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作用  拼音:zuò yòng
1.用意、用心。如:「他讲这句话的作用何在?」
2.作为、行为。《魏书。卷七八。孙绍传》:「作用失机,虽成必败。」
3.施行法术。《水浒传》第四四回:「我的这法,诸人都带得。作用了时,和我一般行。」《聊斋志异。卷二。陆判》:「作用毕,视榻上亦无血迹。」
4.效果、影响。如:「有副作用」、「消化作用」。
《漢語大詞典》:思意
心思用意。鬼谷子·阴符:“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元典章·户部五·家财》:“后因亲生二子长立, 周桂发 、 周自思 各生思意。”《四游记·祖师得道见帝》:“前夜见者若邪,则无劝我修行之心,必有思意。”
分類:心思用意
《國語辭典》:同意  拼音:tóng yì
1.心意相同。《孙子。计篇》:「令民与上同意。」
2.意旨相同。汉。王充《论衡。辨崇》:「明举鬼神,同意共指,欲令众,信用不疑。」
3.赞成。如:「我同意你的看法。」
《國語辭典》:曲意  拼音:qū yì
违反己意,去迁就他人。《后汉书。卷六十五。段颎传》:「颎曲意宦官,故得保其富贵。」《红楼梦》第七十九回:「金桂知其不可犯,每欲寻隙,又无隙可乘,只得曲意俯就。」
《國語辭典》:露骨  拼音:lù gǔ
1.暴露骸骨。《晋书。卷五九。成都王颖传》:「卢志言于颖曰:『黄桥战亡者有八千馀人,既经夏暑,露骨中野,可为伤恻。』」
2.说话不含蓄,没有保留。如:「说话不可太露骨。」
《國語辭典》:恶意(惡意)  拼音:è yì
不良的居心或意图。如:「恶意攻讦」、「心怀恶意」。《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下》:「莽候妻疾,见其书,大怒,疑临有恶意,不令得会丧。」《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小妇人果有恶意,何不在半路谋害?」清。徐珂《清稗类钞。义侠类。粉面狮救书生》:「人心不同,有如其面,安能必其无恶意耶?」
《漢語大詞典》:庸违(庸違)
用意邪僻。书·尧典:“帝曰:‘畴咨,若予采?’ 驩兜 曰:‘都! 共工 方鳩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按,史记·五帝本纪作:“ 尧 又曰:‘谁可者?’ 讙兜 曰:‘ 共工 旁聚布功,可用。’ 尧 曰:‘ 共工 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张守节 正义:“ 共工 善为言语,用意邪僻也。” 唐 元稹 《论教本书》:“回佞庸违之説固吾之所积惧也。謟之者有以辨焉。”
分類:用意邪僻
《漢語大詞典》:显旨(顯旨)
显示用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雉门’、‘两观’,以先后显旨。”
分類:显示用意
《漢語大詞典》:旨譬
用意和取譬。晋书·天文志中:“ 济 ( 蒋济 )旨譬甚切,而君臣不悟,终至败亡。”
分類:用意
《國語辭典》:主旨  拼音:zhǔ zhǐ
1.主要的意旨。如:「本文的主旨在说明道德的重要性。」
2.现代公文中的一项,用于说明行文的主要意旨。
《漢語大詞典》:晓旨(曉旨)
谓明白用意。新唐书·王毛仲传:“﹝ 临淄王 ﹞数引万骑帅长及豪俊,赐饮食金帛,得其驩心。 毛仲 晓旨,亦布诚结纳,王嘉之。”
分類:明白用意
《国语辞典》:用心良苦  拼音:yòng xīn liáng kǔ
极费心思,用意深远。如:「王老师想尽办法辅导成绩落后的同学,真是用心良苦。」
《漢語大詞典》:傍犯
诗赋在同一篇章中重复应用意义有别而字面相同的语词,称“傍犯”。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如 徐陵 云:‘陪游 馺娑 ,骋纤腰於结风;长乐 鸳鸯 ,奏新声於度曲。’又云:‘厌 长乐 之疏钟,劳中宫之缓箭。’虽两‘长乐’,意义不同,不为重复,此类为‘傍犯’。”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史籍·文有傍犯:“又 刘禹锡 律诗,前联云:‘雪里高山头早白。’后联云:‘於公必有高门庆。’自注:‘高山本高;高门使之高也。’亦傍犯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