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17,分68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歌唱
儿歌
夷歌
挽歌
琴歌
缓歌
歌鼓
竹枝歌
剑歌
薤歌
农歌
上歌
鸾歌
歌骊
歌儿
《國語辭典》:歌唱  拼音:gē chàng
发声唱歌。宋。王令〈野步〉诗:「喧嘲忽无次,歌唱仍相咏。」《西游记》第一回:「忽闻得林深之处,有人言语,急忙趋步,穿入林中,侧耳而听,原来是歌唱之声。」
《國語辭典》:儿歌(兒歌)  拼音:ér gē
为儿童所创作的歌谣。以言语浅白,容易记忆,韵律活泼为特色。著名儿歌有〈两只老虎〉、〈三轮车〉、〈妹妹背著洋娃娃〉等。
《國語辭典》:夷歌  拼音:yí gē
乡野的歌调。《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卉服满涂,夷歌成韵。」唐。杜甫 阁夜诗:「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國語辭典》:挽歌  拼音:wǎn gē
哀悼死者的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袁山松出游,每好令左右作挽歌。」也作「挽歌」。
《國語辭典》:挽歌(輓歌)  拼音:wǎn gē
哀悼死者的歌。《晋书。卷二○。礼志中》:「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也作「挽歌」。
《國語辭典》:琴歌  拼音:qín gē
1.有歌词的琴曲。起源甚早。演唱时,伴随琴声轻吟低唱。今日流传的如〈阳关三叠〉、〈苏武思君〉、〈胡笳十八拍〉等。
2.弹琴唱歌。《文选。孔稚圭。北山移文》:「琴歌既断,酒赋无续。」
《漢語大詞典》:缓歌(緩歌)
(1).见“ 缓声歌 ”。
(2).指音调柔缓之歌。详“ 缓歌慢舞 ”。
分類:音调柔缓
《漢語大詞典》:缓声歌(緩聲歌)
古乐府《杂曲歌辞》之一。缓声,谓歌声柔缓。古辞仅存《前缓声歌》一首。 晋 陆机 , 南朝 宋 孔宁子 、 谢惠连 , 梁 沈约 均有拟作。见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五·前缓声歌。亦省作“ 缓歌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至于 张衡 《怨篇》,清典可味;《仙诗》《缓歌》,雅有新声。” 周振甫 注:“ 张衡 的《仙诗》《缓歌》已无考。《缓歌》《缓声歌》,乐府古辞有《前缓声歌》。”
《漢語大詞典》:缓歌慢舞(緩歌慢舞)
柔和的歌声和舒缓的舞姿。 唐 白居易 《长恨歌》:“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亦作“ 缓歌縵舞 ”。 宋 李纲 《荔枝词》集句:“ 沈香亭 北倚栏干,缓歌縵舞凝丝竹。”
《漢語大詞典》:歌鼓
(1).歌唱并击鼓。亦指歌声和鼓声。汉书·礼乐志:“ 巴 俞 鼓员三十六人,歌鼓员二十四人。” 晋 潘岳 《笙赋》:“縈缠歌鼓,网罗钟律。” 唐 李白 《邯郸南亭观妓》诗:“歌鼓 燕 赵 儿, 魏 姝弄鸣丝。” 宋 苏轼 《和子由踏青》:“歌鼓惊山草木动,簞瓢散野鸟鳶驯。”
(2).歌唱伴奏所用之鼓。旧唐书·音乐志一:“人数并依八佾,乃量加簫、笛、歌鼓等。”
《漢語大詞典》:竹枝歌
即竹枝。 唐 刘商 《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思归夜唱《竹枝歌》,庭槐叶落秋风多。” 宋 晁补之 《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词:“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回生》:“《竹枝歌》唱的女郎苏,杜鹃声啼过 锦江 无?”参见“ 竹枝 ”。
分類:竹枝
《漢語大詞典》:竹枝
(1).竹子的小枝。 唐 杜甫 《示从孙济》诗:“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 唐 刘沧 《题古寺》诗:“古寺萧条偶宿期,更深霜压竹枝低。”
