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07,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研讨
摩研
研机
墨研
研考
研核
研极
研心
研虑
研练
研滴
潜研
覃研
研石
究研
《國語辭典》:研讨(研討)  拼音:yán tǎo
研究讨论。如:「研讨重要事宜。」
分類:研讨探讨
《漢語大詞典》:摩研
切磋研究。《后汉书·苏竟传》:“走昔以摩研编削之才,与国师公从事出入,校定祕书,窃自依依,末由自远。”
分類:切磋
《漢語大詞典》:研机(研機)
见“ 研几 ”。
《漢語大詞典》:研几(研幾)
亦作“ 研机 ”。 穷究精微之理。易·繫辞上:“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韩康伯 注:“极未形之理则曰深,动适微之会则曰几。” 三国 魏 曹植 《文帝诔》:“研几六典,学不过庭。潜心无妄,亢志清冥。” 南朝 齐 王屮《头陀寺碑文》:“语彝伦者,必求宗於九畴;谈阴阳者,亦研几於六位。”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阿踰陀国:“其弟 世亲菩萨 於説一切有部出家受业,博闻强识,达学研机。” 清 方文 《喜左又錞见访即送其归里》诗之一:“学元同舍,研几尔独能。”
《漢語大詞典》:墨研
指笔砚文具。 宋 梅尧臣 《次韵永叔试诸葛高笔戏书》:“安能事墨研,欲效前人述。”
分類:笔砚文具
《漢語大詞典》:研考
研究考查。《后汉书·苏竟传》:“君处 阴 中,土多贤士,若以须臾之间,研考异同,揆之图书,测之人事,则得失利害,可陈於目。”《宋书·礼志一》:“ 晋 氏 江 左,礼物多闕,后代因袭,未遑研考。” 五代 齐己 《览延栖上人卷》诗:“今体雕鏤妙,古风研考精。” 李大钊 《“今”与“古”》:“ 培根 认循环说为知识发展上最大的障碍……但他的新时代将来的进展是否无限,他于此未加研考。”
分類:考查
《漢語大詞典》:研核
见“ 研覈 ”。
审察考查;研究考核。
《國語辭典》:研覈  拼音:yán hé
精细考核。《文选。张衡。东京赋》:「其以温故知新,研覈是非,近于此惑。」
《漢語大詞典》:研极(研極)
钻研穷究。 唐 韩愈 《与袁相公书》:“穷究经史,章通句解,至於阴阳、军法、声律,悉皆研极原本。” 宋 程大昌 《〈演繁露〉自序》:“以 仲舒 之识,精通天人性命,而《繁露》之书,事物名义,悉所研极。”
分類:钻研穷究
《漢語大詞典》:研心
专心;潜心。 清 顾炎武 《古隐士》诗之一:“自非学者流,名字罕得通。研心六爻,不用希潜龙。”
分類:专心潜心
《漢語大詞典》:研虑(研慮)
研究考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覃思之士,情饶歧路,鉴在疑后,研虑方定。” 宋 范仲淹 《与朱校理书》:“某则多病健忘,无益於事。如得一闲郡,时復研虑陈述补益之事,犹庶几万一。” 清 王夫之 《夕堂永日绪论外编》十四:“试取 曹子桓 《典论·论文》、 范蔚宗 《〈后汉书〉引语》、 张思光 《自序》读之,古人作文字,研虑以悦心,精严如此。”
分類:考虑
《漢語大詞典》:研练(研練)
研究练习。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 唐 兴,官学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 沉 宋 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分類:练习
《漢語大詞典》:研滴
滴水入砚的文具。也称“水注”。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二:“禹餘粮石,形似多怪,磈礧百出,或正类虾蟆,中空藏白粉,去其粉,可贮水作研滴。”参见“ 砚滴 ”。
《國語辭典》:砚滴(硯滴)  拼音:yàn dī
一种把水滴在砚台的文具。通常以玉、石、陶、瓷等制成。唐。皎然。送裴秀才往会稽山读书诗:「砚滴穿池小,书衣种楮多。」也称为「水注」。
《漢語大詞典》:潜研(潛研)
专心钻研。 清 曾国藩 《唐确慎公墓志铭》:“公潜研性道,宗尚 洛 闽 诸贤。”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文体递变,字之用亦多,世无好学深思之士,悉心潜研,对之昏瞀,其苦实甚。”
分類:专心钻研
《漢語大詞典》:覃研
钻研;深入研究。 宋 叶适 《〈东溪先生集〉序》:“一以溪山云月为家宅,笔墨简策为性情。常覃研竟日夜。”明史·儒林传一·王应电:“覃研十数载,先求圣人之心,溯斯礼之源。”
《漢語大詞典》:研石
磨墨的用具。古代的墨呈粒状,用时纳入砚中加水,用石研磨,此石称为研石。《书法》1986年第5期:“ 凤凰山 出土的文书工具,包括(一)毛笔、(二)石砚及研石、(三)墨、(四)尚未书写的木牍、(五)青铜削刀。共五件。”
《漢語大詞典》:究研
犹研究。 清 秋瑾 《精卫石》第五回:“般般学业非常盛,男和女竞胜求精日究研,所以人人能自活,独立精神似火燃。” 梁启超 《近世文明初祖倍根笛卡儿之学说》三:“首尾相应,盛水不漏,以其义太閎远,不适吾国人今日之究研。”
分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