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124
词典
2
分类词汇
122
共124,分9页显示
1
2
3
4
5
6
7
8
9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汉字
简化汉字
分类词汇
汉文
单文
俗体字
方块字
一点
料理
下平
书法
行书
草书
右文
数字
字书
《國語辭典》:
汉字(漢字)
拼音:
hàn zì
用以记录汉语的传统文字。形声字占绝大多数。历代发展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等多种字体。除记录语言的功能外,汉字的艺术性高。三千馀年历史中,对日本、韩国、越南诸国语文曾产生极深远的影响。也称为「中国字」、「中国文字」。
分類:
汉字
记录
符号
世界
界上
最古
古老
文字
《國語辭典》:
简化汉字(簡化漢字)
拼音:
jiǎn huà hàn zì
1.中共文字改革工作之一。将笔画多的字改为笔画少的,并将写法多的字统一只用一种写法。
2.经简化所产生的汉字。
分類:
简化
简化汉字
汉字
一是
笔画
《國語辭典》:
汉文(漢文)
拼音:
hàn wén
1.中文。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二六。普陀》:「南海普陀山,梵云:『补怛落伽』或曰:『怛落伽』或曰:『补涅落伽』。音虽有殊,而译以汉文,则均为『小百华树山』。实则一海岛也。」
2.汉代的文章。
3.汉文帝的简称。唐。
白居易
〈
新乐府。草茫茫
〉:「凭君回首向南望,汉文葬在霸陵原。」《幼学琼林。卷一。朝廷类》:「汉文除肉刑,仁昭法外,武王分宝玉,恩溢伦中。」
分類:
汉文
剑名
汉语
汉文帝
汉字
文章
《漢語大詞典》:
单文(單文)
(1).孤立的记载。
《
宋书·乐志一
》
:“王者各以其礼制事天地,今説者据
《周官》
单文为经国大体,惧其局而不知弘也。”
(2).指单个的汉字。 章炳麟
《论汉字统一会》
:“二 徐 、 邢叔明 、 贾昌朝 之流不絶如线,而皆执守单文,勿能左右采获。”
分類:
孤立
记载
汉字
《漢語大詞典》:
俗体字(俗體字)
指通俗流行而字形不规范的汉字,别于正体字而言。如“菓”、“唸”分别为“果”、“念”的俗体字。
分類:
通俗
俗流
流行
字形
规范
汉字
正体
《國語辭典》:
方块字(方塊字)
拼音:
fāng kuài zì
中国文字大体为方形,故称为「方块字」。
分類:
汉字
因为
方形
纸上
于儿
儿童
面积
卡片
《國語辭典》:
一点(一點)
拼音:
yī diǎn
1.形容极小或些许。南朝梁。江淹〈惜晚春应刘秘书〉诗:「始获赠歌琼,一点重如金。」。《红楼梦》第一一一回:「咱们也该托托他好好的替咱们伏侍老太太西去,也少尽一点子心哪。」也作「一些」。
2.轻微的接触或提示。如:「只要稍微一点,他就明白了。」
3.事物的某一问题或某一方面。如:「这一点是全文的重心,可要特别注意。」
4.一天中的第一时与第十三时均称为「一点」。
5.书法中的一画,即「、」。永字八法中称为「侧」。
分類:
一小
汉字
一经
一方面
小时
指点
一天
一部分
笔画
不定
天中
数量
一和
书画
画中
十三
点画
《國語辭典》:
料理
拼音:
liào lǐ
1.处理。《三国演义》第五三回:「可急差人到彼守禦城池,并料理葬事。」《儒林外史》第五回:「现今出了差票在此,怎样料理?」
2.菜肴。如:「日本料理以精致闻名。」
3.照顾。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唐。
杜甫
〈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之二:「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4.煎熬、折磨。唐。
白居易
对镜偶吟赠张道士抱元
诗:「眼昏久被书料理,肺渴多因酒损伤。」
分類:
料理
安排
日语
排遣
修理
提拔
料想
照顾
整治
点
汉字
处理
照料
教育
提携
整理
消遣
烹调
肴馔
《國語辭典》:
下平
拼音:
xià píng
1.宋代韵书因平声韵字多,将平声分成上、下两卷。例如《广韵》以东、冬、钟等二十八韵为第一卷内容,题「上平声」;以先、仙、萧等二十九韵为第二卷内容,题「下平声」。
2.阳平。是国语声调中第二声。
分類:
下平
汉字
声调
《漢語大詞典》:
上下平
《切韵》
、
《
广韵
》
、
《
集韵
》
等韵书按平、上、去、入四声编排,上、去、入各为一卷,平声因字多,又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简称“上下平”。参阅 清 陈澧
《
切韵考
》
。
分類:
等韵
韵书
四声
编排
《國語辭典》:
书法(書法)
拼音:
shū fǎ
1.毛笔字书写的方法。主要讲执笔、用笔、运笔、点画、结构、间架、落款、用印等方法。是我国传统艺术之一。
2.史家记事的体例笔法。《左传。宣公二年》:「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3.以毛笔书写的文字作品。如:「这篇书法笔力遒劲,令人激赏。」
分類:
文字
措辞
汉字
字形
史官
书写
官修
形体
修史
艺术
材料
书法
作品
史事
评论
人物
褒贬
《國語辭典》:
行书(行書)
拼音:
xíng shū
书体名。笔势和字形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比草书端庄,近于楷书,但笔势较流畅活泼。书体自由,讲究点画、结构和墨色的变化。也称为「连真」。
分類:
行书
介于
写作
八股文章
作文
文书
草书
楷书
选集
大都
汉字
举人
字体
作品
《國語辭典》:
行卷
拼音:
xíng juàn
古代应试者于考前将自己的诗文写于卷轴内,呈给达官贵人冀求延誉介绍。唐。
李商隐
〈
与陶进士书
〉:「文尚不复作,况复能学人行卷耶?」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三。李播》:「有李生携诗谒之,播曰:『此吾未及第时行卷也。』」
分類:
习尚
应举
举人
人中
中式
考试
诗文
作诗
卷轴
《國語辭典》:
草书(草書)
拼音:
cǎo shū
书体名。为书写方便、快速而产生的字体,大约起于秦汉之际。初称「隶草」后渐成熟,至西汉中晚期形成规范,以施于章程(公文书),故名「章草」。将隶书草率写成,简省点画,保存波势。其字个个独立,不相连绵。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而笔势连缀,上下两字时时相连,形成「今草」,即后世通行的「草书」。也称为「草体」、「草字」。
分類:
汉字
字体
草书
为隶
隶书
通行
《國語辭典》:
右文
拼音:
yòu wén
注重文事。宋。欧阳修〈谢赐汉书表〉:「窃以右文兴化,乃致治之所先。」
分類:
崇尚
汉字
字形
尚文
文治
形声
宫殿
殿名
《國語辭典》:
数字(數字)
拼音:
shù zì
表示数目的文字或符号。如汉字的「捌」和阿拉伯数字的「8」等。
分類:
数量
数目
文字
符号
汉字
阿拉伯
数字
苏州
《國語辭典》:
字书(字書)
拼音:
zì shū
解释字形、字音、字义的书。如《尔雅》、《说文解字》、《广韵》等。
分類:
字书
指识
识字
课本
解释
汉字
形体
读音
音和
意义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