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构造(構造)  拼音:gòu zào
事物的组织。如:「人体的构造非常微妙复杂。」
《漢語大詞典》:祥氛
吉祥的气氛。 唐 张景源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祥氛与佳色,相伴杂鑪烟。”
分類:吉祥气氛
《漢語大詞典》:塞氛
边境上的气氛。指敌方的威胁。 宋 苏轼 《韩康公挽词》之二:“旧学严诗律,餘威靖塞氛。”
《漢語大詞典》:荼火
荼,茅草花,白色。火,火焰,赤色。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的场面。 清 黄遵宪 《陆军官学校开校礼成赋呈有栖川炽仁亲王》诗:“是日营门开,军容荼火赫。” 康有为 《大同书》己部第五章:“坐作、进退、讲习、息游,皆有时限,衣服如一,望之有荼火之观。”
《國語辭典》:战色(戰色)  拼音:zhàn sè
1.脸上显现战慄敬畏的神色。《论语。乡党》:「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
2.战争的气氛。唐。杨乘。〈甲子岁书事〉:「风雷随出师,云霞有战色。」
《漢語大詞典》:胡氛
本指异族的气氛。 太平天囯 及 清 末人民用指 清 统治者的凶焰。 太平天囯 杨秀清 《奉天讨胡檄》:“予兴义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讎,下为 天囯 解下首之苦,务肃清胡氛,同享太平之乐。” 清 无名氏 《陆沉痛》楔子:“怎奈民命多艰,胡氛不靖,群妖方驱於漠北,逆师旋起於 辽东 。” 黎元洪 《檄山东文》:“陟 泰山 之巔,挥吾 汉 帜;决 黄河 之水,涤彼胡氛。”
《漢語大詞典》:昏氛
阴暗的气氛。多指社会和自然的不祥现象。旧唐书·玄宗纪赞:“ 开元 握图,永鉴前车。景气融朗,昏氛涤除。” 唐 包佶 《祀雨师乐章·送神》:“整驾升车望寥廓,垂阴荐祉荡昏氛。”
《漢語大詞典》:密宴(密讌)
亦作“ 密讌 ”。 指气氛亲昵融洽的小型宴会。南史·齐曲江公遥欣传:“ 延兴 元年, 明帝 以 遥欣 为 兗州 刺史。时 丰城公 遥昌 亦出镇 寿春 ,帝於便殿密宴, 始安王 遥光 亦在座。” 宋 柳永 《减字木兰花》词:“深房密宴,争向好天多聚散。緑锁窗前,几日春愁废管絃。”一本作“ 密讌 ”。
《國語辭典》:低沉  拼音:dī chén
1.形容天色阴暗,云层低厚。如:「天空低沉,心情也随著沉重许多。」
2.形容声音低微沉重。如:「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唱起歌来别有韵味。」
3.形容情绪低落。如:「他自从经商失败后,情绪就变得异常低沉,整日无精打采。」
《國語辭典》:缓和(緩和)  拼音:huǎn hé
1.为避免冲突,以和平方式处理。如:「办公室的气氛太紧张,应该有人出面缓和一下。」
2.事态平和。如:「他说话时,语气十分缓和。」
《漢語大詞典》:沈闷(沈悶)
亦作“沉闷”。
(1).谓沉重,烦闷;不爽朗、舒畅。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词综所録 朱晦翁 《水调歌头》、 真西山 《蝶恋花》,虽非高作,却不沉闷,固知不是腐儒。”《老残游记》第十三回:“当此沉闷寂寥的时候,有个朋友谈谈,也就算苦中之乐了。”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走路时候,她还是那么沉闷。”
(2).天气、气氛等使人感到沉重而烦闷。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空气沉闷得很,人们略微感到呼吸受压迫,大概快要下雨了。” 曹禺 《雷雨》第三幕:“四周却更显得沉闷了,偶尔听见几声青蛙叫和更夫的木梆声,暴雨就快要来了。”
《國語辭典》:凶气(凶氣)  拼音:xiōng qì
脸上所流露出来的凶恶神色。《三国志。卷二十九。魏书。方技传。管辂传》:「此二人天庭及口耳之间,同有凶气。」
《漢語大詞典》:氛氤
(1).形容气味浓郁。 唐 韩偓 《玉合》诗:“长思忆,经几春,人悵望,香氛氤。”
(2).形容气氛热烈。 郭沫若 《论节奏》:“我们在情绪的氛氤中的时候,声音是要战栗的,身体是要摇动的,观念是要推移的。”
《國語辭典》:氛围(氛圍)  拼音:fēn wéi
周围的气氛和情调。也作「雰围」。
《國語辭典》:调子(調子)  拼音:diào zi
1.音调。即音乐中表示所用音阶高低的程度,称为「调子」。如C大调、D大调等。《老残游记》第二回:「什么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等人的调子,他一听也就会唱。」
2.腔调。如:「他说话的调子好奇怪。」
3.说话时所持有的态度、语气。如:「他说话的调子相当温和。」
4.图画或摄影作品所表现的远近、浓淡、明暗等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