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教胄
(1).《书·舜典》:“帝曰:‘ 夔 !命汝典乐,教胄子。’” 孔 传:“胄,长也。谓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以歌诗蹈之舞之,教长国子,中和祗庸孝友。”说文引作“教育子”,史记·五帝本纪作“教稺子”。 王引之 曰:“凡未冠者,通谓之稺子。稺子即育子,故曰:‘命汝典乐,教育子’ 西汉 经师如 夏侯 、 欧阳 必有训育子为稺子者,故 史公 以稺代育,盖有所受之。育、胄古声相近,作胄者假借字耳…… 马 注曰:‘胄,长也,教长天下之子弟。’训胄为长,始与 史公 异义。然云‘教长天下之子弟’,则是以教胄二字连读而训为教长。”见经义述闻·尚书上。后以“教胄”谓向后学讲解经义。 南朝 梁 萧统 《谢敕参解讲启》:“将应让齿,反降教胄之恩。”
(2).谓教育国子。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耆儒教胄,龙种传经,古元子入学遗法也。”
《國語辭典》:内传(內傳)  拼音:nèi zhuàn
1.古人专门解释经义的书,与广引事例、推广本义的外传相对。如《左传》为《春秋》的内传。
2.一种传记。以记述遗闻逸事为主。如《隋书经籍志》有《汉武内传》三卷。
《國語辭典》:义学(義學)  拼音:yì xué
1.私人募集款项,为公众所设免收学费的学校。《新唐书。卷一九○。列传。王潮》:「乃作四门义学,还流亡,定赋敛,遣吏劝农,人皆安之。」
2.研究经书中旨义深邃的学问。《后汉书。卷七九。儒林列传下。杨仁》:「其有通明经术者,显之右署,或贡之朝,由是义学大兴。」
《漢語大詞典》:合义(合義)
(1).谓以德义相亲。国语·晋语四:“异德合姓,同德合义。” 韦昭 注:“合义,以德义相亲。”
(2).归向正义。荀子·强国:“君臣上下,贵贱长少,至于庶人,莫不为义,则天下孰不欲合义矣。” 杨倞 注:“天下皆来归义也。”
(3).合于正义。《书·皋陶谟》“彊而义” 孔 传:“无所屈挠,动必合义。”
(4).符合经义。后汉书·陈宠传:“又律有三家,其説各异。宜令三公、廷尉平定律令,应经合义者,可使大辟二百,而耐罪、赎罪二千八百,并为三千。”
《國語辭典》:湖学(湖學)  拼音:hú xué
宋朝胡瑗讲学于湖州二十馀年,置经义、治事两斋,弟子多至数千人,当时称为「湖学」。因其使弟子各就其志,且重实用,故门下频出秀彦之士。
《國語辭典》:墨义(墨義)  拼音:mò yì
唐朝明经科考试,规定考生以笔墨作答,阐述义理,称为「墨义」。《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自唐以来,所谓明经,不过帖书、墨义,观其记诵而已。」
《漢語大詞典》:论师(論師)
指精通论(阿毗达磨)藏或论释佛教经义的僧人。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秣底补罗国:“惟论师雅量清高,抑扬大义,方欲挫异部,立本宗业也,如何降年不永!”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六章第四节:“自 玄奘 西游,徧礼 戒智 诸论师,受法而归。”《新华文摘》1982年第6期:“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
《漢語大詞典》:传疏(傳疏)
指诠释经义的文字。传以释经,疏以推演传义。 宋 曾巩 《筠州学记》:“不乱於百家,不蔽於传疏。” 宋 苏辙 《河南进士策问》:“至 唐 而传疏之学具,由是学者始会于一。” 清 陈奂 著有诗毛氏传疏
《國語辭典》:纬书(緯書)  拼音:wěi shū
依托经义专论符箓瑞应的书。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春秋纬》、《孝经纬》七种,称为「七纬」,起于西汉末年。
《國語辭典》:口义(口義)  拼音:kǒu yì
1.口述经义,为唐代科举取士的一种方法。《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明经停口义,复试墨义十条。」
2.讲义。如宋代胡瑗著有《周易口义》及《洪范口义》。
《漢語大詞典》:玄音
佛的声音,指佛教经义。 晋 支遁 《释迦文佛像赞》:“大象罕窥,乃圆其明,玄音希和,文以八声。” 南朝 梁 沈约 《为文惠太子解讲疏》:“震玄音於六宵,畅微言於永劫。” 五代 齐己 《寄酬秦府高推官辇》诗:“争得相逢一携手,拂衣同去听玄音。”
《國語辭典》:破题(破題)  拼音:pò tí
1.一种作文方法。一开头就直截了当地揭示题旨,以后再分别加以说明。
2.指唐宋人应举诗赋和经义及明清八股文的起首,用一两句话说破题目的要义。《儒林外史》第一一回:「教他做『破题』、『破承』、『起讲』、『题比』、『中比』、『成篇』。」《红楼梦》第八四回:「破题倒作了一个,但不知是不是。」
《漢語大詞典》:问策(問策)
策问。 汉 以来试士,以政事、经义等设问写在简策上使之条对,后称试士的考题为策问。 明 杨慎 升庵诗话·苏堤始末:“ 宋 之世,修 六塔河 、 三股河 , 安石 以 范子渊 、 李仲昌 专其事……绩败功圮,而姦臣 李清臣 为考官,犹以修河问策欲掩护之。”
《漢語大詞典》:道誉(道譽)
指精通经义、道行高深的声誉。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 明州 大梅山 长老 法英 ,少有道誉,兼通外学。” 宋 道潜 《庐山杂兴》诗之一:“ 远公 初渡 江 ,道誉蔼 东晋 。”
《漢語大詞典》:占毕(佔畢)
诵读,吟诵。 梁启超 《变法通义·学校总论》:“自餘一二占毕咿嚘以从事于四书五经者,彼其用心,则为考试之题目耳。” 章炳麟 《〈新方言〉自序》:“盖有诵读占毕之声,既用唐韵,而俗语犹不违古音者。”
亦作“ 佔嗶 ”。 谓经师不解经义,但视简上文字诵读以教人。后亦泛称诵读。礼记·学记:“今之教者,呻其佔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郑玄 注:“呻,吟也。佔,视也。简谓之毕……言今之师自不晓经之义,但吟诵其所视简之文,多其难问也。” 宋 文天祥 《保州道中》诗:“ 江 南佔毕生,往来习羊肠。”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应童子试,不售,觉佔嗶非丈夫事,望望然去之。” 清 高宗 《御题〈意林〉三绝句》之三:“六经万古示纲常,诸子何妨取所长。节度岂徒务佔毕,要知制事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