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治经(治經)
研究经学。晋书·食货志:“天之所贵者人也,明之所求者学也,治经入官,则君子之道焉。” 宋 苏轼 《谢制科启》之一:“治经独传於家学,为文不愿於世知。”
分類:治经经学
《國語辭典》:回生  拼音:huí shēng
复苏、再生。如:「起死回生」。《西游记》第四○回:「那皇帝那里肯坐,哭啼啼,跪在阶心道:『我已死三年,今蒙师父救我回生,怎么又敢妄自称尊!』」
《漢語大詞典》:受经(受經)
汉 儒重师法,研习经学,师弟相传。从师学经,称受经。汉书·夏侯胜传:“ 胜 霸 既久繫, 霸 欲从 胜 受经, 胜 辞以罪死。 霸 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胜 贤其言,遂授之。”
《漢語大詞典》:二刘(二劉)
(1).指前、后 汉 开国之君 刘邦 、 刘秀 。晋书·石勒载记下:“朕当在二 刘 之间耳, 轩辕 岂所拟乎!”
(2).指 隋 经学家 刘炫 、 刘焯 。隋书·儒林·刘焯传:“ 刘炫 聪明博学,名亚於 焯 、故时人称二 刘 焉。” 皮锡瑞 经学历史七:“ 隋 之二 刘 ,冠冕一带。 唐 人作疏,皆本二 刘 。”
(3).指 汉 刘向 、 刘歆 父子。 宋 周必大 二老堂诗话·陆务观说东坡三诗:“ 曾吉甫 侍郎藏 子瞻 《和钱穆文》诗真本,所谓‘大笔推君 西汉 手,一言寘我二 刘 间’者,其自注云:‘ 穆文 尝草某答詔,以 歆 向 见喻,故有此句。’”
(4).指 明 刘鈗 、 刘棨 。明史·刘珝传:“﹝ 刘鈗 ﹞博学有行谊,与 长洲 刘棨 并淹贯故实,时称‘二 刘 。’”
(5).指 清 刘宝楠 、 刘文淇 。清史稿·儒林传三·刘宝楠:“﹝ 宝楠 ﹞为诸生时,与 仪徵 刘文淇 齐名,人称 扬州 二 刘 。”
《國語辭典》:内传(內傳)  拼音:nèi zhuàn
1.古人专门解释经义的书,与广引事例、推广本义的外传相对。如《左传》为《春秋》的内传。
2.一种传记。以记述遗闻逸事为主。如《隋书经籍志》有《汉武内传》三卷。
《國語辭典》:文科  拼音:wén kē
学术上对文学、语言、哲学、历史、经济等学科的总称。
《漢語大詞典》:专经(專經)
(1).专研经学;专治某一经或某几经。魏书·李瑒传:“每谓弟 郁 曰:‘士大夫学问,稽博古今而罢,何用专经为老博士也?’” 宋 叶适 《包颙叟挽词》:“养志诸郎事,专经永夜残。”
(2).指专习某经。宋史·选举志一:“凡专经进士,须习两经。”
《漢語大詞典》:马郑(馬鄭)
东汉 马融 与 郑玄 的并称。两人皆为经学大师。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敷讚圣旨,莫若注经,而 马 郑 诸儒,宏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 唐 张说 《元城府左果毅赠郎将葛公碑》:“公生而开朗,长而英拔,非因 马 郑 之学,动合礼经;不待 孙 吴 之书,暗同兵法。” 清 刘大櫆 《送佟受兹侍读视学陕西》诗:“学人收 马 郑 ,文士得 扬 班 。”
《国语辞典》:戴圣(戴圣)  拼音:dài shèng
人名。字次君,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梁人。与从父戴德俱受礼于后苍,世称「小戴」。辑《礼记》四十九篇,名小戴礼记。
《國語辭典》:休学(休學)  拼音:xiū xué
学生因故暂停受课,保留学籍,以后再继续入学。
《國語辭典》:五经笥(五經笥)  拼音:wǔ jīng sì
笥,竹箱。五经笥比喻博通经籍的人。《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上。边韶传》:「腹便便,五经笥。」
《漢語大詞典》:许郑(許鄭)
东汉 经学家 许慎 、 郑玄 的并称。 清 黄遵宪 《感怀》诗:“洎乎 许 郑 出,褎然万人杰。” 梁启超 《变法通议·学校总论》:“其有通人志士,或笺注校勘,效忠於 许 郑 ;或束身自爱,归命於 程 朱 。”
《國語辭典》:汉学(漢學)  拼音:hàn xué
1.汉代学者研究经书,注重考据,故后世称朴学、考据之学、训诂之学为「汉学」。与宋代义理之学「宋学」相对称。
2.外国人称有关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学问为「汉学」。
《漢語大詞典》:醉经(醉經)
隋 王通 中说·事君:“子游 河间 之渚,河上丈人曰:‘何居乎斯人也?心若醉六经,目若营四海。’”后以“醉经”指潜心经学。 宋 胡錡 《耕禄藳·拟米秫除祭酒诰》:“盖桥门冠带之地,必资醉经鉅贤而为之长。”
《漢語大詞典》:郑王(鄭王)
经学家 郑玄 与 王肃 的并称。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经学中衰时代:“ 晋 初郊庙之礼,皆 王肃 説,不用 郑 义。其时 孔晁 、 孙毓 等。申 王 駮 郑 , 孙炎 、 马昭 等,又主 郑 攻 王 ,齗齗於 郑 王 两家之是非,而 两汉 顓门无復过问。”
分類:经学王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