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建业歌
 
相关人物
孙皓
 
陆凯


《三国志》卷六十一〈吴书·陆凯传〉~400~
皓徙都武昌,扬土百姓溯流供给,以为患苦,又政事多谬,黎元穷匮。凯上疏曰:「臣闻有道之君,以乐乐民;无道之君,以乐乐身。乐民者,其乐弥长;乐身者,不乐而亡。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自顷年以来,君威伤于桀纣,君明闇于奸雄,君惠闭于群孽。无灾而民命尽,无为而国财空,辜无罪,赏无功,使君有谬误之愆,天为作妖。而诸公卿媚上以求爱,困民以求饶,导君于不义,败政于淫俗,臣窃为痛心。今邻国交好,四边无事,当务息役养士,实其廪库,以待天时。而更倾动天心,骚扰万姓,使民不安,大小呼嗟,此非保国养民之术也。臣闻吉凶在天,犹影之在形,响之在声也,形动则影动,形止则影止,此分数乃有所系,非在口之所进退也。昔秦所以亡天下者,但坐赏轻而罚重,政刑错乱,民力尽于奢侈,目眩于美色,志浊于财宝,邪臣在位,贤哲隐藏,百姓业业,天下苦之,是以遂有覆巢破卵之忧。汉所以彊者,躬行诚信,听谏纳贤,惠及负薪,躬请岩穴,广采博察,以成其谋。此往事之明證也。近者汉之衰末,三家鼎立,曹失纲纪,晋有其政。又益州危险,兵多精彊,闭门固守,可保万世,而刘氏与夺乖错,赏罚失所,君恣意于奢侈,民力竭于不急,是以为晋所伐,君臣见虏。此目前之明验也。臣闇于大理,文不及义,智慧浅劣,无复冀望,窃为陛下惜天下耳。臣谨奏耳目所闻见,百姓所为烦苛,刑政所为错乱,愿陛下息大功,损百役,务宽荡,忽苛政。又武昌土地,实危险而塉确,非王都安国养民之处,船泊则沈漂,陵居则峻危,且童谣言:『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臣闻翼星为变,荧惑作妖,童谣之言,生于天心,乃以安居而比死,足明天意,知民所苦也。

例句

得餐武昌鱼,不顾浔阳田。 独孤及 下弋阳江舟中代书寄裴侍御

鱼听建业歌声过,水看瞿塘雪影来。 罗隐 游江夏口

典故 
吴儿木肠
  
小海讴
 
心情同木石
 
扣弦歌
  
扣舷歌
 
扣舷而歌
 
木作肠
  
木石笑吴儿
 
木肠儿
 
脚敲两舷
 
船舷悲唱

相关人物
夏统


《晋书》卷九十四〈隐逸列传·夏统〉
会三月上巳,洛中王公已下并至浮桥,士女骈填,车服烛路。统时在船中曝所市药,诸贵人车乘来者如云,统并不之顾。太尉贾充怪而问之,统初不应,重问,乃徐答曰:「会稽夏仲御也。」充使问其土地风俗,统曰:「其人循循,犹有大禹之遗风,太伯之义让,严遵之抗志,黄公之高节。」又问:「卿居海滨,颇能随水戏乎?」答曰:「可。」统乃操柂正橹,折旋中流,……统曰:「先公惟寓稽山,朝会万国,授化鄙邦,崩殂而葬。恩泽云布,圣化犹存,百姓感咏,遂作慕歌。又孝女曹娥,年甫十四,贞顺之德过越梁宋,其父堕江不得尸,娥仰天哀号,中流悲叹,便投水而死,父子丧尸,后乃俱出,国人哀其孝义,为歌河女之章。伍子胥谏吴王,言不纳用,见戮投海,国人痛其忠烈,为作《小海唱》。今欲歌之。」众人佥曰:「善。」统于是以足叩船,引声喉啭,清激慷慨,大风应至,含水嗽天,云雨响集,叱吒欢呼,雷电昼冥,集气长啸,沙尘烟起。王公已下皆恐,止之乃已。诸人顾相谓曰:「若不游洛水,安见是人!听慕歌之声,便髣髴见大禹之容。闻河女之音,不觉涕泪交流,即谓伯姬高行在目前也。聆小海之唱,谓子胥、屈平立吾左右矣。」充欲耀以文武卤簿,觊其来观,因而谢之,遂命建朱旗,举幡校,分羽骑为队,军伍肃然。须臾,鼓吹乱作,胡葭长鸣,车乘纷错,纵横驰道,又使妓女之徒服袿襡,炫金翠,绕其船三匝。统危坐如故,若无所闻。充等各散曰:「此吴儿是木人石心也。」统归会稽,竟不知所终。

