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朝元
(1).古代诸侯和臣属在每年元旦贺见帝王。《乐府诗集·燕射歌辞·周朝饗乐章》:“岁迎更始,节及朝元。” 唐 罗邺 《岁仗》诗:“玉帛朝元万国来,鸡人晓唱五门开。” 明 唐寅 《嘉靖改元元旦作》诗:“一人正位山河定,万国朝元日月明。”参见“ 朝正 ”。
(2).道教徒朝拜 老子 。 唐 初,追号 老子 李耳 为太上玄元皇帝。 唐 白居易 《寻郭道士不遇》诗:“郡中乞假来相访,洞里朝元去不逢。” 前蜀 韦庄 《玉真观寻赵尊师不遇》诗:“羽客朝元昼掩扉,林中一逕雪中微。” 宋 张孝祥 《望江南·南岳铨德观作》词:“朝元去,深殿扣瑶鐘。”《封神演义》第三八回:“大抵神道原是神仙做,只因根行浅薄,不能成正果朝元,故成神道。”
(3).道家养生法。谓五脏之气汇聚于天元(脐)。 唐 吕岩 《别诗》之一:“朝朝炼液归琼壠,夜夜朝元养玉英。”参见“ 五炁朝元 ”。
(4). 清 代朝考名次分一、二、三等,一等第一名称朝元。参阅《清会典事例》卷三六、 商衍鎏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三章第四节。
(5).见“ 朝元阁 ”。
(2).道教徒朝拜 老子 。 唐 初,追号 老子 李耳 为太上玄元皇帝。 唐 白居易 《寻郭道士不遇》诗:“郡中乞假来相访,洞里朝元去不逢。” 前蜀 韦庄 《玉真观寻赵尊师不遇》诗:“羽客朝元昼掩扉,林中一逕雪中微。” 宋 张孝祥 《望江南·南岳铨德观作》词:“朝元去,深殿扣瑶鐘。”《封神演义》第三八回:“大抵神道原是神仙做,只因根行浅薄,不能成正果朝元,故成神道。”
(3).道家养生法。谓五脏之气汇聚于天元(脐)。 唐 吕岩 《别诗》之一:“朝朝炼液归琼壠,夜夜朝元养玉英。”参见“ 五炁朝元 ”。
(4). 清 代朝考名次分一、二、三等,一等第一名称朝元。参阅《清会典事例》卷三六、 商衍鎏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三章第四节。
(5).见“ 朝元阁 ”。
《國語辭典》:朝正 拼音:cháo zhèng
1.古代诸侯和臣属在正月朝见天子,表示接受天子的政教。《左传。文公四年》:「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
2.天子或诸侯在岁首祭祀宗庙。《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在楚,释不朝正于庙也。」
2.天子或诸侯在岁首祭祀宗庙。《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在楚,释不朝正于庙也。」
《漢語大詞典》:五气朝元
亦作“ 五气朝元 ”。 道教修炼之法。谓炼内丹者不视、不听、不言、不闻、不动,而五脏之精气生尅制化,朝归于黄庭(脐内空处),谓之“五炁朝元”。 明 屠隆 《昙花记·仙伯降凡》:“鍊得三花聚顶,河车升降;养成五炁朝元,知念中无念。”《西游记》第十九回:“三花聚顶得归根,五气朝元通透澈。”
《漢語大詞典》:朝元阁(朝元閣)
唐 代阁名。在 陕西省 临潼县 骊山 。 玄宗 朝,改名 降圣阁 。 唐 李商隐 《华清宫》诗:“ 朝元阁 迥《羽衣》新,首按 昭阳 第一人。” 宋 程大昌 《雍录》卷四:“ 朝元阁 。”自注:“ 天寳 七载, 玄元皇帝 见于 朝元阁 ,即改名 降圣阁 。” 宋 谢翱 《吊宋内》诗之四:“禾黍何人为守閽?落花臺殿暗销魂。 朝元阁 下归来燕,不见当时鸚鵡言。” 清 洪升 《长生殿·偷曲》:“闻那 朝元阁 ,在禁苑西首,我且绕着红墙,迤邐行去。” 唐 王建 《华清宫感旧》诗:“尘到 朝元 天使急,千官夜发大龙迴。” 宋 苏轼 《骊山》:“我上 朝元 春半老,满地落花无人扫。” 清 吴翊 《新燕》诗:“近识 朝元 消息否?珠帘零落几回探。”
生法二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大小乘之别,小乘谓王宫所生之身为生身,戒定慧等之功德为法身(大乘义章十九),大乘谓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即合法报应身三中之法报二身为法身,应身为生身也。佛地论七曰:「或处说佛有二种身:一者生身,二者法身。」智度论九曰:「佛有二种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生身。是法性身,满十方虚空,无量无边,色像端正,相好庄严,无量光明,无量音声。听法众亦满虚空(此众亦法性身非生死人所得),常出种种身,种种名号,种种生死,种种方便度众生,常度一切,无须臾息时。如是法性佛,能度十方众生受诸罪报者,是生身佛。生身佛次第说法如人法。」
【佛学常见辞汇】
生身和法身。(参见:二身)
(名数)有大小乘之别,小乘谓王宫所生之身为生身,戒定慧等之功德为法身(大乘义章十九),大乘谓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即合法报应身三中之法报二身为法身,应身为生身也。佛地论七曰:「或处说佛有二种身:一者生身,二者法身。」智度论九曰:「佛有二种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生身。是法性身,满十方虚空,无量无边,色像端正,相好庄严,无量光明,无量音声。听法众亦满虚空(此众亦法性身非生死人所得),常出种种身,种种名号,种种生死,种种方便度众生,常度一切,无须臾息时。如是法性佛,能度十方众生受诸罪报者,是生身佛。生身佛次第说法如人法。」
【佛学常见辞汇】
生身和法身。(参见:二身)
二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分段身,分段生死之身也。二、变易身,变易生死之身也。(参见:性地)。【又】佛之二身也,佛身之开合,经论之说虽有多端,但以二身三身两门为通会。二身之说颇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六种:真身,应身之二身。常身,无常身之二身。生身,法身之二身。实色身,化色身之二身。真身,化身之二身。实相身,为物身之二身是也。(参见:二字部二身)附录。【又】二法身有五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證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佛学次第统编】
「生法二身」
一、生身 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
二、法身 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
「真应二身」 即生法二身。
「实相为物二身」
一、实相身 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
二、为物身 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
「真化二身」
一、真身 佛所得之法报二身也。
二、化身 又名应身,佛所现之应身化身也。
「常无常二身」
一、常身 即真身也。
二、无常身 即应身化身也。
「实化二身」 如来之二种色身。
一、实身 即实色身,亦即报身也。
二、化身 即化色身,亦即应身也。
