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焰 → 燄焰”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炮火连天(炮火连天)  拼音:pào huǒ lián tiān
形容战事频仍激烈。如:「红十字会在炮火连天的国家中,扮演著紧急救难的角色。」也作「炮火连天」。
《国语辞典》:氯丁橡胶(氯丁橡胶)  拼音:lǜ dīng xiàng jiāo
一种由氯丁二烯合成的橡胶。遇到火焰时能释放出氯化氢以防止燃烧,耐油,耐腐蚀。常用来做机油导管、耐热运输带等。
《国语辞典》:烈焰腾空(烈焰腾空)  拼音:liè yàn téng kōng
形容火焰燃烧得非常猛烈。巨大火燄升上天空。如:「这栋大楼于凌晨时发生大火,烈焰腾空。」《三国演义》第六四回:「汉军拥入大寨,放起火来,烈焰腾空。」
《国语辞典》:气焰熏天(气焰熏天)  拼音:qì yàn xūn tiān
熏天,熏炙天空。形容威势极盛。气焰熏天比喻人的气势如火焰般逼人。《群音类选。官腔类。卷一一。双忠记。巡守雍丘》:「独不见气焰熏天,谁敢当。」《孽海花》第五回:「正是堂上一呼,堂下百诺;气焰熏天,公卿倒屣。」
《国语辞典》:乾柴烈火  拼音:gān chái liè huǒ
本指乾燥的柴薪遇到炽烈的火焰,易使火势旺盛。常比喻男女欢洽情浓。也作「烈火乾柴」。
《国语辞典》:化学武器(化学武器)  拼音:huà xué wǔ qì
具化学效应的战剂。包括毒气、火焰、烟幕等。能造成人体神经系统丧失功能、皮肤严重烧伤,甚至窒息而死。简称为「化武」。
《国语辞典》:焰色分析  拼音:yàn sè fēn xī
一种化学分析术。用吹管吹火焰于化合物矿物上,依所呈特殊反应以鉴定其主要成分之法。
《国语辞典》:引火自焚  拼音:yǐn huǒ zì fén
引燃火焰烧自己。比喻自取灭亡。如:「失业中又好赌,简直是引火自焚。」
《国语辞典》:灼伤(灼伤)  拼音:zhuó shāng
灼伤是指皮肤或其他组织受日晒、火焰、热力、电力、化学物质、摩擦力或辐射等导致的创伤。人体灼伤,轻者表皮发红、疼痛,重者则伤及皮下组织,亦可引起休克。
《国语辞典》:还原焰(还原焰)  拼音:huán yuán yàn
火焰的中间部分。气体在这里并未完全燃烧,而碳粒子被燃烧成游离状态,能发出强光,具有很强的还原作用,是火焰中最明亮的部分。也称为「内焰」。
《国语辞典》:打气炉(打气炉)  拼音:dǎ qì lú
一种煤油炉。有打气设备以增加压力而使火焰旺的炉,称为「打气炉」。
《国语辞典》:氧化焰  拼音:yǎng huà yàn
火焰的最外层。因含有强热的空气,极易氧化,故称为「氧化焰」。也称为「外焰」。
《国语辞典》:氢氧焰(氢氧焰)  拼音:qīng yǎng yàn
氢氧混合燃烧产生的火焰。火力极强,温度很高,能使白金熔解,常用来烧焊金属、石英等材料。
《漢語大詞典》:服藻
卿大夫所穿饰有水藻火焰花式的礼服。文选·陆云〈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冕弁振缨,服藻垂带。” 李善 注引孝经 郑玄 注:“大夫服藻火。”
《漢語大詞典》:红焰焰(紅燄燄)
亦作“ 红燄燄 ”。 形容红如火焰。《初刻拍案惊奇》卷一:“﹝红橘﹞摆得满船红燄燄的,远远望来,就是万点火光,一天星斗。”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寄儿 ﹞身子在地上眠着,东方大明,日轮红燄燄钻将出来了。” 鲁迅 《呐喊·阿Q正传》:“ 阿Q 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
分類: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