例句

撑舟昆明度云锦,脚敲两舷叫吴歌。 韩愈 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见寄并呈上钱七兄阁老张十八助教

典故
五弦歌
  
南薰曲
  
南风弦
  
南风琴
 
南风薰
 
南风解愠
   
舜弦
 
舜歌南风
  
薰琴
  
薰风解愠
  
虞薰
  
解愠风
 
咏南风
 
风解愠

相关人物


《史记》卷二十四〈乐书〉~97~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级远;其治民佚者,其舞行级短。故观其舞而知其德,闻其谥而知其行。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王肃曰:『〈南风〉,育养民之诗也。其辞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此诗之辞出《尸子》及《家语》。」
《孔子家语》卷八〈辩乐解〉
子路鼓琴,孔子闻之,谓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声以为节,流入于南,不归于北。夫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城。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夫然者,乃所谓治安之风也。小人之音则不然,亢丽微末,以象杀伐之气,中和之感,不载于心,温和之动,不存于体,夫然者乃所以为乱之风。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唯脩此化,故其兴也勃焉,德如泉流,至于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殷纣好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焉,至于今王公大人举以为诫。夫舜起布衣,积德含和而终以帝,纣为天子,荒淫暴乱而终以亡,非各所修之致乎。由今也匹夫之徒,曾无意于先王之制,而习亡国之声,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冉有以告子路,子路惧而自悔,静思不食,以至骨立。夫子曰:「过而能改,其进矣乎。」