(2).乐府《近代曲》之一。本为 巴渝 (今 四川 东部)一带民歌, 唐 诗人 刘禹锡 据以改作新词,歌咏 三峡 风光和男女恋情,盛行于世。后人所作也多咏当地风土或儿女柔情。其形式为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 唐 刘禹锡 《洞庭秋月》诗:“盪桨 巴 童歌《竹枝》,连檣估客吹 羌 笛。” 宋 范成大 《夔门即事》诗:“《竹枝》旧曲元无调,麴米新篘但有闻。”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一·纪映淮:“ 金陵 纪青 ……女名 映淮 ,字 阿男 ,尝有《秦淮竹枝》云:‘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疎树几行。不与行人綰离别,赋成 谢 女雪飞香。’” 朱自清 《中国歌谣》三:“词律云:‘《竹枝》之音,起于 巴 蜀 唐 人所作,皆言 蜀 中风景。后人因效其体,于各地为之。’这时《竹枝》已成了一种叙述风土的诗体了。”
(3). 唐 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单调十四字,分平韵、仄韵两体。
《漢語大詞典》:剑歌(劍歌)
弹剑而歌。典出战国策·齐策四: 齐 人 冯谖 寄食 孟尝君 门下,不得意,“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鋏归来乎,食无鱼……长鋏归来乎,出无车”。史记·孟尝君列传作“ 冯驩 ”。 唐 李白 《古风》之三九:“且復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前蜀 韦庄 《东游远归》诗:“扣角干名计已疏,剑歌休恨食无鱼。”《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剑歌已了,更復前行,一步一前。”
《漢語大詞典》:薤歌
《薤露》。 唐 孟郊 《吊卢殷》诗之三:“《薤歌》一以去,蒿闭不復开。” 清 吴伟业 《永和宫词》:“玉匣珠襦启便房,《薤歌》无异葬 同昌 。”参见“ 薤露 ”。
《國語辭典》:薤露  拼音:xiè lù
1.古乐曲名。昔指较通俗的歌曲。
2.古时送葬的歌曲。田横的门徒为田横自杀所作的悲歌,感叹生命短暂如薤上的露水。
《國語辭典》:农歌(農歌)  拼音:nóng gē
一种起源于农民从事农务时哼唱的歌谣。内容常是歌颂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和农民的刻苦性格。一经口耳相传,成为民谣后,则不限于农人、农村间传唱。如:「农民们一边收穫,一边唱著农歌。」《冷眼观》第二五回:「那一天,独自一个人扶了拐杖,立在门外閒眺,满眼说不尽秧针绣毯,榆荚穿钱,牧唱农歌,一片丰登气象。」
分類:山歌
《骈字类编》:上歌
班固 东都赋 下舞上歌,蹈德咏仁。
《漢語大詞典》:鸾歌(鸞歌)
鸾鸟鸣唱。 南朝 陈 张正见 《重阳殿成金石会竟上诗》:“鸞歌 鳷鹊 右,兽舞射熊前。”亦比喻美妙的声音或歌乐。 唐 元稹 《莺莺传》:“龙吹过庭竹,鸞歌拂井桐。” 五代 和凝 《宫词》之五:“凤吹鸞歌晓日明,丰年观稼出神京。”
《漢語大詞典》:歌骊(歌驪)
歌唱《骊驹》诗。汉书·王式传:“客歌《驪驹》,主人歌《客毋庸归》。” 颜师古 注:“ 服虔 曰:‘逸《诗》篇名也,见《大戴礼》。客欲去歌之。’ 文颖 曰:‘其辞云“驪驹在门,僕夫俱存;驪驹在路,僕夫整驾”也。’”后用谓唱告别之歌。 宋 梅尧臣 《王龙图知江陵》诗:“祖軷山川阔,歌《驪》道路愁。”
分類:歌唱告别
《漢語大詞典》:歌儿(歌兒)
歌童。史记·孝武本纪:“于是塞 南越 ,祷祠 泰一 、 后土 ,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今富者鐘鼓五乐,歌儿数曹。”《水浒传》第七八回:“ 高俅 先发御营马出城,又选教坊司歌儿舞女三十餘人,随军消遣。”
歌曲。如:唱一支歌儿。
分類: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