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50
词典
2
分类词汇
30
佛典
18
共30,分2页显示
1
2
2
下一页
分类词汇
正受
梵寂
禅师
神通
禅悦
定力
定慧
禅家
禅门
定水
禅味
施食
禅天
静虑
禅律
《漢語大詞典》:
正受
佛教语。又称禅定。是佛教修行方法之一。定心,离邪乱,谓之正;无念无想,纳法在心,谓之受。 唐
王维
《能禅师碑》
:“至性淳一,天姿贞素,百福成相,众妙会心,经行宴息,皆在正受。”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
:“脱令我今世适发善念,欲入正受,即有魔事,不得成就,便当知前生善根微浅,嬈善友故。”
分類:
佛教语
佛教
禅定
修行
行方
《漢語大詞典》:
梵寂
犹禅定。 元
宋无
《送僧还天目》
诗:“梵寂风沉磬,禪深雪到衣。”
分類:
禅定
《國語辭典》:
禅师(禪師)
拼音:
chán shī
专事修禅的出家人。宋。
苏轼
半山亭
诗:「禅师吟绝后,千古指人迷。」《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其时,离原上百里有一个了卧禅师,法号虚谷,戒行为诸山首冠。」
分類:
尊称
禅师
比丘
禅定
波罗蜜
僧
《國語辭典》:
神通
拼音:
shén tōng
1.高明的本领或手段。《西游记》第八回:「问他来历,他言有神通,会变化,又驾觔斗云,一去十万八千里。」《儒林外史》第五一回:「拔山扛鼎之义士,再显神通;深谋诡计之奸徒,急偿夙债。」
2.佛教中指能清楚明白直接看见,知道一切远时、远地各种情况的一种神秘智力。《央掘魔罗经》卷二:「常行自他利,愿速安众生,如是修方便,疾获上神通。」
3.心领神会。《亢仓子。用道》:「静则神通,穷则意通。」
分類:
神通
佛教语
预见
神奇
神灵
高超
梵文
先见之明
感应
本领
意译
沟通
菩萨
阿罗汉
修持
禅定
定所
神秘
法力
《國語辭典》:
禅悦(禪悅)
拼音:
chán yuè
禅定后产生的愉悦感觉。南朝陈。
徐陵
〈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
〉:「非服名香,但资禅悦。」
分類:
佛教语
禅定
心神
怡悦
《國語辭典》:
定力
拼音:
dìng lì
禅定的能力。引申为不为外物动摇的意志力。《文明小史》第四四回:「办事情也没有定力,像这样虎头蛇尾,将来决计不能成功大事业的。」
分類:
佛教语
五力
把握
自己
意志
除烦
烦恼
妄想
禅定
定之
《漢語大詞典》:
定慧
定学与慧学的并称。定,禅定;慧,智慧。
《法华经·序品》
:“佛子定慧具足。” 唐
刘长卿
《送薛据宰涉县》
诗:“既将慕幽絶,兼欲看定慧。” 宋
罗大经
《
鹤林玉露
》
卷一:“古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而乱?今人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而定?”参见“ 三学 ”。
分類:
禅定
智慧
《國語辭典》:
三学(三學)
拼音:
sān xué
佛教用语。梵语śikṣā-traya的意译。指修行者应该修学的三方面教法。即戒学、定学、慧学。三学同时也含括佛法的全部内容。唐。道宣〈
大恩寺释玄奘传论
〉:「至如三学盛典,惟诠行旨;八藏微言,宗开词义。」
分類:
佛教
太学
国子学
之外
外舍
内舍
四门学
三学
上舍
三舍
《漢語大詞典》:
禅家(禪家)
修持禅定者。亦泛指佛家。 唐
陆龟蒙
《和袭美开元寺客省早景即事次韵》
:“灵香散尽禪家接,谁共 殷源
《小品》
同。”原注:“
《
辩正论
》
亦有九流。一曰禪家者流。 殷浩 读
《小品经》
,下二百籤疑义,以问 支道林 。” 宋
陈善
《
扪虱新话·道在六经不在浮屠
》
:“吾儒书中颇有赘讹处,便是禪家公案,但今人未尝窥究耳。” 清
胡玉昆
《祖堂》
诗:“寻僧欲问禪家事,夜半闻鐘同在溪。” 朱自清
《“好”与“妙”》
:“这显然加上了禅家顿悟说的影响。”
分類:
禅家
修持
禅定
佛家
《漢語大詞典》:
禅门(禪門)
(1).佛教语。谓禅定之法门,为心定于一、屏除妄念之法。又指 达摩 所传禅法言,即谓禅宗法门。 唐
玄觉
《永嘉证道歌》
:“是以禪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此“禅门”即禅宗之法门。