例句

应是南风曲,声声不合今。 于武陵 匣中琴

湛露羞依草,南风耻带熏。 令狐楚 青云干吕

熏弦歌舜德,和鼎致尧名。 司空曙 御制雨后出城观览敕朝臣已下属和

方袭缁衣庆,永奉南薰吟。 吕温 奉和张舍人阁中直夜思闻雅琴因书事通简僚友

湛露飞尧酒,熏风入舜弦。 宗楚客 奉和幸上阳宫侍宴应制

汉酺歌圣酒,韶乐舞薰风。 张九龄 奉和圣制登封礼毕洛城酺宴

为奏薰琴唱,仍题宝剑名。 张九龄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公赴朔方

晞阳人似露,解愠物从风。 张九龄 恩赐乐游园宴应制

不闻北斗倾尧酒,空觉南风入舜琴。 曹唐 三年冬大礼五首

已获千箱庆,何以继薰风。 李世民 秋暮言志

于焉欢击筑,聊以咏南风。 李世民 重幸武功

惭非薰风唱,曷用慰吾人。 李商隐 中和节日宴百僚赐诗

谁言七襄咏,重入五弦歌。 李峤 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

不思五弦琴,作歌咏南薰。 李群玉 穆天子

清如南薰丝,韵若黄钟吼。 李群玉 赠方处士兼以写别

顾非咸池奏,庶协南风薰。 李适 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诗

湛露晞尧日,薰风入舜弦。 杜正伦 玄武门侍宴

熏风行应律,湛露即歌诗。 杜甫 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

远师驺忌鼓鸣琴,去和南风惬舜心。 柳宗元 李西川荐琴石

熏风一万里,来处是长安。 杨巨源 送太和公主和蕃

和气生中国,熏风属外家。 杨巨源 送殷员外使北蕃

湛露恩方浃,薰风曲正调。 权德舆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词三首之二

阶下蓂荚生,琴上南风薰。 卢仝 感古四首

缄愁赴蜀道,题拙奉虞薰。 卢照邻 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

政奉南风顺,心依北极尊。 蒋防 藩臣恋魏阙

篑桴均下调,和木等南薰。 薛存诚 闻击壤

逍遥岂有事,于此咏南薰。 薛能 升平词十首

南薰歌自溥,北极响皆通。 薛能 国学试风化下

汤征随北怨,舜咏起南风。 袁朗 赋饮马长城窟

且歌玄云曲,御酒舞熏风。 陈子昂 登泽州城北楼宴

永播南薰音,垂之万年耳。 陆龟蒙 杂讽九首

始议新尧历,将期整舜弦。 韩偓 感事三十四韵

骑驴到京国,欲和熏风琴。 韩愈 孟生诗

既欣东日户,复咏南风篇。 魏徵 奉和正日临朝应诏

典故
津妾棹歌
 
酒沾津吏

相关人物
赵津女娟


《列女传》卷六〈辩通传·赵津女娟〉
赵津女娟者,赵河津吏之女,赵简子之夫人也。初简子南击楚,与津吏期,简子至,津吏醉卧,不能渡,简子怒,欲杀之,娟惧,持楫而走,简子曰:「女子走何为?」对曰:「津吏息女。妾父闻主君东渡不测之水,恐风波之起,水神动骇,故祷祠九江三淮之神,供具备礼,御釐受福,不胜巫祝,杯酌馀沥,醉至于此。君欲杀之,妾愿以鄙躯易父之死。」简子曰:「非女之罪也。」娟曰:「主君欲因其醉而杀之,妾恐其身之不知痛,而心不知罪也。若不知罪杀之,是杀不辜也。愿醒而杀之,使知其罪。」简子曰:「善。」遂释不诛。简子将渡,用楫者少一人,娟攘卷掺楫而请,曰:「妾居河济之间,世习舟楫之事,愿备员持楫。」简子曰:「不谷将行,选士大夫,齐戒沐浴,义不与妇人同舟而渡也。」娟对曰:「妾闻昔者汤伐夏,左骖骊,右骖牝靡,而遂放桀。武王伐殷,左骖牝骐,右骖牝騜,而遂克纣,至于华山之阳。主君不欲渡则已,与妾同舟,又何伤乎?」简子悦,遂与渡,中流为简子发〈河激之歌〉,其辞曰:「升彼阿兮面观清,水扬波兮查冥冥,祷求福兮醉不醒,诛将加兮妾心惊,罚既释兮渎乃清,妾持楫兮操其维,蛟龙助兮主将归,呼来棹兮行勿疑。」简子大悦曰:「昔者不谷梦娶妻,岂此女乎?」将使人祝祓,以为夫人。娟乃再拜而辞曰:「夫妇人之礼,非媒不嫁。严亲在内,不敢闻命。」遂辞而去。简子归,乃纳币于父母,而立以为夫人。

例句

津妾一棹歌,脱父于严刑。 李白 东海有勇归

杯酒沾津吏,衣裳与钓翁。 杜甫 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

典故
相关人物
屈原


《楚辞补注》卷二〈九歌〉~55~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

例句

惟有九歌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 刘禹锡 别夔州官吏

典故
九歌忠愤


《楚辞补注》卷二〈九歌〉~55~
东汉·王逸序:「《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异义焉。」
典故
九叙重歌

相关人物
夏禹


《尚书》卷四〈虞书·大禹谟〉~52~
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帝曰:「俞,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益曰:「都。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禹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罔违道以乾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禹曰:「于!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火、水、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旧题汉·孔安国传:「言六府、三事之功,有次叙皆可歌乐,乃德政之致。」
典故
哭田横
 
