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暑天  拼音:shǔ tiān
夏天、热天。唐。罗邺 题水帘洞诗:「每向暑天来往见,疑将仙子隔房栊。」
《國語辭典》:伏暑  拼音:fú shǔ
炎热的伏天。伏天指三伏,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从初伏到末伏通常为一年当中天气最热的一段时间。如:「炎炎伏暑,出门最好打把洋伞。」
分類:炎热夏天
《漢語大詞典》:炎日
炎热的太阳。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连日重阴,人谓必雨,一日骤晴,炎日赫然。” 元 朱希晦 《纳凉》诗:“深林翳炎日,万壑来天风。” 邹韬奋 《萍踪忆语》二八:“由窗口望见炎日当空,烈光四射。”
分類:炎热
《國語辭典》:焰焰  拼音:yàn yàn
1.火刚燃烧的样子。《孔子家语。卷三。观周》:「焰焰不灭,炎炎若何?」也作「燄燄」。
2.火势猛烈炽热的样子。北周。庾信〈灯赋〉:「辉辉朱烬,焰焰红荧。」也作「燄燄」。
3.光鲜明亮的样子。唐。王毂 苦热行:「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也作「燄燄」。
《漢語大詞典》:暑寒
天气炎热与寒冷。《新民晚报》1987.4.28:“ 孟小冬 喜出望外,就在当月二十一日,拜 余 为师。自后,不论暑寒,不顾风雨,每日必到 范秀轩 。”
《漢語大詞典》:火风(火風)
(1).炎热的风。比喻恶劣的人际关系。 唐 李绅 《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火风晴处扇,山鬼雨中呼。”
(2).佛经所说“四大”中的火和风。 唐 刘禹锡 《闻董评事疾因以书赠》诗:“火风乖四大,文字废三餘。”参见“ 四大 ”。
《國語辭典》:四大  拼音:sì dà
1.称道、天、地、王。语本《老子》第二五章:「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2.佛教用语。指地、水、火、风,乃组成宇宙、人身的基本元素。《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一旦无常,四大消歇。」《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因晓得人身四大乃是假合,形有时尽,神则常存。」
3.大陆地区指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漢語大詞典》:炎景
炎热的日光。 三国 魏 曹植 《槐赋》:“覆阳精之炎景,散流耀以增鲜。” 南朝 梁 江淹 《丹砂可学赋》:“左 昆吾 之炎景,右 崦嵫 之卿云。” 明 杨慎 《安公石馆赏并蒂莲得井字》诗:“露饮对璧人,凉颸失炎景。”
分類:炎热日光
《国语辞典》:燄燄  拼音:yàn yàn
1.火刚燃烧的样子。《书经。洛诰》:「无若火始燄燄,厥攸灼叙,弗其绝。」也作「焰焰」。
2.火势猛烈炽热的样子。唐。元稹〈董逃行〉:「董逃董逃董卓逃,揩铿戈甲声劳嘈,剜剜深脐脂燄燄。」也作「焰焰」。
3.光鲜明亮的样子。唐。杨烱〈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明星燄燄,不临太邱之前;暮雨沉沉,不散巫山之曲。」《西游记》第一回:「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燄燄,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也作「焰焰」。
4.炎热的样子。唐。杨巨源〈夏日苦热同长孙主簿过仁寿寺纳凉〉诗:「赫赫家宗壑,燄燄燋砂石。」
《國語辭典》:炎徼  拼音:yán jiào
南方边远之地。南朝梁。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冰州灾徼,来献其琛。」
《漢語大詞典》:暑湿
亦作“ 暑湿 ”。 炎热潮湿。史记·大宛列传:“ 条枝 在 安息 西数千里,临 西海 ,暑溼。” 唐 韩愈 《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为瓦屋万三千七百,为重屋四千七百,民无火忧,暑湿则乘其高。” 明 唐顺之 《送太平守江君序》之一:“以北土能寒之人而争騖于毒利暑湿瘴癘之域……此兵家之忌。” 清 王鹏运 《〈彊邨词〉序》:“江干暑溼,不可久留。”
《漢語大詞典》:炎晖(炎暉)
亦作“ 炎辉 ”。
(1).炎热的阳光。 汉 王粲 《公宴》诗:“凉风撒蒸暑,清云却炎暉。” 唐 项斯 《泛溪》诗:“溪船泛数里,便觉少炎辉。” 元 吴志淳 《夏日园中清暑》诗:“傍溪卜筑面流水,拂席展簟消炎暉。”
(2).指光辉。 汉 刘桢《赠五官中郎将》之四:“明月照緹幕,华灯散炎辉。”
《漢語大詞典》:炎陬
指南方炎热边远地区。 宋 蔡襄 《四贤一不肖·余靖》诗:“炎陬此去数千里,橐中狼耤唯蠹书。” 清 钮琇 觚賸·广东月令:“迺知炎陬譎诡,固不止於再稻八蚕已也。”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海天行:“ 述祖 虽炎陬贱民,而志切云霄。”
《國語辭典》:暑热(暑熱)  拼音:shǔ rè
盛夏的热天。汉。晁错〈论贵粟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大宋宣和遗事。利集》:「今大暑热,稍稍食饱,恐生它疾。」
《漢語大詞典》:冲炎(衝炎)
冒着炎热。 清 陈维嵩 《春夏两相期·王家营客店排闷》词:“何事衝炎,爱把软红尘踏。”
分類:炎热
《漢語大詞典》:度夏
过炎热的夏天。例如:在度假胜地度夏。
分類:炎热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