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民族  拼音:mín zú
咸信共享文化的群体,称为「民族」,即由有共同之血缘、生活、语言、宗教信仰或风俗习惯而结合的群体。民族常与族群、国族、种族的定义相互包含且混用。
《國語辭典》:中华民族(中華民族)  拼音:zhōng huá mín zú
构成中华民国各民族的总称。依体形、语系、宗教信仰等因素,约可分为十五系、五十多族,而以汉族为主干。经过几千年血缘、文化、思想等的融合,而成为中华民族。也称为「汉族」、「华族」。
《漢語大詞典》:印度民族大起义
1857-1859年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起义。1857年5月10日,起义在密拉特爆发。第二天起义军攻占首都德里。起义波及印度北部、中部、南部的二十个地区。1859年起义遭到镇压。
《国语辞典》:民族国家(民族国家)  拼音:mín zú guó jiā
由共同语言、主观意识与集体连带感组成,且具有武力垄断的政治合法性国家,称为「民族国家」(nation state)。也称为「国族国家」。
《国语辞典》:民族精神  拼音:mín zú jīng shén
由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价值体系与生活连带感等所形构而成的集体意识与凝聚力之体现。
《国语辞典》:民族乐队(民族乐队)  拼音:mín zú yuè duì
由各民族的传统乐器组成的乐队。如中国的丝竹乐队,即以弦乐器及管乐器组合而成。
《国语辞典》:民族乐器(民族乐器)  拼音:mín zú yuè qì
各民族传统而独特的乐器。如中国的箫、管、笛、笙等。
《国语辞典》:民族同化  拼音:mín zú tóng huà
一个民族在语文、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逐渐融入于另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过程。
《国语辞典》:民族文化  拼音:mín zú wén huà
一个民族基于长期共同生活实践,产生和创造以体现该民族特性的一切文化之总合。
《国语辞典》:民族习性(民族习性)  拼音:mín zú xí xìng
同一民族文化的人因自然环境、历史形塑、社会条件、生活经验等的累积,对分类架构、评价、鉴赏、世界观所形成的知觉、理解与行动的秉性趋向。
《国语辞典》:民族性格  拼音:mín zú xìng gé
也称为「民族性」、「国民性」。参见「民族性」条。
《国语辞典》:民族意识(民族意识)  拼音:mín zú yì shì
一个民族建构于所谓的同系同源、共有文化特徵如语言、宗教、习俗、传统、价值、符号、共同历史和民俗以及地理根源等之上,产生共通的情感。
《国语辞典》:民族艺师(民族艺师)  拼音:mín zú yì shī
指教育部「重要民族艺术艺师」。民国七十八年,教育仿照日本、韩国的「人间国宝」、「国家文化财」的精神,设置此制度,象徵国家最高荣誉。
《国语辞典》:民族音乐(民族音乐)  拼音:mín zú yīn yuè
具有特定民族风格的音乐。
《国语辞典》:民族自决(民族自决)  拼音:mín zú zì jué
具有一定程度民族意识的群体,自行决定如何组织自己的政府,不为外人或其他民族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