治一方的军政长官。《晋书。卷四二。列传。王浚》:「陛下粗察臣之愚款,而识其欲自效之诚,是以授臣以方牧之任,委臣以征讨之事。」南朝梁。范云〈赠张徐州谡〉诗:「疑是徐方牧,既是复疑非。」
《漢語大詞典》:臣使
以臣使之。犹统治。荀子·王霸:“臣使诸侯,一天下,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汉书·西南夷传:“ 南粤 以财物役属 夜郎 ,西至 桐师 ,然亦不能臣使也。”
分類:统治
《國語辭典》:乱民(亂民)  拼音:luàn mín
1.治理人民。《书经。说命中》:「不惟逸豫,惟以乱民。」
2.破坏社会、违法犯纪的人。《周礼。地官。大司徒》:「八曰乱民之刑。」《儒林外史》第三九回:「而今是四海一家的时候,任你荆轲、聂政,也只好叫做乱民。」
3.侵扰人民。《韩非子。诡使》:「入则乱民,出则不便也。」
《國語辭典》:督军(督軍)  拼音:dū jūn
1.监军或统兵的长官。
2.民国初年,各省军事长官曾称督军。
《國語辭典》:总督(總督)  拼音:zǒng dū
1.管理监督。《汉书。卷一○○。叙传下》:「昭、宣承业,都护是立,总督城郭三十有六。」《三国演义》第五回:「吾弟袁术总督粮草,应付诸营,无使有缺。」
2.职官名。始置于明代,总管辖区内的文武庶政,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管理一省或兼管数省。也称为「制军」。
3.代表君主治理属地的官吏。如英国的香港总督。也译作「代王」。
《漢語大詞典》:远御(遠御)
统治远方。 宋 张方平 《除韩琦守司徒兼侍中镇安武胜等军节度使制》:“朕光宅万邦,肇新骏命,正权纲之远御,审名器之大方。”
分類:统治远方
《國語辭典》:行走  拼音:xíng zǒu
1.走路、步行。宋。苏轼〈小篆般若心经赞〉:「忽然使作大小篆,如正行走值墙壁。」《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那一日大雨淋漓,路上无人行走。」
2.走动、来往。元。李行道《灰阑记。楔子》:「此处有一财主,乃是马员外。他在俺家行走,也好几时了。」《儒林外史》第二三回:「比如托一个朋友在司上行走,替他会官,拜客。」
3.清代称在京师担任非专任差事者为「行走」。如:「军机处行走」。
《國語辭典》:朝代  拼音:cháo dài
一姓帝王统治的时代。《红楼梦》第一回:「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閒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國語辭典》:崩角  拼音:bēng jiǎo
语本《书经。泰誓中》:「百姓懔懔,若崩厥角。」后以崩角代指叩首。《聊斋志异。卷三。红玉》:「生闻,崩角在地。」
《國語辭典》:天国(天國)  拼音:tiān guó
1.基督教称上帝的国度为「天国」。如:「天国近了。」
2.理想完美的世界。如:「柏拉图式的天国,可能实现于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