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10,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三鼎
六等
车旗
资叙
晋秩
七等
下卒
章绂
出等
采服
人列
勋级
头等
九旗
品制
《漢語大詞典》:三鼎
(1).古代祭礼,因等级而异制,士用三鼎,大夫用五鼎。仪礼·士昏礼:“期初昏,陈三鼎於寝门外东方、北面、北上。” 郑玄 注:“鼎三者、升豚、鱼、腊也。”孟子·梁惠王下:“君所谓踰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 赵岐 注:“《礼》:士祭三鼎,大夫祭五鼎故也。”《南齐书·武帝纪》:“四爵内陈,义不期侈;三鼎外列,事岂存奢。”
(2).相传 黄帝 作三宝鼎。象天、地、人。见汉书·郊祀志上三国志·魏志·锺繇传“ 文帝 在东宫赐 繇 五熟釜”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太子与 繇 书曰:‘昔 有黄 三鼎, 周 之九宝,咸以一体使调一味,岂若斯釜五味时芳?’”
《漢語大詞典》:六等
(1).六个等级。(1)谓爵位有六级。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2)谓国君任用官吏分六等级。 汉 贾谊 新书·官人:“王者官人有六等:一曰师,二曰友,三曰大臣,四曰左右,五曰侍御,六曰廝役。”(3)谓人之品行有善、信、美、大、圣、神六等。孟子·尽心下“ 乐正子 二之中四之下也” 汉 赵岐 注:“人有是六等, 乐正子 能善能信,在二者之中、四者之下也。”
(2).指圭上所画的色彩为六行。礼记·杂记下:“《赞大行》曰:圭,公九寸,侯、伯七寸,子、男五寸。博三寸,厚半寸,剡上左右各寸半,玉也,藻三采六等。” 孔颖达 疏:“三采,朱、白、苍也。六等,六行也。谓画上三色,每色为二行,是三采六等。”
《漢語大詞典》:车旗(車旗)
车和旗。古时的车乘和旌旗有等级规定。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辨吉凶之五服,车旗宫室之禁。”史记·韩长孺列传:“故出称蹕,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魏书·太祖道武帝纪:“夏四月,车驾有事于西郊,车旗尽黑。”
《漢語大詞典》:资叙(資叙,資敍)
亦作“资叙”。 谓按规定的等级次第授予官职。 唐 陆贽 《贞元改元大赦制》:“宜令清资常参官每年於吏部选人中,各举所知一人堪任县令、録事参军者,所司依资叙注拟。” 明 归有光 《送夹江张先生序》:“承平既久,士无贤不肖,率以资敍。”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宝元元年:“参知政事 韩亿 ,初乞男 综 不以资敍回授兄 纲 ,将朝廷要职从便退换,如己家之物,紊乱纲纪,举朝非笑。”
資敍:见“ 资叙 ”。
《漢語大詞典》:晋秩(晉秩)
进升官职或等级。清史稿·太宗纪二:“癸丑,论克 锦州 、 松山 、 杏山 、 塔山 诸将功,晋秩有差。”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公( 赵仁圃 )以 长垣 令有政声,受知 世宗 ,晋秩卿贰。”
《漢語大詞典》:七等
(1).特指 公羊 家所谓 孔子 作春秋寓褒贬的七个等级,即州、国、氏、人、名、字、子。《公羊传·隐公》 唐 徐彦 题疏:“未审五始、六辅、二类、七等之义如何?答曰:案《文謚例》下文云……七等者,州、国、氏、人、名、字、子是也。” 清 俞樾 群经平议·春秋公羊传“曷为褒之”:“今按 公羊 家有七等之説,州不若国,国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
(2).泛指七个等级。宋史·宁宗纪四:“壬辰,申严试法官七等之制。”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禽戏:“余在 杭州 日,尝见一弄百禽者,蓄龟七枚,大小凡七等,置龟几上,击鼓以使之。”
《漢語大詞典》:下卒
(1).战斗力弱的士卒。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八阵》:“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
(2).等级低的士卒。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陈师鞠旅,亲与为辛苦,慷慨感激,同食下卒。” 清 魏源 《筹海篇三·议战》:“每出兵以银二十圆安家,上卒月餉银十圆,下卒餉银六圆,赡之厚故迁之精,练之勤故御之整。”
《漢語大詞典》:章绂(章紱)
标志官品等级的彩色绶带等饰物。亦借指官爵。 唐 杜甫 《客堂》诗:“居然綰章紱,受性本幽独。” 仇兆鳌 注:“章紱,谓所服緋鱼。”旧唐书·张九龄传:“清流高品,未沐殊恩;胥吏末班,先加章紱。” 宋 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歌咏》:“ 并 土儿童君再见, 会稽 章紱我偏荣。” 明 宋濂 《章氏三子制字说》:“其章紱之蝉联,勋业之煇煌,溢於史册而播於士大夫之口者,先后相属也。”
《漢語大詞典》:出等
超出一般等级。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出等真跡法书。两 汉 、 三国 、二 王 、六朝、 隋 、 唐 君臣墨跡。”
《漢語大詞典》:采服
(1).古代按等级区分的有彩色纹饰的衣服。国语·楚语下:“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
(2).泛指色彩华美的衣服。 唐 权德舆 《送崔端公入京觐省》诗:“带月轻帆疾,迎霜采服新。”
古代“九服”之一。周礼·夏官·职方氏:“其(男服)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参见“ 九服 ”。
《國語辭典》:九服  拼音:jiǔ fú
1.古代王畿以外的地域,每五百里划为一区,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九等,有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及藩服,称为「九服」。见《周礼。夏官。职方氏》。
2.泛指全国各地。《文选。刘琨。劝进表》:「自京畿陨丧,九服崩离,天下嚣然,无所归怀。」
3.古代天子的九种吉服,有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韦弁服、皮弁服、冠弁服。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九。制度》。
《漢語大詞典》:人列
人的等级序列。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关于周代社会的商讨》:“在 春秋 末年生产奴隶因生产的发展而起了分化并提高了地位,而家内奴隶则降在人列的最下等去了,如此而已。”
分類:等级序列
《國語辭典》:勋级(勛級)  拼音:xūn jí
功勋的等级。《周书。卷四八。萧察传》:「其戎章勋级,则又兼用柱国等官。」《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司勋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掌官吏勋级。」
分類:功勋等级
《國語辭典》:头等(頭等)  拼音:tóu děng
第一等、最好的。《儒林外史》第五二回:「你方才踢马的腿劲也算是头等了,你敢在凤四哥的肾囊上踢一下,我就服你是真名公。」《红楼梦》第二七回:「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
《漢語大詞典》:九旗(九旂)
以不同徽号表示不同等级和用途的常、旂、旜、物、旗、旟、旐、旞、旌等九种旗帜。周礼·春官·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交龙为旂,通帛为旜,杂帛为物,熊虎为旗,鸟隼为旟,龟蛇为旐,全羽为旞,析羽为旌。” 晋 潘岳 《藉田赋》:“玉輅鸣鸞,九旗扬旆。” 唐 张荐 《唐享文太子庙乐章·送神》:“三献具举,九旗将旋。”
九旂:指各式军旗。 南朝 梁元帝 《次建业诏》:“先次 建业 ,行实京师,然后六军遄征,九旂扬斾。”参见“ 九旗 ”。
《漢語大詞典》:品制
等级规定。后汉书·何敞传:“明君赐賚,宜有品制。” 三国 魏 曹植 《少昊赞》:“农正 扈氏 ,各有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