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法性  拼音:fǎ xìng
佛教用语。指一切现象的本质或真实性。梵语dharmatā的意译。南朝齐。周颙答张融书难门律〉:「般若所观,照穷法性。」《西游记》第二回:「弟子近来法性颇通,根源亦渐坚固矣。」也称为「真如」、「实相」。
《国语辞典》:法性宗  拼音:fǎ xìng zōng
佛教宗派名。凡阐述真如不空,一切存在,都是法性随缘而起的大乘佛教宗派。如华严、天台、禅宗等。简称为「性宗」。
《国语辞典》:非法性  拼音:fēi fǎ xìng
不合法的性质。如:「地下投资公司吸收游资的行为,其非法性是显而易见的。」
分类:合法性质
《高级汉语词典》:合法性  拼音:hé fǎ xìng
合法的性质或状态:如通常因合法婚姻怀孕、生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家庭关系引起的法律地位,孩子有受抚养的权利,有使用合法父亲的姓氏的权利,有不可限制的继承权和受法律充分保护的权利
《国语辞典》:本无(本无)  拼音:běn wú
1.本来就没有。如:「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2.本无宗的简称。参见「本无宗」条。《肇论》:「本无者,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
3.佛教用语。指一切现象本性空寂。《肇论疏。卷上》:「故方等深经皆云五阴本无。」
4.法性。《肇论疏。卷上》:「因缘之所有者,本无之所无,本无之所无者谓之本无。」
《漢語大詞典》:法界性
法性。 宋 张商英 护法论:“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报着而不証得,于是称法界性,説《华严经》。”
分類:法性
《漢語大詞典》:空有
(1).佛教语。空,指法性;有,指幻相。谓相反相成的真俗两谛。佛地经论卷四:“菩萨藏,千载已前,清净一味,无有乖諍;千载已后,乃兴空有二种异论。”《后汉书·西域传论》:“详其清心释累之训,空有兼遣之宗,道书之流也。” 李贤 注:“不执著为空,执著为有;兼遣谓不空不有,虚实两忘也。”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二諦现空有之津,二智包权实之底。” 宋 王安石 《望江南·归依三宝赞》词:“普愿众生同我愿,能於空有善思惟。”
(2).徒有;只有。 后蜀 欧阳炯 《江城子》词:“空有 姑苏臺 上月,如 西子 镜,照江城。”
《漢語大詞典》:如如
(1).佛教语。谓诸法皆平等不二的法性理体。如,理的异名。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三:“诸法体同,故名为如……彼此皆如,故曰如如。” 唐 慧能 《坛经·行由品》:“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唐 李邕 《岳麓寺碑》:“以因因入果果,以灭灭而会如如。”
(2).佛教语。指永恒存在的真如。 唐 白居易 《读禅经》诗:“摄动是禪禪是动,不禪不动即如如。” 宋 苏轼 《浊醪有妙理赋》:“如如不动而体无碍,了了常知而心不用。”
(3).佛教语。引申为永存,常在。 唐 贾岛 《寄无得头陀》诗:“落涧水声来远远,当空月色自如如。”《西游记》第九九回:“丹成识得本来面,体健如如拜主人。”
(4).恭顺儒雅貌。 元 刘致 《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法则有準使民服,期于无刑佐皇图。説与当途,无毒不丈夫,为如如把平生误。” 明 陈所闻 《双调玉抱肚·怀李如真》曲:“如如风范,幸龙门当年得攀。” 清 恽敬 《答方九江》:“前过 九江 ,留数日,视署舍如山居,僚属循循如如,文学掌故,甚善甚善。”
(5).络绎不绝。尔雅·释天“二月为如” 清 郝懿行 义疏:“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
(6).形容词词尾。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痒如如把心不定,肚皮儿里骨轆轆地雷鸣,眼悬悬地专盼着人来请。”
《國語辭典》:圆通(圓通)  拼音:yuán tōng
1.性情圆活不固执己见。如:「他是个圆通的人,很容易相处。」
2.佛教用语。称佛、菩萨达到没有无明、烦恼的障碍,恢复清净本性的境界。《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宋。范成大 晚集南楼诗:「懒拙已成三昧解,此生还證一圆通。」
《國語辭典》:约法(約法)  拼音:yuē fǎ
1.以法规相约束。《韩诗外传》卷一○:「制礼约法于四方,臣弗如也。」
2.国家宪法制订以前,由议会制定让政府跟民众相约共守的法律。
《國語辭典》:法藏  拼音:fǎ zàng
1.佛教用语。梵语dharma-kośa的意译。指佛陀教法的汇集。唐。王维 苑舍人能书梵字兼达梵音皆曲尽其妙戏为之赠诗:「莲花法藏心悬悟,贝叶经文手自书。」
2.唐代一位高僧的法号。康居国人,至祖父始迁居长安,故以康为姓。为华严宗三祖。十七岁入太白山学佛,后从智俨听讲《华严经》,深受智俨赞赏,二十八岁出家为沙弥。上元元年,奉诏在太原寺讲《华严经》。后诏京师十大德为授具足戒,并赐号贤首。从此以后经常参加翻译、讲经、著述。先后和地婆诃罗、提云般若、实叉难陀、菩提流志等共译事,特别对《华严经》的翻译贡献最大;亦于《华严经》研究最深,前后讲说《华严经》三十馀次。将智俨所创的教相和观行作了详尽的发挥,成为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世称「贤首国师」。弟子以宏观、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等最有名。著有《华严探玄记》二十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四卷、《华严经问答》二卷、《华严金狮子章》一卷等行世。
《漢語大詞典》:法本
佛教语。犹法性。以“法性”为诸法之本,故名。 南朝 齐 王屮《头陀寺碑文》:“法本不然,今则无灭。”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二折:“一花五叶总犯虚脾,百媚千娇无非法本。”
《漢語大詞典》:法源
佛教语。法海真源,法性。 清 姚鼐 《重宿幽栖寺》诗:“南山东面最孤鶱,拄杖时攀问法源。”
《漢語大詞典》:真土
(1).在一个地方自然形成的土壤。对“客土”而言。《汉书·陈汤传》:“故陵因天性,据真土,处势高敞,旁近祖考。”
(2).佛教语。真佛土的略称。谓佛真身所住的法性土,对化身所住的化土而言。《药师本愿功德宝卷》:“玄妙消息,不动巍巍,真土立根基。”
《国语辞典》:性具  拼音:xìng jù
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基本主张之一。认为一切现象是法性本来所具有的。众生的本性既具有佛的善法,也具菩萨以下九界的恶法。一切都是法性本来具有。《十二门指要钞。卷下》:「故知他宗极圆秖云性起不云性具,深可思量,又不谈性具百界,但论变造诸法,何名无作邪?」也作「本具」、「体具」、「理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