田横客悲
 
田横感歌

相关人物
刘邦(汉高祖)
 
田横


《史记》卷九十四《田儋列传》
「(横)遂自刭,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高帝。高帝曰:『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为之流涕,而拜其二客为都尉,发卒二千人,以王者礼葬田横。」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晋·崔豹《古今注》:「薤露、蒿里,送哀歌也,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而作悲歌,言人命如薤上露,易晞灭。至李延年乃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逝者歌之,俗呼为挽歌。」

例句

纵使将军能伏剑,何人岛上哭田横。 李涉 哭田布

李陵初诗,田横感歌。 李瀚 蒙求

六合茫茫皆汉土,此身无处哭田横。 李玖 喷玉泉冥会诗八首之白衣叟述甘棠馆西楹诗

永系五湖舟,悲甚田横客。 杜甫 八哀诗(并序)赠司空王公思礼

典故
劳者歌


《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颂声作矣。」东汉·何休注:「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例句

兴来谁与晤,劳者自为歌。 张九龄 旅宿淮阳亭口号

终日块然坐,有时劳者歌。 张九龄 杂诗五首之三

典故
相关人物
张湛


《后汉书》卷三十一《张湛传》
「拜渔阳太守。捕击奸猾,赏罚必信,吏民皆乐为用。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率数千骑奔击,大破之,郡界以静。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馀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

例句

夷陵旧人吏,犹诵两岐歌。 司空曙 送夔州班使君

典故
凌敲台三千歌舞


《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三〈凌歊台〉【案:台在当涂县北。宋高祖所筑。】
宋祖凌高乐未回【宋祖功高乐未回】【宋祖凌歊乐未回】【宋祖功歊乐未回】【宋祖高台乐未回】,三千歌舞宿层台。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行殿有基荒荠合,寝园无主野棠开。百年便作万年计【百年应作万年计】,岩畔古碑空绿苔【岩上古碑空绿苔】【岩畔石碑空绿苔】【岩上石碑空绿苔】。
典故
行歌朱买臣
 
买臣负薪

相关人物
朱买臣


《汉书》卷六十四上〈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列传上·朱买臣〉~279~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馀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

简释

买臣负薪:喻寒士遭厄,或喻世态炎凉。唐白居易《读史》之五:“买臣负薪日,妻亦弃如遗。”

买臣负薪:喻大器晚成。清吴伟业《过朱买臣墓》:“行年五十功名晚,何似空山长负薪。”

典故
莫放离歌入管弦


《全宋诗》卷二百九十二〈欧阳修十一·别滁〉~3686~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典故
木客歌

相关人物
勾践


《吴越春秋》卷九〈句践阴谋外传·勾践十年〉~23~
种曰:「吴王好起宫室,用工不辍。王选名山神材,奉而献之。」越王乃使木工三千馀人,入山伐木,献之吴,一年,师无所幸,作士思归,皆有怨望之心,而歌〈木客〉之吟。一夜,天生神木一双,大二十围,长五十寻,阳为文梓,阴为缏楠。……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
《水经注》卷四十〈渐江水、斤江水、●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禹贡山水泽地所在·渐江水〉3305~
浙江又径越王允常冢北,冢在木客村。耆彦云:句践使工人伐荣楯,欲以献吴,久不得归,工人忧思,作《木客吟》,后人因以名地。句践都琅邪,欲移允常冢,冢中生分风,飞沙射人,人不得近。句践谓不欲,遂止。
典故
怒偃师
 
木人歌舞


《列子集释》卷五〈汤问篇〉~79~
周穆王西巡狩,越昆崙,不至弇山。反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唯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穆王曰:「日以俱来,吾与若俱观之。」越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邪?」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惊视之,趣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顉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偃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

