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10,分4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大科
科断
三科
科抑
常科
六科
科买
徵科
收科
等科
重科
进士科
中科
科役
文科
《國語辭典》:大科  拼音:dà kē
1.宋朝的科举制度之一科,源自唐代的制举。其科目随天子自定,以待非常之士。至宋朝,「制举」又称为「制科」,也叫「大科」。
2.唐代三品以上官员所穿著绣有大形团花的袍衫。也作「大窠」。
《國語辭典》:科断(科斷)  拼音:kē duàn
定罪、判决。《旧五代史。卷一四六。食货志》:「如违省价,买卖之人,依盗铸钱律文科断。」《唐律。卷二。名例》「若有馀罪及更犯者,听以历任之官当」句下唐。长孙无忌。疏议:「或当罪虽尽而更犯法,未经科断者,听以历任降所不至告身,以次当之。」
分類:论处判决
《漢語大詞典》:三科
(1).三品;三等。 汉 班固 《白虎通·寿命》:“命有三科以记验,有寿命以保度,有遭命以遇暴,有随命以应行。”汉书·孔光传:“是博士选三科,高为尚书,次为刺史,其不通政事,以久次补诸侯太傅。”
(2).三个科段,三个段落。参见“ 三科九旨 ”。
(3).三次科考。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此人胸藏锦綉,腹隐珠璣,奈时运不通,三科不第。”
元 杂剧用语。表示某种动作重复多次。
《漢語大詞典》:三科九旨
汉 代《公羊》学家谓春秋书法有三科九旨。即于三段中寓九种旨意。有 何休 、 宋衷 二说。《公羊传·隐公元年》“ 隐公 第一” 唐 徐彦 疏:“问曰:‘春秋説云:春秋设三科九旨,其义如何?’答曰:‘ 何氏 ( 何休 )之意以为三科九旨,正是一物。若揔言之,谓之三科,科者,段也;若析而言之,谓之九旨,旨者,意也,言三个科段之内,有此九种之意。故 何氏 作《文謚例》云:三科九旨者,新 周 、故 宋 ,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又云: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也。又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问曰:‘案 宋氏 ( 宋衷 )之注春秋説,三科者:一曰张三世,二曰存三统,三曰异外内,是三科也;九旨者,一曰时,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王,五曰天王,六曰天子,七曰讥,八曰贬,九曰絶。’”按:三世指 夏 、 殷 、 周 ,三统指 夏 为人统, 殷 为地统, 周 为天统;时、日、月,指记述的详略;王、天王、天子,指称谓的远近亲疏:讥、贬、绝,指书法的轻重。
《韵府拾遗 职韵》:科抑
方岳回何总领启平时既切于抚摩一旦忍施于科抑
《漢語大詞典》:常科
(1).通常的规格;普通的等级。后汉书·南匈奴传:“其南部斩首获生,计功受赏如常科。”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彰传:“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千数。 彰 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旧唐书·刘兰传:“刑典自有常科,何至於此!” 宋 王安石 《敕牓交趾》:“爵禄赏赐,当倍常科。”
(2).谓一般科第。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 高适 诗评语:“事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 清 薛福成 《选举论》中:“然则今之取士宜如何?曰常科之外,宜开特科。”
《國語辭典》:六科  拼音:liù kē
1.唐宋时科举取士的六种科目:(1)唐代举士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为六科。见《唐六典。卷四。尚书礼部》。(2)宋景德、天圣年间以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达坟典、明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详明政理,可使从政;洞识韬略,运筹决胜;军谋宏远,材任边寄为六科。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九。制度类》。(3)宋绍兴时以文章典丽、节操方正、法理该通、节用爱民、刚方岂弟、智勇绝伦为六科。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九。制度类》。
2.明、清官制设有六科给事中,分察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行政事务,纠其弊误。
3.米、大麦、小麦、大豆、小豆、芝麻六种植物。《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不想遇著荒歉之岁,六科未收。」
《國語辭典》:科买(科買)  拼音:kē mǎi
官府按恶例向民间征购物品,索取贿赂。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胡桃文鹁鸽色炭》:「臣辄将所降炭样封送有司收掌,更不行下属县科买,而闻之旁郡,盖不胜其扰矣。」
分類:征购
《漢語大詞典》:徵科
1.征收赋税。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上考功第, 城 ( 阳城 )自署第曰:‘抚字心劳,徵科政拙,考下下。’” 明 李东阳 《与顾天锡夜话和留别韵》:“徵科亦是公家事,民力 江 南恐未禁。”
2.征辟与科举。 章炳麟 《狱中闻湘人某被捕有感》诗:“保种平生愿,徵科絶命方。”参见“ 徵辟 ”、“ 科举 ”。
《國語辭典》:收科  拼音:shōu kē
结果、圆场。元。石君宝《曲江池》第四折:「想你来迎新送旧多胡做,到今日穷身泼命怎收科。」《野叟曝言》第二三回:「主人的约束又严,倒弄得没有收科。」
分類:收场
《漢語大詞典》:等科
同级。 宋 梅尧臣 《答萧渊少府卷》诗:“錮铁锦褧各有用,高下安得与等科。”
分類:等科同级
《漢語大詞典》:重科
犹重罪。《宋书·王弘传》:“实以小吏无知,临财易昧,或由疏慢,事蹈重科。”
分類:重罪
《漢語大詞典》:进士科(進士科)
隋 唐 科举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始于 隋炀帝 ,至 唐 代特受重视。以后其他科目仅存空名,无足轻重,进士科遂成为科举制度中的唯一科目。太平广记卷一七八引 唐 李肇 唐国史补:“进士科,始於 隋 大业 中,盛於 贞观 永徽 之际,縉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明 陈继儒 《群碎录》:“进士科, 隋煬帝 大业 元年始,后世因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四节:“科举以进士科为主,考试诗赋,以声病对偶定优劣,完全着眼于文字形式方面。”
《漢語大詞典》:中科
犹中品,中等。《周书·苏绰传》:“今之宰守,当勤於中科,而慕其上善。如在下条,则刑所不赦。”
(1).合格。晋书·孔坦传:“至是,帝申明旧制,皆令试经,有不中科,刺史、太守免官。”
(2).科举考试中选。 唐 韩愈 《赠张童子序》:“始自县考试,定其可举者,然后升于州若府,其不能中科者,不与是数焉。” 宋 王傥 唐语林·文学:“ 张维 、 皇甫川 、 郭鄩 、 刘庭辉 ,以古风著;虽然,皆不中科。”
《漢語大詞典》:科役
征发徭役。新唐书·狄仁杰传:“官吏侵渔,州县科役,督趣鞭笞,情危事迫。” 宋 司马光 温公续诗话:“﹝ 魏野 ﹞卒赠著作郎,仍詔子孙租税外,其餘科役皆无所预。” 宋 王钦臣 王氏谈录·唐三宗像:“其画亦当时之跡,每持以见县官,免科役。”
分類:征发徭役
《國語辭典》:文科  拼音:wén kē
学术上对文学、语言、哲学、历史、经济等学科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