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洗颈就戮(洗頸就戮)
把脖子洗净,伸到刀下受斩。比喻等待灭亡。《三国演义》第八二回:“不看丞相之面,先斩汝首!今且放汝回去,説与 孙权 :洗颈就戮!”《痛史》第六回:“他説传话相爷,叫相爷洗颈就戮呢!”
《国语辞典》:社稷为墟(社稷为墟)  拼音:shè jì wéi xū
国家灭亡变成废墟。《淮南子。人间》:「重耳反国,起师而伐曹,遂灭之。身死人手,社稷为墟。」
《国语辞典》:倾覆重器(倾覆重器)  拼音:qīng fù zhòng qì
重器,指国家贵重的宝器,如鼎等。倾覆重器指使国家灭亡。《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窃盗鼎司,倾覆重器。」
《国语辞典》:虢灭虞亡(虢灭虞亡)  拼音:guó miè yú wáng
虢国、虞国相互依存,虢国灭亡,虞国也随之而亡。典出《左传。僖公五年》。后用以比喻两国或相互依存的事物安危与共,利害相关。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夫虢灭虞亡,韩并魏徙,此皆前鉴之验,后事之师也。」
《国语辞典》:光武中兴(光武中兴)  拼音:guāng wǔ zhōng xīng
王莽篡汉,西汉灭亡,改国号为「新」。后刘秀以寡击众,破莽军,恢复汉室,国号仍为「汉」,史称为「东汉」。后人称此一中兴汉室的史事为「光武中兴」。
《国语辞典》:黑暗时代(黑暗时代)  拼音:hēi àn shí dài
1.泛指战祸频仍、社会紊乱动荡、文化低落的时期。
2.特指欧洲黑暗时代,尤指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初期的这段历史,约当五世纪至十一世纪,传统认为,此时期的特色是罗马帝国瓦解、北方民族入侵、欧洲新国纷立、战乱不断、经济萧条、文化衰微等等文明黯淡的状态,因而习以「黑暗时代」(Dark Ages)称之。当代史学界认为这个名词过于混淆、负面和武断,因为这段时期仍有许多文学、艺术、科学、思想上的重要作品,称之为「黑暗」并不公允,如今已多为「中世纪前期」之类的中性称法所取代。
《国语辞典》:继绝存亡(继绝存亡)  拼音:jì jué cún wáng
使濒临断绝、灭亡者继续存在。《公羊传。僖公十七年》:「桓公尝有继绝存亡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明。梁辰鱼《浣纱记》第八出:「况我继绝存亡,诸侯尽瞻吴德。」也作「继绝兴亡」、「存亡继绝」。
《国语辞典》:继绝兴亡(继绝兴亡)  拼音:jì jué xīng wáng
使濒临断绝、灭亡者继续存在。《晋书。卷六二。刘琨传》:「如蒙录召,继绝兴亡,则陛下更生之恩,望古无二。」也作「继绝存亡」、「存亡继绝」。
《国语辞典》:宗庙丘墟(宗庙丘墟)  拼音:zōng miào qiū xū
宫室变为废墟。比喻国家衰败灭亡。元。施惠《幽闺记》第四出:「城市中喧喧嚷嚷,村野间哭哭啼啼,可惜车驾奔驰,生民涂炭,宗庙丘墟。」清。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以及宗庙丘墟,关山劳戍之苦,宛然在目。」
《国语辞典》: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拼音:dé rén zhě chāng,shī rén zhě wáng
得人心的必能光大兴盛,失去人心的必致灭亡。唐。杨烱〈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爰清尉候,载澄疆埸,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国语辞典》:顺人者昌,逆人者亡(顺人者昌,逆人者亡)  拼音:shùn rén zhě chāng,nì rén zhě wáng
顺应人民便能昌盛,违逆人民定会灭亡。《后汉书。卷二九。申屠刚传》:「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顺人者昌,逆人者亡,此古今之所共也。」
《国语辞典》:顺吾者生,逆吾者死(顺吾者生,逆吾者死)  拼音:shùn wú zhě shēng,nì wú zhě sǐ
顺从我的就能生存,违抗我的就会灭亡。《三国演义》第六○回:「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吾者生,逆吾者死。汝知之乎?」
《国语辞典》:天生天杀(天生天杀)  拼音:tiān shēng tiān shā
自然生成,自然灭亡。《周书。卷四六。孝义列传。张元》:「有生之类,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国语辞典》:治乱兴亡(治乱兴亡)  拼音:zhì luàn xīng wáng
国家安定、变乱、兴盛、灭亡等各种情况。《周书。卷二三。苏绰传》:「衰弊则祸乱交兴,淳和则天下自治。治乱兴亡,无不皆由所化也。」也作「治乱存亡」。
《国语辞典》:治乱存亡(治乱存亡)  拼音:zhì luàn cún wáng
国家安定、变乱、生存、灭亡等各种情况。《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汉书。卷六○。杜周传》:「后妃之制,夭寿治乱存亡之端也。」也作「治乱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