「二法身」
一、理法身 本觉之理性,诸佛众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众生为无明隐没,在诸佛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为理法身。
二、智法身 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
「又二法身」
一、果极法身 即法性法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方便法身也。
「又二法身」
一、自性法身 即真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应身也。
「又二法身」
一、法性法身 證得法性理体之佛之真身也,摄于三身中之法身报身中。
二、方便法身 由法性法身,示现众生化益方便之佛之应化身也。
「又二法身」
一、理法身 如来所證之真理也。
二、事法身 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也。
「又二法身」 起信论疏云二法身:
一、言说法身 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二、證得法身 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觉,是名證得法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真身〕,真身者,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
〔二、应身〕,应身者,应周万物,化洽众生,随其心量,现种种身。譬如一月,现于众水,而无去来之相。金光明经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也。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分段身〕,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巨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身〕,变即转变,易即改易。谓二乘等虽出三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之身,因移果易,是名变易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名数)一、分段身,分段生死之身也。二、变易身,变易生死之身也。(参见:性地)。【又】佛之二身也,佛身之开合,经论之说虽有多端,但以二身三身两门为通会。二身之说颇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六种:真身,应身之二身。常身,无常身之二身。生身,法身之二身。实色身,化色身之二身。真身,化身之二身。实相身,为物身之二身是也。(参见:二字部二身)附录。【又】二法身有五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證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佛学次第统编】
「生法二身」
一、生身 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
二、法身 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
「真应二身」 即生法二身。
「实相为物二身」
一、实相身 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
二、为物身 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
「真化二身」
一、真身 佛所得之法报二身也。
二、化身 又名应身,佛所现之应身化身也。
「常无常二身」
一、常身 即真身也。
二、无常身 即应身化身也。
「实化二身」 如来之二种色身。
一、实身 即实色身,亦即报身也。
二、化身 即化色身,亦即应身也。
「二法身」
一、理法身 本觉之理性,诸佛众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众生为无明隐没,在诸佛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为理法身。
二、智法身 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
「又二法身」
一、果极法身 即法性法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方便法身也。
「又二法身」
一、自性法身 即真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应身也。
「又二法身」
一、法性法身 證得法性理体之佛之真身也,摄于三身中之法身报身中。
二、方便法身 由法性法身,示现众生化益方便之佛之应化身也。
「又二法身」
一、理法身 如来所證之真理也。
二、事法身 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也。
「又二法身」 起信论疏云二法身:
一、言说法身 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二、證得法身 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觉,是名證得法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真身〕,真身者,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
〔二、应身〕,应身者,应周万物,化洽众生,随其心量,现种种身。譬如一月,现于众水,而无去来之相。金光明经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也。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分段身〕,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巨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身〕,变即转变,易即改易。谓二乘等虽出三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之身,因移果易,是名变易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生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人法,我法。有情曰生。非情曰法。如云生法二空,生法二忍等。
(术语)又曰人法,我法。有情曰生。非情曰法。如云生法二空,生法二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