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具体(具體)  拼音:jù tǐ
1.大体完备。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亦能作画,画不过兰竹数竿,具体而已。」
2.有实体存在,不抽象、笼统。如:「解决问题,不要空谈,应提出具体的办法。」
《國語辭典》:具体而微(具體而微)  拼音:jù tǐ ér wéi
事物的总体内容大多具备了,只是形体或规模较小而已。《孟子。公孙丑上》:「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唐。白居易 醉吟先生传:「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榭舟桥,具体而微。」
分類:总体规模
《漢語大詞典》:真乘
佛家谓真实的教义。 唐 知玄 《答僧澈》诗:“观君法苑思冲虚,使我真乘刃有餘。”《景德传灯录·迦毗摩罗》:“ 龙树 默念曰:‘此师得决定性明道眼否,是大圣继真乘否?’” 明 李贽 《豫约·感慨平生》:“时时至 綉佛精舍 ,与其妹 澹师 穷究真乘,必得见佛而后已。”
《漢語大詞典》:本真
(1).犹正道,准则。 汉 扬雄 《〈法言〉序》:“事有本真,陈施於意,动不克咸,本诸身。譔《修身》。”
(2).真实情况;本来面目。 宋 程大昌 考古编·诗论十四:“古民陈诗以观民风,审乐以知时政。诗若乐,语言声音耳,而可用以察休戚得失者,事情之本真在焉。”朱子语类卷一二六:“盖道、释之教皆一再传而浸失其本真。” 金 王若虚 《新唐书辨下》:“至於记録他人之言,岂可过加润色而失其本真。”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大臣者,探本真以奉君,过言有诛,矧旁饰躗言?故慎毋借言矣。” 张舜徽 《清人文集别录·正谊堂文集四十卷》:“且其所刊布儒先之书数十种,悉经删节,多失本真。”
(3).犹天性,本性。 明 宋濂 《报恩说》:“爱如魑魅,幻化不一,能迷惑一切修善之士,颠倒错繆,丧其本真。” 清 曾国藩 《陈仲鸾同年之父母七十寿序》:“天之生圣人也,大抵以刚直葆其本真。其回枉柔靡者,常滑其自然之性,而无以全其纯固之天。” 茅盾 《子夜》十二:“那书房窗外的树木苏苏地讥笑他的心乱智昏。他又坐下了,咬紧着牙齿想要再一度努力恢复他的本真。”
(4).质朴。 周立波 《曾五喜》:“他为人本真、稳重,性情和睦,在生产上总是亲自带头干,并且吃得苦。”
《國語辭典》:法相  拼音:fǎ xiàng
1.宇宙间的一切现象。《大宝积经》卷二十三:「一切法相、法相之性,不可以性为观察。」
2.僧道称天尊的庄严宝相。唐。黄滔 丈六金身碑:「铜为内肌,金为外肤,取法西天,铸成东越,巍巍落落,毫光法相。」
《國語辭典》:法相宗  拼音:fǎ xiàng zōng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其创始人玄奘常住慈恩寺,故也称为「慈恩宗」。玄奘到印度留学,从戒贤大师学习瑜伽行派的典籍,回国后将之翻译。由其弟子加以传扬,而形成一宗派。其学说主要在阐明一切现象。因心识才存在;无心识则无现象之理。唐武宗灭法,因典籍惨遭焚毁从此一蹶不振。也称为「唯识宗」。
《国语辞典》:真假  拼音:zhēn jiǎ
真实或虚假。《三国演义》第九一回:「今事未知真假,遽尔加兵,乃逼之反耳。」《红楼梦》第三四回:「倘或不防前后,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人多口杂。」
《漢語大詞典》:真常
释道用语。真实常住之意。《楞严经》卷十三:“性真常中,求於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唐 吕岩 《敲爻歌》:“达圣道,显真常,虎兕刀兵更不伤。”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夫释道之书,以真常为性,以清浄为宗,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清 黄宗羲 《〈翁元铠禅师语录〉序》:“出其语録读之,絶去枝蔓,独露真常。”
《國語辭典》:用情  拼音:yòng qíng
1.以诚实之心相待。《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列传。樊须》:「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2.根据情理。《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附于刑。用情讯之,至于旬,乃弊之。」
3.施用感情、动感情。多指男女间的感情而言。如:「用情不专」、「用情太痴」。《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小子自然要算忍性上欠些把持,媳妇自然要算用情上欠些宛转。」
《漢語大詞典》:实状(實狀)
真实情况;实际状况。 汉 王充 论衡·验符:“太守以下思省詔书,以为疑隐,言之不实,苟饰美也,即復因却上得黄金实状如前章。” 宋 田况 儒林公议卷上:“ 曾 怒为所卖,乃密奏 夷简 赃私,坏公朝纲纪。上乃詰 曾 实状, 曾 素不知主名,不能对。” 梁启超 《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其对于现政府之涂饰敷衍瞀乱横恣丛怨酿乱之实状,皆已痛切敷陈,不遗餘力。” 孙犁 《秀露集·读〈蒲柳人家〉》:“力求按生活实状,自然描述,是其风格之长。”
《漢語大詞典》:实理(實理)
(1).真实的道理。朱子语类卷七四:“看来只是一箇实理。” 明 李东阳 《经筵讲章》:“盖天地间只是一箇实理。升而为天,降而为地,钟而为人,散而为物。” 清 方苞 《读子史·诂律书一则》:“神者,乐之精华,所以动天地感万物之实理也。” 茅盾 《子夜》三:“ 朱吟秋 这话原也是真情实理。”
(2).真情,真实的情况。鬼谷子·反应:“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國語辭典》:实际(實際)  拼音:shí jì
1.真实的情形。如:「符合实际」、「做事要求实际,不要只讲门面。」
2.具体的、实在的。如:「实际行动」、「实际交易价格」。
《漢語大詞典》:示信
表示真实可靠。 明 徐官 《古今印史·印章用成语》:“印章以名以字,所以示信也。” 清 周玉麟 《〈古今印史〉跋》:“古今用印以示信也。无此则真伪莫辨。”
《国语辞典》:真妄  拼音:zhēn wàng
真实和虚假。〈宝藏论〉:「非愚智所改,非真妄所转,平等普遍,一切圆满。」
《國語辭典》:密语(密語)  拼音:mì yǔ
1.机密的话语。《汉书。卷八○。宣元六王传。淮阳宪王刘钦传》:「博常欲诳耀淮阳王,即具记房诸所说灾异及召见密语,持予淮阳王以为信验。」
2.隐密的通信用语。以编列成组的阿拉伯数字或英文字母代替辞语,或以某术语代表某种意义。
《國語辭典》:真诚(真誠)  拼音:zhēn chéng
真实诚恳。唐。卢群 淮西席上醉歌:「卫霍真诚奉主,貔虎十万一身。」
《國語辭典》:虚伪(虛偽)  拼音:xū wèi
虚假不真实。《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评曰》:「循名责实,虚伪不齿。」《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说得确实,重重有赏。倘有虚伪隐瞒,我知道了,致你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