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46,分50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乘流
平等
教育
无德
人士
风埃
地理
上层
世法
革命
开明
封建
事务
入世
世相
《國語辭典》:乘流  拼音:chéng liú
1.顺著水流。《文选。枚乘。七发》:「汨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
2.利用江河、水流。《三国志。卷二五。魏书。高堂隆传》:「今吴、蜀二贼,非徒自地小虏,聚邑之寇,乃据险乘流,跨有士众,僭号称帝,欲与中国争衡。」
《國語辭典》:平等  拼音:píng děng
1.彼此同等、相等。《文明小史》第一八回:「无论他是什么人,我等皆当平等相看,把他引而进之,岂宜疏而远之?」
2.县名。在河南省洛阳县西南,位于伊河之西。
《國語辭典》:教育  拼音:jiào yù
1.教导培育。《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一种有关培植人才,训练技能,以支应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事业。
《漢語大詞典》:无德(無德)
(1).谓言行不合社会的准则和规范;没有德行。左传·闵公二年:“无德而禄,殃也。”国语·晋语九:“君子哀无人,不哀无贿;哀无德,不哀无宠。”史记·龟策列传:“渔者利其肉,寡者贪其力,下为不仁,上为无德。”
(2).指无德行之人。《后汉书·光武帝纪下》:“鬼神不顺无德,灾殃将及吏人,朕甚惧焉!”
(3).不用感恩。管子·明法解:“以法诛罪,则民就死而不怨;以法量功,则民受赏而无德也。”
(4).见“ 无德而称 ”。
(5).见“ 无得 ”。
《漢語大詞典》:无德而称(無德而稱)
(1).无何恩德可以称道。论语·季氏:“ 齐景公 有马千駟,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2).谓德高不可言状。后汉书·黄宪传论:“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玼吝。将以道周性全,无德而称乎?” 李贤 注:“道周备,性全一。无德而称,言其德大无能名焉。”
分類:恩德称道
《漢語大詞典》:无得(無得)
(1).犹无从。《论语·泰伯》:“ 泰伯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邢昺 疏:“三让之美,皆隐蔽不著,故人无得而称焉。”得,一本作“ 德 ”。参见“ 无从 ”。
(2).犹不许,不准。《商君书·垦令》:“无得为罪人请於吏而饟食之。”汉书·朱博传:“积受取一钱以上,无得有所匿。欺谩半言,断头矣!”
(3).未能得以。宋史·胡松年传:“﹝ 张敌万 ﹞向在 淮南 诱敌深入,步骑四集,悉陷於淖,无得解者, 金 人至今胆落。”
(4).无所得。吕氏春秋·君守:“君也者以无赏为赏,以无得为得者也。”
《國語辭典》:人士  拼音:rén shì
社会上一般人的统称。如:「社会人士」、「地方人士」。三国蜀。李密〈陈情表〉:「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老残游记》第一回:「所以城中人士往往于下午携尊挈酒在阁中住宿,准备次日天未明时看海中出日,习以为常。」
《漢語大詞典》:风埃(風埃)
(1).被风吹起的尘土。 宋 梅尧臣 《和李廷老家会饮》:“车马不畏远,风埃不畏多。”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笼饼蒸饼之属,食必去皮,皆为北地风埃设。”
(2).指世俗,纷乱的现实社会。晋书·列女传论:“驰騖风埃,脱落名教,頽纵忘反,於兹为极。” 唐 王勃 《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惠寺碑》:“释 惠远 之高居,风埃遂隔。” 宋 司马光 《君贶环溪》诗:“地胜风埃外,门深花竹间。”
(3).指仕宦。南齐书·王僧虔张绪传赞:“ 思曼 廉静,自絶风埃。” 宋 陆游 《泛富春江》诗:“官路已悲捐岁月,客衣仍悔犯风埃。”
(4).指危乱,战乱。 陈毅 《为苏南摩擦答某君》诗:“强梁海上来,三年战局开,怒潮翻海岳,雄鬼起风埃。”
(5).犹风尘。指娼家生活。 金 元好问 《洧川行》:“无端嫁作荡子妇,流落弃掷风埃中。”
《國語辭典》:地理  拼音:dì lǐ
1.山川土地的环境形势。《周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2.研究地球表面现象,行政区划等情况的科学。《旧唐书。卷一九二。隐逸传。孔述睿传》:「述睿精于地理,在馆乃重修地理志,时称详究。」
3.地址。《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便教人来行在取他丈人丈母。写了他地理脚色与来人,到临安府寻见他住处,问他邻舍,指道:『这一家便是。』」
《國語辭典》:地理学(地理學)  拼音:dì lǐ xué
一门整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主要研究地表空间人类活动及其与自然环境间交互作用的科学。