(2).犹佛门。指佛教。 唐
唐彦谦
《寄蒋二十四》
诗:“禪门澹泊无心地,世事生疏欲面墙。” 清
钮琇
《
觚賸续编·月涵
》
:“所至之地,緇素宗仰,於是海内无不推 月涵 为禪门尊宿矣。”
严复
《和荆公》
:“禪门讲座下,所得尽平平。”
(3).佛教语。即丛林。僧侣群聚的寺院。
《
释氏要览·躁静
》
:“禪门,别号丛林。” 唐
孙逖
《奉和崔司马游云门寺》
:“繫马清溪树,禪门春气浓。”参见“ 丛林 ”。
分類:
禅门
佛教语
佛教
佛门
丛林
禅定
定之
法门
僧侣
群聚
寺院
屏除
妄念
《高级汉语词典》:
丛林
丛生的林木
分類:
丛林
《國語辭典》:
丛林(叢林)
拼音:
cóng lín
1.丛密的树林。如:「越战期间,越共善用丛林战术,使得美军伤亡惨重。」
2.佛教用语:(1)比喻生死轮回。《长阿含经》卷五:「何等生二足尊,何等出丛林苦。」(2)寺院道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又升了一个数丈的高坡,坡侧隐隐见有个丛林。」
分類:
佛教
茂密
多数
树林
僧众
聚居
处所
寺院
丛林
《漢語大詞典》:
定水
佛教语。澄静之水。喻禅定之心。 南朝 梁元帝
《法宝联璧序》
:“熏戒香,沐定水。” 北周
庾信
《陕西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
:“春园柳路,变入禪林;蚕月桑津,迴成定水。” 唐 高宗
《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
诗:“幡虹遥合彩,定水迥分暉。” 明
屠隆
《昙花记·尼僧说法》
:“定从戒得,外邪不染,内境自寧;慧从定生,定水不波,心珠自现。”
分類:
定水
佛教语
禅定
定之
《國語辭典》:
禅味(禪味)
拼音:
chán wèi
进入禅定时所体会到的妙味。唐。
杜甫
〈
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碑
〉:「绝荤血于禅味,混出处于度门。」
分類:
禅定
安稳
寂静
妙趣
《國語辭典》:
施食
拼音:
shī shí
佛教谓施食给饿鬼。《儒林外史》第四一回:「请了大和尚在船上悬挂佛像,铺设经坛从西水关起,一路施食到进香河。」也称为「放焰口」、「焰口」。
分類:
施食
佛教
施舍
仪式
食物
室中
修习
禅定
《漢語大詞典》:
禅天(禪天)
佛教语。指修习禅定所能达到的色界四重天(初重天至第四重天)。 宋
王安石
《示宝觉》
诗之一:“翛然迥出山林外,别有禪天好浄居。”
分類:
禅天
佛教语
修习
禅定
定所
色界
重天
天至
《漢語大詞典》:
静虑(静慮)
(1).涤除一切杂念。
《
太平广记
》
卷十九引 唐 卢□
《逸史·李林甫》
:“相公安神静虑,万想俱遣。”
《
云笈七籤
》
卷三二:“但当和心、少念、静虑,先去乱神、犯性之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
《中国通史》
第二编第六章第三节:“禅的意义是澄心静虑,坐禅入定,绝灭一切妄念,专心求解脱。”
(2).静心思考。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
:“幸多暇日,自求诸己,研精静虑,贞观厥美。”
《
宋史·苏轼传
》
:“平居静虑,亦尝有忧於此乎!”
(3).佛教语。犹禅定。谓坐禅时住心于一境,冥想妙理。
《
阿毘达磨俱舍论
》
卷二八:“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
分類:
静虑
佛教语
静心
涤除
心思
思考
杂念
禅定
坐禅
六章
《漢語大詞典》:
禅律(禪律)
(1).佛教语。禅宗和律宗的并称。 宋
苏辙
《龙井辩才法师塔碑》
:“﹝ 辩才 ﹞以佛法化人,心具定慧,学具禪律。”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
卷三:“二九涉猎诸子,至於禪律之説,无不著於心矣。”
(2).佛教语。指禅定和戒律。 宋
苏轼
《篆〈般若心经〉赞》
:“举足动念皆尘垢,而以俄顷作禪律。” 宋
陈师道
《和苏公洞庭春色》
:“我方缚禪律,一举烦屡嗅。”
分類:
佛教语
禅宗
禅定
律宗
戒律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