例句

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 李商隐 宫妓

犀烛江行见鬼神,木人登席呈歌舞。 李端 杂歌

《漢語大詞典》:武昌鱼(武昌魚)
三国 吴 嗣主 孙晧 从 建业 迁都 武昌 ,丞相 陆凯 进谏,疏中引童谣:“寧饮 建业 水,不食 武昌 鱼”。见三国志·吴志·陆凯传。 武昌 鱼指 武昌 附近所产的团头鲂。 唐 岑参 《送费子归武昌》诗:“秋来倍忆 武昌 鱼,梦著只在 巴陵 道。” 明 李贽 《与刘肖川书》:“但恐檀越远去,外护无依,不肖当为 武昌 鱼,任人膾炙矣。”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词:“才饮 长沙 水,又食 武昌 鱼。”
《漢語大詞典》:吴儿(吴兒)
(1). 吴 地少年。晋书·隐逸传·夏统:“ 充 ( 贾充 )等各散曰:‘此 吴 儿是木人石心也。’” 宋 梅尧臣 《陪泛西湖》诗:“船学 吴 儿刺,吟稀 楚 老新。” 元 萨都剌 《和王本中直台书事》诗之二:“近曾夜直南臺上,学得 吴 儿《白苧歌》。”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弦絶阳春之音,金迷长夜之饮,而木石 吴 儿,且将以不入耳之言,来劝勉。”
(2).对 吴 人的蔑称。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宁寺:“时朝廷方欲招怀荒服,待 吴 儿甚厚,褰裳渡於 江 者,皆居不次之位。”一本作“ 吴人 ”。参见“ 吴子 ”。
分類:地少少年
《國語辭典》:吴子(吳子)  拼音:wú zǐ
书名。战国卫吴起著。一卷,或作三卷。为古兵书之一。分为说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六篇。
《漢語大詞典》:小海唱
古代 吴 人悼念 伍子胥 的歌曲。晋书·隐逸传·夏统:“ 伍子胥 諫 吴王 ,言不纳用,见戮投海。国人痛其忠烈,为作《小海唱》。”亦省称“ 小海 ”。 宋 苏轼 《复次放鱼前韵答赵承议陈教授》:“为君更唤木肠儿,脚扣两舷歌《小海》。” 清 王士禛 《与董苍水彭骏孙小饮叶子吉学士斋同限箇字寄诸乾一进士》诗:“未须木石笑 吴 儿,《小海》歌成我当和。”
《國語辭典》:扣舷  拼音:kòu xián
敲打船边。宋。苏轼〈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分類:歌吟节拍
《漢語大詞典》:叩舷
谓以桨击船舷以为歌咏的节拍。 晋 郭璞 《江赋》:“忽忘夕而宵归,咏採菱以叩舷。” 唐 韩愈 《湘中》诗:“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
《國語辭典》:木石心肠(木石心腸)  拼音:mù shí xīn cháng
像木石一般的心肠。比喻心肠冷硬无情。如:「看到这样舍身救人的情事,即使是木石心肠的人,也深受感动。」清。洪楝园《后南柯。辞职》:「虽木石心肠,亦为之动。」
《漢語大詞典》:南薰
1.亦作“ 南熏 ”。指《南风》歌。相传为 虞舜 所作,歌中有“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等句。参阅《礼记·乐记》疏引《尸子》《史记·乐书》集解、《孔子家语·辩乐解》。 唐 王维 《大同殿赐宴乐敢书即事》诗:“陌上 尧 樽倾北斗,楼前 舜 乐动南薰。” 唐 陆龟蒙 《杂讽》之五:“永播南熏音,垂之万年耳。” 清 高士奇 《己未五日西苑泛舟侍宴恭纪》诗之三:“高张广乐播南薰,宝幄楼船剑佩分。”
2.借指从南面刮来的风。 唐 邬载 《送萧颖士赴东府得君字》诗:“和风媚东郊,时物滋南薰。” 明 何景明 《中元节》诗:“北极犹前日,南薰亦旧风。”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 乾隆 庚戌四月,上东巡,遣官祭 尹吉甫 墓并垂问 吉甫 子孙。途次,南薰徐来,上语侍臣曰:‘此即所谓“穆如清风”也。’”