《國語辭典》:上层(上層)  拼音:shàng céng
1.上面一层或多层。《北史。卷三二。列传。崔辩》:「尝与训登楼,至上层,去地四五丈。」
2.上级、上司。如:「上层将有异动的传说纷纭,搞得底下的人人心惶惶。」
《國語辭典》:世法  拼音:shì fǎ
1.世代沿用的法则。宋。黄庭坚〈书赠俞清老〉:「米黼元章,在扬州游戏翰墨,声名籍甚,其冠带衣襦,多不用世法。」清。张尔岐〈辨志〉:「言为世法,动为世表。」
2.代代效法。《国语。齐语》:「昔吾先王昭王、穆王,世法文、武远绩以成名。」
3.佛教称世间的一切现象、事物。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佛观世法如光影,入彼甚深幽奥处。」也作「世间法」、「世俗法」。
《國語辭典》:革命  拼音:gé mìng
1.古时因天子受命于天,故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称为「革命」。《易经。革卦》:「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2.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剧烈变化,可形容于任何方面。如: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绿色革命。
3.专指政治权力或体制结构的根本性改变,通常采用武力或战争等方式推翻既有政权,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如: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國語辭典》:开明(開明)  拼音:kāi míng
1.由野蛮进化到文明。
2.思想开通,不顽固守旧。如:「他的父母亲都是思想开明的人。」
《漢語大詞典》:开明兽(開明獸)
传说中的神兽名。山海经·海内西经:“ 昆仑 南渊深三百仞。 开明兽 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嚮立 昆仑 上。” 袁珂 校注:“ 开明兽 即《西次三经》神 陆吾 也。”按,庄子·大宗师称 肩吾 。亦省称“ 开明 ”。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海内西经·开明》:“ 开明 天兽,禀兹金精;虎身人面,表此桀形;瞪眎 崑山 ,威慑百灵。” 明 刘基 《述志赋》:“ 开明 怒目而电视兮,貔豹吼而山裂。”
分類:神兽
《國語辭典》:封建  拼音:fēng jiàn
1.中国古时天子以爵土分封与人的制度。秦并六国后废其制。西欧以中世(第四世纪起至第十五世纪)为封建时代,当时的社会称为「封建社会」。《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唐。柳宗元 封建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
2.比喻守旧沉腐的思想意识。如:「封建社会」、「在现代年轻人身上,男尊女卑的封建思维已不多见。」
《國語辭典》:事务(事務)  拼音:shì wù
事情、杂务。《管子。正世》:「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红楼梦》第四六回:「家下一应大小事务,俱由贾赦摆布。」
《漢語大詞典》:事务主义(事務主義)
一种不分轻重、主次,不注意政治方向,而只埋头于日常琐碎事务的工作作风。 丁玲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前后后》:“文章里只是说这位厂长有点事务主义,没有坏意,希望他不要多心。” 草明 《乘风破浪》三:“你呀,快成为事务主义者啦。”
《國語辭典》:入世  拼音:rù shì
置身于红尘俗世之中。清。全祖望〈梅花岭记〉:「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红楼梦》第一回:「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
分類:投身社会
《漢語大詞典》:世相
(1).即世间相。 明 宋濂 《白庵禅师行业碑铭》:“儿患世相起灭不常,将求出世间法,可乎?” 明 宋濂 《圆明大禅师塔铭》:“虽缠於世相,不能有所证入,而相知最深,铭非 濂 为而孰宜为之?”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据此,则凡形跡之不符,文气之不承,教相之不同世相,文法之不同世传记,愿皆勿疑。”
(2).社会的面貌、情况。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三篇:“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 郭沫若 《落叶·第十信》:“对于世相是全不知道的女子,甚么事情都不怀疑,都认真地相信着,都认真地实践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