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间 → 闲间閒”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683,分46页显示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38  39  40  4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土地婆
王宝钏
医神日
烧王船
社交舞
跳傀儡
竖灯篙
凤阳花鼓
风土人情
浮世绘
姑娘追
狗爬泳
高蹻
耕牛为主遭鞭杖
歌仔戏
《国语辞典》:土地婆  拼音:tǔ dì pó
社神之妻,即土地公的老婆。民间供奉的神祇之一。
《国语辞典》:王宝钏(王宝钏)  拼音:wáng bǎo chuàn
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与薛平贵结为夫妇,薛平贵从军十八年,她苦守寒窑十八年而不改志节,最后薛平贵归来,当了国君。这个故事和人物完全是虚构的,秦腔皮黄都用为剧本,现在也有英文译本。也作「王宝川」。
《国语辞典》:医神日(医神日)  拼音:yī shén rì
民间尊奉保生大帝为医神,而以其诞辰日农历三月十五日为医神日。
《国语辞典》:烧王船(烧王船)  拼音:shāo wáng chuán
一种民间祭祀。为先民渡海来台,从福建一带带来的习俗。在建醮后,将载有王爷神像或其他器物的王船,放流海上或焚烧,藉以驱除瘟疫灾害,造福乡里。依各地风俗不同,有三年一醮、五年一醮或十二年一醮。
《国语辞典》:社交舞  拼音:shè jiāo wǔ
社交场合所跳的舞。由民间舞蹈演变而成,多为男女二人对舞,舞步简单。如华尔滋、恰恰、探戈、伦巴等,为国际流行的社交舞。
《国语辞典》:跳傀儡  拼音:tiào kuǐ lěi
台湾民间流行的祭煞仪式。遇有凶灾等事,由道士手提傀儡钟馗演出,以驱秽保净。
《国语辞典》:竖灯篙(竖灯篙)  拼音:shù dēng gāo
民间在建醮或中元普渡时,竖立灯篙用来召请四方神明和孤魂野鬼。招神明时为在篙上挂天灯及神幡,引鬼魂时则挂七星灯和孤魂幡。
《國語辭典》:凤阳花鼓(鳳陽花鼓)  拼音:fèng yáng huā gǔ
流行于安徽的民间歌舞。由明代一种秧歌发展而成,最早产生于凤阳。今之表演者背著花鼓,两手执竹枝做成的鼓键敲击,配合舞步,边敲边唱。节奏鲜明,舞姿轻盈。
《國語辭典》:风土人情(風土人情)  拼音:fēng tǔ rén qíng
一地的乡土风俗。《儿女英雄传》第一四回:「又问了问褚一官走过几省,说了那些的风土人情,论了些那省的山川形胜。」《黄绣球》第一回:「我们这村上的人,一个个如此模样,难怪风土人情如此颓败。」也作「风土民情」。
《國語辭典》:浮世绘(浮世繪)  拼音:fú shì huì
一种盛行于日本江户时代(西元1603~1867)的木版画。以明艳的色彩,简练的线条描绘民间风俗、人物、风景等,能充分反映当时的民间生活。浮世绘约风行二百馀年,著名的画家有铃木春信、菱川师宣等。
《漢語大詞典》:姑娘追
盛行于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的民间传统游戏。节庆、婚礼时举行。以男逃女追的方式进行,由姑娘选定对手,双方骑马向指定目标行进,途中男方可对姑娘任意逗趣、谈情说爱。到达指定地点后,男方策马回奔,姑娘紧随其后,若追上则可用鞭子抽打对方。
《漢語大詞典》:狗爬泳
也称“狗跑式”。一种民间游泳姿式。人体俯卧水中,头部露出水面,两手同时向后扒水,两小腿弯曲,一先一后交替向下打水。游进慢而费力。
《漢語大詞典》:高蹻
民间舞蹈。表演者装扮成戏剧或传说中的人物,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亦指表演高跷用的木棍。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置丈许木于足下,可以超乘,谓之躧高蹻。” 章炳麟 新方言·释器:“説文:‘蹻,举足行高也。’今舞者縳木梃於足下谓之高蹻。”
《國語辭典》:耕牛为主遭鞭杖(耕牛為主遭鞭杖)  拼音:gēng niú wèi zhǔ zāo biān zhàng
本指耕牛为救主人逃离虎口,用角将熟睡的牧童惊醒,牧童不察,反以杖鞭打其牛。后引申为恩遭仇报。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一折:「不索你狠,更怕我荒,你道是先打后商量,做了个耕牛为主遭鞭杖。」
《国语辞典》:歌仔戏(歌仔戏)  拼音:gē zǐ xì
一种民间戏曲。流行于闽、台地区。明末闽南的锦歌、采茶曲、车鼓弄等民间艺术传入台湾后,吸收本地的民歌、说唱,并受京戏、四平戏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独立戏种。初期常在空地演出,称为「落地扫」。主要曲调为七字调、大调、哭调、杂念调等。伴奏乐器以壳仔弦、大广弦、月琴、台湾笛为主,伴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今日在大陆闽南龙溪、芗江一带,流行的歌仔戏,是由台湾传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