3. 唐 宫殿名。 唐 杜甫 《丹青引》:“ 开元 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 南薰殿 。”
4.泛指宫观楼殿。 宋 张先 《庆同天》词:“海宇称庆,復生元圣,风入 南薰 。拜恩遥闕,衣上晓色犹春,望 尧 云。” 清 陈维嵩 《贺新凉·作客东京寂寥谁侣西风落叶间诣旗亭》词:“却是 吴 中诸小部,队队檀槽罗帕,羣合乐 南薰 门下。”
5.门名。宋史·地理志一:“﹝ 东京 ﹞新城周迴五十里百六十五步。南三门:中曰 南薰 ,东曰 宣化 ,西曰 安上 。”
《國語辭典》:南风(南風)  拼音:nán fēng
1.从南向北吹的风。南朝梁。简文帝 金闺思诗二首之二:「南风送归雁,聊以寄相思。」也称为「薰风」、「凯风」。
2.古代的乐曲。旧传为虞舜所作。《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孔子家语。卷八。辩乐解》:「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也作「南薰」。
3.南方的音乐。其乐音调微弱。后比喻微弱无能。《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清。吴乔〈雪夜感怀〉诗:「驰来北马多骄气,歌到南风尽死声。」
4.《诗经》的国风。借指古代淳朴的诗风。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序〉:「海内词场翕然尊古,南风、周雅,称阐今日。」
5.男风、男色。《金瓶梅》第四九回:「他南人的营生,好的是南风,你每休要扭手扭脚的。」
《國語辭典》:南风不竞(南風不競)  拼音:nán fēng bù jìng
南方楚国的音乐,乐声低沉微弱,从而知军队士气低落。《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后比喻竞赛失利。《晋书。卷八○。王羲之传》:「年数岁,尝观门生樗蒲,曰:『南风不竞』。」
《漢語大詞典》:南风歌(南風歌)
古代乐曲名。 宋 王安石 《朝日一曝背》诗:“樵松煮涧水,既食取琴弹。弹作《南风歌》,歌罢坐长嘆。”详“ 南风 ”。
分類:乐曲
《國語辭典》:南风(南風)  拼音:nán fēng
1.从南向北吹的风。南朝梁。简文帝 金闺思诗二首之二:「南风送归雁,聊以寄相思。」也称为「薰风」、「凯风」。
2.古代的乐曲。旧传为虞舜所作。《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孔子家语。卷八。辩乐解》:「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也作「南薰」。
3.南方的音乐。其乐音调微弱。后比喻微弱无能。《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清。吴乔〈雪夜感怀〉诗:「驰来北马多骄气,歌到南风尽死声。」
4.《诗经》的国风。借指古代淳朴的诗风。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序〉:「海内词场翕然尊古,南风、周雅,称阐今日。」
5.男风、男色。《金瓶梅》第四九回:「他南人的营生,好的是南风,你每休要扭手扭脚的。」
《漢語大詞典》:熏弦
同“薰弦”。
《孔子家语。辩乐》:"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后以"熏弦"指《南风歌》。
分類:弦之南风
《漢語大詞典》:薰弦
《孔子家语·辩乐》:“昔者 舜 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后以“薰弦”指《南风歌》。 唐 许浑 《登尉佗楼》诗:“ 越 人未必知 虞舜 ,一奏薰弦万古风。” 五代 齐己 《贺行军太傅得白氏东林集》诗:“仰贺斯文归朗鉴,永资声政入薰弦。”
《國語辭典》:熏风(熏風)  拼音:xūn fēng
