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13,分4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红桥
红衣
朱丝
红裙
绛节
红墙
红玉
红绡
江蓠
丹台
轻红
朱轓
朱紫
桃红
丹雘
《國語辭典》:红桥(紅橋)  拼音:hóng qiáo
古时妓院聚集的地方。清。张景祁〈小重山。几点疏雅眷柳条〉词:「青溪水,流得到红桥。」
《漢語大詞典》:红衣(紅衣)
(1).红色衣裳。 唐 李远 《闻明上人逝寄友人》诗:“游人縹緲红衣乱,座客从容白日长。”
(2).喻指红色羽毛。 唐 杜牧 《齐安郡后池绝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宋 祖可 《菩萨蛮》词:“鸳鸯如解语,对浴红衣去。”
(3).荷花瓣的别称。 唐 许浑 《秋晚云阳驿西亭莲池》诗:“烟开翠扇清风晓,水泥红衣白露秋。” 唐 赵嘏 《长安晚秋》诗:“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宋 姜夔 《惜红衣·荷花》词:“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籍。”
《漢語大詞典》:朱丝(朱絲)
(1).红色的丝绳。左传·襄公十八年:“ 晋侯 伐 齐 ,将济 河 , 献子 以朱丝繫玉二瑴而祷。”《淮南子·说山训》:“圣人用物若用朱丝约芻狗,若为土龙以求雨。” 章炳麟 《驳神我宪政说》:“今假众乐之言,以文饰其帝国主义,是犹借兼士之名,以文饰其兼併主义, 墨 孟 有知,必縈以朱丝,攻以雷鼓无疑也。”
(2).朱弦。用熟丝制的琴弦。 唐 刘禹锡 《调瑟词》:“朱丝二十五,闕一不成曲。” 清 唐孙华 《种树》诗:“珍材伐琴瑟,清音发朱丝。”
(3).借指琴瑟。 唐 元孚 《送李四校书》诗:“朱丝写别鹤泠泠,诗满红笺月满庭。” 宋 苏轼 《渚宫》诗:“緑窗朱户春昼闭,想见深屋弹朱丝。”
《漢語大詞典》:红裙(紅裙)
(1).红色裙子。 南朝 陈后主 《日出东南隅行》:“红裙结未解,緑綺自难徽。” 唐 万楚 《五日观妓》诗:“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唐 皇甫松 《采莲子》词:“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2).指美女。 唐 韩愈 《醉赠张秘书》诗:“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宋 施彦执 《北牕炙輠》卷下:“或人厚我,使红裙传觴,盘列珍羞。”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尊有緑蚁,座有红裙,与你痛饮一回何如?”《三国演义》第九回:“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
《漢語大詞典》:绛节(絳節)
(1).古代使者持作凭证的红色符节。 南朝 梁简文帝 《让骠骑扬州刺史表》:“故以弹压六戎,冠冕九牧,岂止司隶絳节,金吾緹骑。” 唐 骆宾王 《从军中行路难》诗:“絳节朱旗分日羽,丹心白刃酬明主。” 明 顾大典 《青衫记·乐天蒙召》:“感吾皇宠召,趋命还朝,絳节朱轮,紫泥丹詔,履舃重登廊庙。”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十六:“絳节夹青幢,鸣珂愉且闲。”
(2).传说中上帝或仙君的一种仪仗。 唐 杜甫 《玉台观》诗之一:“中天积翠玉臺遥,上帝高居絳节朝。”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天下 神霄 ,皆赐威仪,设於殿帐座外。面南,东壁,从东第一架六物:曰锦繖、曰絳节、曰寳盖、曰珠幢、曰五明扇、曰旌。” 明 屠隆 《綵毫记·仙官列奏》:“ 太清 宫殿九霞高,玉珮羣真絳节朝。” 清 吴伟业 《清凉山赞佛》诗之三:“诸天过峯头,絳节乘银鸞。”
《漢語大詞典》:红墙(紅牆)
红色的墙。 唐 李商隐 《代应》诗:“本来银汉是红墙,隔得 卢 家白玉堂。” 宋 晁补之 《谒岱祠即事》诗:“碧瓦峙双闕,红墙繚长闉。” 明 陈子龙 《灵济宫》诗:“絳树 蓬莱 近,红墙银汉中。” 清 吴伟业 《琴河感旧》诗之二:“ 五陵 年少催归去,隔断红墙十二楼。”
分類:红色
《國語辭典》:红玉(紅玉)  拼音:hóng yù
1.比喻美人红润的肌色。唐。施肩吾 夜宴曲:「被郎嗔罚琉璃盏,酒入四肢红玉软。」宋。欧阳修 忆秦娥。十五六词:「红玉暖,入人怀,春困熟。」
2.红宝石的别名。参见「红宝石」条。
《漢語大詞典》:红绡(紅綃)
