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全部 50分类词汇 50
《漢語大詞典》:马公(馬公)
(1).公马。 清 蔡奭 《官话汇解·禽兽鱼虫》:“马公:儿骚。”
(2).神名。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十八:“巫覡家私祀 马公 ,见 明 钱希言 《獪园淫祀类》,云 苏州 花筵中以插花 马公 为 五郎 部下伤官,巫祝称为 马总管 ,俗呼 马阿公 ,别设矮席,先祀之,匆匆送去,肰后登謌。相传 马阿公 , 葑门 人,名 福 ,以卖菱为业,每晨担菱出 閶门 ,过 宋相公 祠,必择一双为供。后与人争担不胜,登 灭渡桥 投水死,适 宋相公 神舟至此,因收作帐前驱使。是则其事本出 吴 中,巫家私相尊奉,遂及吾地,且为立庙,宜有司之禁止也。” 清 钱泳 《履园丛话·鬼神·马公宋相》:“或云 马公 、 宋相 俱是 五通神 部下伤官, 汤文正公 灭燬淫祀时……惟 马公 、 宋相 两像,终不能动,问是何神,庙祝诡以财神对,乃释之,至今乡人犹存其祀。”
分類:公马神名
《漢語大詞典》:龟蛇(龜蛇)
(1).龟和蛇。古人常将此二物绘于旗上,以为能消灾避害。《周礼·春官·司常》:“龟蛇为旐。” 郑玄 注:“龟蛇象其扞难辟害也。” 贾公彦 疏:“龟有甲能扞难,蛇无甲,见人避之,是避害也。”按, 清 王引之 以为“龟蛇”当为“龟旐”之误。参见“ 龟旐 ”。《参同契》卷下:“雄不独处,雌不孤居, 元武 龟蛇,蟠紏相扶。”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 祥符 间避 圣祖 讳,始改 玄武 为 真武 ……后兴 醴泉观 ,得龟蛇,道士以为 真武 现,绘其像为北方之神,披髮黑衣,仗剑踏龟蛇,从者执黑旗,自后奉事益严。”参见“ 玄武 ”。
(2).神名。即 玄武 。
(3). 龟山 和 蛇山 的并称。在今 湖北省 武汉市 。 龟山 在 汉阳 , 蛇山 在 武昌 ,两山隔 江 对峙。古为扼守 江 汉 要塞。 武汉长江大桥 即建于两山间。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词:“风檣动, 龟 蛇 静,起宏图。”
《國語辭典》:玄武  拼音:xuán wǔ
1.北方的神,即今道教所奉祀的真武大帝,宋代因避讳改玄为真。又因其居北方,北方属水,故一说为水神。《后汉书。卷二二。王梁传》:「玄武,水神之名。」唐。章怀太子。注:「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
2.星座名。由位于北方的斗、牛、女、虚、危、室、壁等七宿组成。即今西洋的人马、宝瓶、摩羯等星座。
《漢語大詞典》:地一
神名。史记·孝武本纪:“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 天一 、 地一 、 泰一 。”
分類:地一神名
《國語辭典》:和合  拼音:hé hé
1.和谐好合。《史记。卷四四。魏世家》:「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2.寒山与拾得二僧。《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你不知,我买来供奉和合利市哥哥的。」
《漢語大詞典》:司人
(1).指更夫。 清 曹寅 《杜些山胡静夫过访》诗:“柝冷司人唱,尊餘酿者矜。”
(2).神名。新唐书·礼乐志二:“四时祭 风师 、 雨师 、 灵星 、 司中 、 司命 、 司人 、 司禄 。”
分類:神名
《國語辭典》:毕方(畢方)  拼音:bì fāng
1.神话传说中主火灾的怪鸟,形体像鹤而单足。《山海经。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文选。张衡。东京赋》:「八灵为之震慑,况鬾蜮与毕方。」三国吴。薛综。注:「毕方,老父神,如鸟两足一翼者,常御火在人家作怪灾也。」
2.神话传说中的仙人。《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淮南子。泛论》:「山出枭阳,水生罔象,木生毕方,井生坟羊。」汉。高诱。注:「木之精也,状如鸟,青色,赤脚,一足,不食五谷。」
《漢語大詞典》:马下(馬下)
(1).神名。 明 陆粲 《庚巳编·说妖》:“ 吴 俗所奉妖神,号曰 五圣 ……祭则杂以 观音 、城隍、土地之神,别祭马下,谓是其从官。” 清 翟灏 通俗编·神鬼:“《庚巳编》:‘ 吴 俗杂祀城隍土地诸神,别祀马下,谓其神之从官也。’马下,犹古所谓堂下。”
(2).指去官赋闲。 梁斌 《播火记》十五:“ 李霜泗 说:‘ 张福奎 !前些年,他在马下的时候,我们还有朋友交往。’” 从维熙 《远去的白帆》四:“那目光似乎在说:‘你不也在马下吗?怎么还有闲心管别人的事?’”
