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四方  拼音:sì fāng
1.东、南、西、北。泛指四处各地。《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三国演义》第八回:「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豪杰,渐渐投之。」
2.四境的诸侯国。《诗经。大雅。下武》:「受天之祜,四方来贺。」《论语。子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3.呈正方形或正方体的。《西游记》第一四回:「有块四方大石,石上贴著一封皮。」《儿女英雄传》第一五回:「劣兄在此地住了冒冒的七十年了,也没见过那豪杰,是四方脑袋,八楞儿脑袋。」
《國語辭典》:方正  拼音:fāng zhèng
1.德行严正不偏。汉。贾谊吊屈原文〉:「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梁书。卷三。武帝本纪下》:「性方正,虽居小殿暗室,恒理衣冠。」
2.汉代选举科目名。汉。扬雄 解嘲:「策非甲科,行非孝廉,举非方正。」
3.四四方方。《北史。卷九四。流求列传》:「其男子用鸟羽为冠,装以珠贝,饰以赤毛,形制不同。妇人以罗纹白布为帽,其形方正。」
《國語辭典》:正方  拼音:zhèng fāng
1.正其方向。《礼记。曲礼上》:「立必正方,不倾听。」
2.四边、四角皆相等的方形。
《漢語大詞典》:正印
(1).犹正宗。 宋 王迈 《代通舶使启》:“追 河閒 于千载,后得礼乐之盛,心梦 太白 于三生前,传文章之正印。”
(2). 明 制,某些重要官职(如御史)铸有二印。其一为职官本人掌管,谓之“副印”;其一藏于内府,谓之“正印”。有事则受“正印”而出,复命时则仍上交朝廷。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 郑克塽 降日。奏缴 延平王 册一付, 延平王 印一颗,招讨大将军正印一颗,副印一颗,盖副印用以随带军前者。”参阅明史·舆服志四
(3).正方形的官印。 清 制,自布政使至知州、知县等各级地方长官均用正印,故府州县官又称正印或正印官。《官场现形记》第二回:“既然有路子,为什么不过班做知县,到底是正印。”
《國語辭典》:见方(見方)  拼音:jiàn fāng
长宽相等的面积。通常指正方形而言。如:「一尺见方」、「一丈见方」。
《漢語大詞典》:阳马(陽馬)
(1).房屋四角承檐的长桁条。其顶端刻有马形,故称。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承以阳马,接以员方。” 李善 注:“阳马,四阿长桁也。”文选·张协〈七命〉:“阴虬负檐,阳马承阿。” 吕向 注:“马为阳物,谓刻作其象负荷檐梁之势,承接木石之曲。”
(2).四角锥体。底面为正方形。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技艺:“算术求积尺之法,如芻萌、芻童、方池、冥谷、堑堵、鳖臑、圆锥、阳马之类,物形备矣,独未有隙积一术。”
《漢語大詞典》:方围(方圍)
指正方形的四边之和。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五:“《吴书》亦云:‘方围四寸。’则知 秦 璽方寸耳。”今三国志·吴志《吴书》作“方圜四寸”。
《漢語大詞典》:半印
旧印章名。 汉 制,丞相、列侯至令丞,都用正方形的大印。小官如管仓库、园林的,只能用大官印的一半,印成长方形。后世沿其制,叫半印。参阅 清 冯云鹏 金石索·印玺·半印
《國語辭典》:无理数(無理數)  拼音:wú lǐ shù
不能以整数或分数表示的数。
《国语辞典》:放映影幕  拼音:fàng yìng yǐng mù
一种可在上面显示电影及幻灯片,为正方形或矩形的装置。依表面构造可分为玻璃珠状影幕、透镜面影幕和褪光影幕等三种。
《国语辞典》:砖契(砖契)  拼音:zhuān qì
以毛笔书写契约文字在正方形片状红砖上作为建造宗祠的契约。其内容注明订立契约的时间和见證人的姓名,埋在宗祠祖龛土座正中央的地砖下,可作为鉴定建筑年代的凭据。
《国语辞典》:炕面砖(炕面砖)  拼音:kàng miàn zhuān
用来敷砌火炕上面的正方形砖。
《国语辞典》:五福纸(五福纸)  拼音:wǔ fú zhǐ
过年时贴在门楣上的红纸。正方形,对角的正中一个大「福」字,四角各有一只向中间聚飞的蝙蝠,合起来表示五福临门。
《国语辞典》:三角巾  拼音:sān jiǎo jīn
将正方形的布依对角线为准而摺成的三角形布巾。可当作包扎绷带或悬臂吊带等。
《國語辭典》:方方正正  拼音:fāng fāng zhèng zhèng
1.形状四方。如:「这栋房子方方正正,易于隔间装潢。」
2.形容外貌方正。如:「他的面相方方正正,看起来气宇轩昂。」
分類:正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