(1).红色薄绸。 唐 白居易 《琵琶行》:“ 五陵 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綃不知数。” 南唐 冯延巳 《应天长》词之三:“枕上夜长祇如岁,红綃三尺泪。” 清 曹寅 《畅春苑张灯赐宴归舍恭纪》诗之四:“风香绕路拂红綃,自拟长参寄具寮。”
(2).人名。 唐 代传奇中人物。 唐 大历 中,有 崔生 者,其父为显僚,与盖世之勋臣一品者熟。其父使往视一品疾,一品命歌舞妓 红绡 以匙为 崔生 进食,又命送 崔生 出院,二人遂相爱慕。 崔生 既归,神迷意夺。家有昆仑奴 磨勒 于月圆夜负 崔生 入一品宅,与 红绡 相会,复负 崔生 与 红绡 潜出,促成二人结合。事见 唐 裴铏 《传奇·昆仑奴》。后以 红绡 为侠义女子的典型。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梁生》:“世间又无 红拂 、 红綃 之侠烈者。虽有佳人,乌能自至。”
(3).人名。 唐 白居易 的歌女。 唐 白居易 《小庭亦有月》诗:“ 菱角 执笙簧, 谷儿 抹琵琶, 红綃 信手舞, 紫綃 随意歌。”
《國語辭典》:江蓠(江蘺)  拼音:jiāng lí
1.植物名。红藻类,龙须菜科龙须菜属。藻体暗红色,细圆柱状或略扁压,侧面有不规则羽状分枝,表面光滑,全长约二十至一百公分。囊果散生于藻体表面及边缘,呈半球形隆起。生于稳静的浅海湾中,多分布于台湾及日本一带。江蓠晒乾后可作洋菜。也称为「龙须菜」。
2.蘼芜的别称。参见「蘼芜」条。
《漢語大詞典》:江离(江離)
亦作“ 江蘺 ”。 香草名。又名“蘼芜”。《楚辞·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王逸 注:“江离、芷,皆香草名。”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七:“芎藭,苗曰江蘺,根曰芎藭。” 唐 贾岛 《送郑长史之岭南》:“苍梧多蟋蟀,白露溼江蘺。” 清 龚自珍 《秋夜花游》:“海棠与江蘺,同艳异今古,我折江蘺花,间以海棠嫵。”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蘼芜
分類:香草
《國語辭典》:丹台(丹臺)  拼音:dān tái
神仙的居所。唐。白居易〈梦仙〉诗:「苟无金骨相,不列丹台名。」
《漢語大詞典》:轻红(輕紅)
(1).淡红色;粉红色。 南朝 梁简文帝 《梁尘诗》:“依帷濛重翠,带日聚轻红。” 唐 杜甫 《宴戎州杨使君东楼》诗:“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 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恰如冢中的白骨,往古来今,总要以它的永久来傲视少女颊上的轻红似的。”
(2).荔枝色淡红,故用以借指荔枝。 宋 黄庭坚 《为戎州第一》诗:“试倾一杯重碧色,快剥千颗轻红肌。” 宋 黄庭坚 《浪淘沙·荔枝》词:“忆昔謫 巴 蛮,荔子亲攀,冰肌照映柘枝冠。日擘轻红三百颗,一味甘寒。” 清 王文治 《食荔枝》诗:“旋攀樷緑云犹泫,乍擘轻红手亦香。”
《漢語大詞典》:朱轓
车乘两旁之红色障泥。汉书·景帝纪:“令长吏二千石车朱两轓,千石至六百石朱左轓。”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所以为之藩屏,翳尘泥也。”后常以“朱轓”指贵显者之车乘。 唐 刘禹锡 《和南海马大夫闻杨侍郎出守郴州因有寄上之作》:“忽惊金印驾朱轓,遂别鸣珂听晓猿。” 清 蒋士铨 《桂林霜·立祠》:“絳节新移,朱轓相傍。”
《國語辭典》:朱紫  拼音:zhū zǐ
1.红色和紫色。《文选。张衡。西京赋》:「木衣绨锦,土被朱紫。」
2.朱衣紫绶,古代显贵者的服色。比喻高官。唐。白居易 偶吟:「久寄形于朱紫内,渐抽身入蕙荷中。」
3.古人以朱为正色,紫为间色。比喻优劣、善恶、正邪等相对的两方。《后汉书。卷六一。左雄传》:「朱紫同色,清浊不分。」
4.比喻作品的文采。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诠赋》:「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
《國語辭典》:桃红(桃紅)  拼音:táo hóng
像桃花般的粉红颜色。
《國語辭典》:丹雘  拼音:dān huò
油漆所用的颜料。《书经。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朴斲,惟其涂丹雘。」《文选。颜延之。和谢监灵运诗》:「虽惭丹雘施,未谓玄素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