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苦恼(苦惱)  拼音:kǔ nǎo
忧愁烦恼。《红楼梦》第七三回:「晴雯因见宝玉读书苦恼,劳费一夜神思,明日也未必妥当。」
《國語辭典》:露地  拼音:lù dì
露天的地方。《妙法莲华经》卷二:「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
《國語辭典》:慧剑(慧劍)  拼音:huì jiàn
佛教以智慧能斩断一切烦恼,故以剑修饰之。《维摩诘所说经。卷下》:「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老残游记二编》第四回:「今日你命光发露,透出你的智慧,还不趁势用你本来具足的慧剑,斩断你的邪魔吗?」
《國語辭典》:烦虑(煩慮)  拼音:fán lǜ
烦恼忧虑。唐。于邵〈晚秋陪卢侍御游石桥序〉:「是以幽求人境之外,将荡涤烦虑。」《红楼梦》第六回:「家中冬事未办,狗儿未免心中烦虑。」
分類:烦恼忧虑
《國語辭典》:离垢(離垢)  拼音:lí gòu
佛教用语。远离烦恼尘垢。《维摩诘经。卷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南朝梁。王僧孺〈初夜文〉:「大招离垢之宾,广集应真之侣。」
《漢語大詞典》:尘烦(塵煩)
人世间的烦恼。 唐 戴叔伦 《留宿罗源西峰寺示辉上人》诗:“一宿 西峯寺 ,尘烦暂觉清。” 唐 韦应物 《喜园中茶生》诗:“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漢語大詞典》:宝界(寶界)
佛教语。即净土。谓无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等五浊垢染的清洁世界。 唐 广宣 《贺幸普济寺应制》诗:“南方宝界几由旬,八部同瞻一佛身。” 宋 秦观 《次韵公辟州宅月夜偶成》:“翠木玲瓏藏宝界,白烟浓淡琐华堂。” 元 张昱 《送天使僧》诗:“万间灵谷见,一切布金为。宝界山河大,璇题雨露垂。”
《漢語大詞典》:贪浊(貪濁)
(1).犹贪污。后汉书·孔融传:“时隐覈官僚之贪浊者,将加贬黜, 融 多举中官亲族。”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政体:“断决大事,得帝王之体。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 清 龙启瑞 《答罗生书》:“谗佞贪浊之徒,屏而去之,此僕之所能。”
(2).佛教语。谓世间凡人之身心有浊乱贪欲之烦恼。《随愿往生经》:“娑婆世界,人多贪浊,信向者少,习邪者多。”
《漢語大詞典》:愁烦(愁煩)
忧虑烦恼。 前蜀 杜光庭 《莫庭乂为张副使命甲子醮词》:“天符临受命之宫,土星逆愁烦之位。”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老先生休得愁烦。”《再生缘》第六六回:“休着急,免愁烦,且向沉香榻上安。” 朱自清 《哀韦杰三君》:“我是因家境不宽,老是愁烦着。”
《國語辭典》:毷氉  拼音:mào zào
烦闷。唐。韦庄 买酒不得诗:「停尊待尔怪来迟,手挈空瓶毷氉归。」
分類:烦恼郁闷
《漢語大詞典》:伊戚
语出《诗·小雅·小明》:“心之忧矣,自詒伊戚。”后遂以“伊戚”指烦恼、忧患。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先 吴门 有嫟之者,集千人譁刼之,势家復为大言挟诈,又不惜数千金为贿。地方恐貽伊戚,刼出復纳入。”
分類:烦恼忧患
《漢語大詞典》:蠲烦(蠲煩)
消除烦恼。 宋 王安石 《甘棠梨》诗:“问客当此时,蠲烦孰如我。” 宋 王安石 《崇政殿详定幕次偶题》诗:“不恨玉盘冰未赐,清谈终日自蠲烦。”
《國語辭典》:法水  拼音:fǎ shuǐ
1.僧道称洗涤众生心中尘垢的净水。
2.术士用来治病的符水。
《漢語大詞典》:尘障(塵障)
(1).亦作“ 尘涨 ”。指飞扬障目的尘土。 宋 秦观 《晚出左掖》诗:“出门尘障如黄雾,如觉身从天上归。” 金 元好问 《永宁南原秋望》诗:“洗开尘涨雨纔定,老尽物华秋不知。”
(2).尘世的烦恼。 宋 阮阅 诗话总龟后集·神仙二《高道传》:“ 光庭 量识肤浅,不意上仙降鉴,深为罪戾,然不揆愚昧,而匍匐门下,冀一拜光灵,以消尘障。”《花月痕》第十一回:“偶有烦闷,便邀 心印 煮茗清谈,禪语诗心,一空尘障。”
(3).犹尘世、人间。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柴四》:“落眢井,入洞天, 柴 之分合为仙矣。乃以贩羊之故,即时脱仙籍而还尘障。”
《漢語大詞典》:盖缠(蓋纏)
佛教谓五盖与十缠皆烦恼之数,故以“盖缠”指代烦恼。《维摩经·佛国品》:“悉已清浄,永离盖缠。”参阅大智度论卷七、卷十七。
分類:佛教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