东南风。亦指和暖的风。《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何谓八风?……东南曰熏风。」南朝陈。徐陵陈文帝哀策文〉:「若水传帝,熏风御民;重光所集,世载于陈。」《石门文字禅。卷二。寄巽中》:「熏风度南枝,馀芳委红绿。」
《漢語大詞典》:舜琴
五弦琴。相传为 舜 为创,故云。礼记·乐记:“昔者 舜 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风》。” 南朝 梁 沈约 《梁鞞舞歌》:“ 舜 琴中已絶, 尧 衣今復垂。” 前蜀 韦庄 《悼亡姬》诗:“ 湘江 水阔 苍梧 远,何处相思弄 舜 琴。”
《國語辭典》:薰风(薰風)  拼音:xūn fēng
和风,特指夏天由南向北吹的风。唐。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诗:「薰风自南来,吹我池上林。」宋。王沂孙〈齐天乐。一襟馀恨宫魂断〉词:「谩想薰风,柳丝千万缕。」也称为「南风」、「凯风」。
《漢語大詞典》:虞弦
语本礼记·乐记:“昔者 舜 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后因以“虞絃”指琴。 明 高明 《琵琶记·琴诉荷池》:“强对南薰奏 虞 絃,只觉指下餘音不似前。” 明 何景明 《题严内翰赐扇》诗:“象轂银鐶倍光宠,好扬薰风助 虞 絃。” 清 何世麟 《感赋》:“苗顽几费南熏格,一曲 虞 絃响至今。”
《國語辭典》:解愠(解慍)  拼音:jiě yùn
消除怒气。《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一则可以玩景舒怀,二则众同袍剧谈竟日,可以解愠,岂可为无益之悲?误了终身大事。」
分類:消除怨怒
《國語辭典》:九歌  拼音:jiǔ gē
1.楚辞篇名。战国楚人屈原据楚地祭祀乐歌改作而成,分为〈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及〈礼魂〉十一篇。
2.夏禹时的乐曲。《左传。文公七年》:「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楚辞。屈原。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汉。王逸。注:「九辩,九歌,禹乐也。」
《漢語大詞典》:两岐歌(兩岐歌)
赞美吏治清明、岁和年丰的歌。 唐 包何 《和孟虔州闲斋即事》诗:“麦秋今欲至,君听两岐歌。” 唐 司空曙 《送夔州班使君》诗:“夷陵旧人吏,犹诵两岐歌。”参见“ 两岐 ”。
《漢語大詞典》:两岐(兩岐)
亦作“ 两歧 ”。
(1).分为两支。后汉书·张堪传:“﹝ 张堪 ﹞拜 渔阳 太守……乃於 狐奴 开稻田八千餘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 张君 为政,乐不可支。’” 唐 吕温 《道州观野火》诗:“遍生合颖禾,大秀两岐麦。”
(2).指两个分岔。 南朝 齐 谢朓 《将游湘水寻句溪》诗:“瑟汩泻长淀,潺湲赴两岐。” 宋 陆游 《雪作》诗:“飞蝗扫地无遗种,瑞麦连云有两歧。” 明 李东阳 《周公神道碑》:“麦有两岐,芝有三秀。”
(3).称颂地方官吏改善农业有方,民乐年丰。 南朝 齐 谢朓 《答张齐兴》诗:“子肃两岐功,我滞三冬职。” 宋 王安石 《送李才元校理知邛州》:“北堂已足夸三釜,南亩当今识两歧。”
(4).借指麦子。 南朝 梁 沈约 《留真人东山还》诗:“待余两岐秀,去去掩柴扉。”
(5).指特异之禾稼。 前蜀 韦庄 《〈又玄集〉序》:“是知美稼千箱,两岐爰少;繁絃九变,大护殊稀。”
(6).两种意见分歧;两种办法不统一。宋史·王觌传:“若悉考同异,深究嫌疑,则两歧遂分,党论滋炽。” 张孝若 《南京政府成立》第一节:“而 湘 赣 代表均已先后到 鄂 , 粤 代表 黄 君 克强 亦本在 汉阳 ,故復电催各省迅即派员赴 鄂 ,以免两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