《漢語大詞典》:阳主(陽主)
神名。古代主宰宇宙的八神之一。史记·封禅书:“五曰 阳主 ,祠 之罘 。”参见“ 八神 ”。
《國語辭典》:八神  拼音:bā shén
1.古代齐国所祭祀的神。八神分别为:一、天主,祠天齐;二、地主,祠泰山梁父;三、兵主,祠蚩尤;四、阴主,祠三山;五、阳主,祠之罘;六、月主,祠之莱山;七、日主,祠成山;八、四时主,祠琅邪。见《史记。卷二八。封禅书》。
2.八方之神。《汉书。卷六。武帝纪》:「朕以眇身承至尊,兢兢焉惟德菲薄,不明于礼乐,故用事八神。」东汉。文颖。注:「武帝祭太一,并祭名山于太坛西南,开除八通鬼道,故言用事八神也。一曰八方之神。」《文选。扬雄。甘泉赋》:「八神奔而警跸兮,振殷辚而军装。」
3.帝喾妃所生之八子。晋。王嘉《拾遗记》卷一:「妃常梦吞日,则生一子,凡经八梦,则生八子。世谓为八神。」也作「八力」、「八翌」、「八英」。
4.周代田事所祭拜的神。参见「八蜡」条。
《漢語大詞典》:司中
(1).星名。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司中、司命,文昌第五、第四星。”史记·天官书:“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五曰司中。”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次二星曰中台,为司中,主宗室。”
(2).神名。新唐书·礼乐志二:“四时祭 风师 、 雨师 、 灵星 、 司中 、 司命 、 司人 、 司禄 。” 清 黄生 义府·司中:“周礼有 司中 、 司命 二字,始不解 司中 之义……国语云‘左执鬼,中右执殤宫’。此中字正与 司命 之中合。盖 司中 、 司命 一神,即今俗所谓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是也。 司中 主生, 司命 主死,故并祀之。左执右执云者,犹言生杀在其柄,如 司中 、 司命 之神,凡大人小儿之命,皆得主之耳。”
(3). 新莽 官名。梁书·王莽传中:“更名光禄勋曰司中。”
《漢語大詞典》:阴主(陰主)
神名。 秦 汉 时八神之一。史记·封禅书:“四曰 阴主 ,祠 三山 。”
分類:神名八神
《漢語大詞典》:大隗
神名。庄子·徐无鬼:“ 黄帝 将见 大隗 乎 具茨之山 。” 陆德明 释文:“或云: 大隗 ,神名也。”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感 大隗 之风,称天师而退者,亦十号之称矣。”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 轩辕 之访 大隗 ,先求牧马之童。”
分類:神名
《國語辭典》:天主  拼音:tiān zhǔ
1.南朝宋时呵罗单国称宋帝为「天主」。《宋书。卷九七。夷蛮传。呵罗单国传》:「扬州城无忧天主,悯念群生,安乐民人」
2.佛经称诸天之帝为「天主」。
3.天主教徒称上帝为「天主」。
《漢語大詞典》:伊祁
(1).神名。传说善治鬼,故世人奉为门神。 唐 周繇 《梦钟馗赋》:“彼号 伊祁 ,亦名 欝垒 。”
(2).见“ 伊耆 ”。
《漢語大詞典》:伊耆
(1).见“ 伊耆氏 ”。
(2).亦作“ 伊祈 ”、“ 伊祁 ”。复姓。 宋 罗泌 《路史后纪·炎帝上》:“ 炎帝 神农氏 ,姓 伊耆 ,名 轨 ……其初国 伊 ,继国 耆 ,故氏 伊耆 。”周礼·秋官·序官“ 伊耆 氏下士一人” 清 孙诒让 正义:“易·繫辞 孔 疏引帝王世纪:‘ 帝尧 陶唐氏 , 伊祈 姓。’ 伊祈 ,即 伊耆 ,二者并无塙证…… 魏孝文 时, 魏怀州 民 伊耆苟 聚众於 重山 作乱。”按: 伊耆苟 ,魏书·高祖纪上作“伊祈苟”,一本又作“伊祁”。耆、祈、祁,三字同音。
分類:复姓
《漢語大詞典》:司禄
(1).官名。《周礼·地官·序官》“司禄” 郑玄 注:“主班禄。” 孙诒让 正义引 江永 云:“司禄职虽闕,观其序於廩人、仓人、舍人之后,司稼之前,皆为穀米之类,其为颁穀禄於羣臣可知矣。”
(2).星名。文昌宫第六星。周礼·春官·天府:“若祭天之司民司禄。” 郑玄 注:“司禄,文昌第六星。”史记·天官书:“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六曰司禄。” 司马贞 索隐引《春秋元命包》曰:“司禄赏功进士。”
(3).星名。下台司禄。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东二星曰下台,为司禄,主兵,所以昭德塞违也。”
(4).星名。宋史·天文志三:“司禄二星,在司命北,主增年延德,又主掌功赏、食料、官爵。”
(5).神名。掌司人间禄籍。新唐书·礼乐志二:“四时祭 风师 、 雨师 、 灵星 、 司中 、 司命 、 司人 、 司禄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我非仙非鬼, 文昌 司禄 之神也。”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七章第四节:“密宗的做法,和道教有相同的地方……道教的 司命 、 司禄 之神及 泰山府君 ,也见于 密宗 经文。”
《國語辭典》:矞皇  拼音:yù huáng
1.盛美的样子。语本汉。扬雄《太玄经。卷二。交》:「物登明堂,矞矞皇皇。」
2.神名。汉。司马相如〈大人赋〉:「左玄冥而右黔雷兮,前长离而后矞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