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阿拉木汗  拼音:ā lā mù hán
维吾尔族歌舞曲。流行于吐鲁番地区,内容多赞美阿拉木汗姑娘的美丽,曲调为上下两句,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表演,也可为民歌演唱。
《国语辞典》:东门之枌(东门之枌)  拼音:dōng mén zhī fén
《诗经。陈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东门之枌,疾乱也。」或以为男女聚会歌舞,而赋其事以相乐也。首章二句为:「东门之枌,宛丘之栩。」
《国语辞典》:朝歌暮乐(朝歌暮乐)  拼音:zhāo gē mù yuè
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的欢乐中。《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我当初实是不知稼穑,被人鼓舞,朝歌暮乐,耗了家私。」也作「朝歌暮弦」、「朝歌夜弦」。
《国语辞典》:牛肉场(牛肉场)  拼音:niú ròu cháng
色情歌舞表演场所的谑称。如:「警方已下定决心严格取缔各地牛肉场。」
《国语辞典》:弄车鼓(弄车鼓)  拼音:nòng chē gǔ
一种台湾民间的歌舞小戏。表演方式是由丑、旦又歌又舞,相互对答,作即兴的演出。通常在民间的迎神赛会或其他节日时,做出阵游行或野台表演。如:「对外国人而言,迎神赛会的弄车鼓极为新鲜有趣。」
《国语辞典》:小歌剧(小歌剧)  拼音:xiǎo gē jù
一种小型的歌舞剧。一般以通俗的歌舞、生动的台辞,和轻松、活泼的方式来娱乐观众,西元一八五○年由法国最先倡导。
《漢語大詞典》:凤歌鸾舞(鳳歌鸞舞)
神鸟歌舞。比喻美妙的歌舞。 宋 陈亮 《点绛唇·圣节》词:“鏘韶濩,凤歌鸞舞,玉斝飞香醑。” 元 张翥 《小游仙诗》之二:“五色烟中玉女窗,凤歌鸞舞一双双。除是 飞琼 方教得,紫簫吹彻不成腔。”
《漢語大詞典》:凤舞鸾歌(鳳舞鸞歌)
(1).形容美妙的歌舞。 唐 宋之问 《太平公主山池赋》:“凤舞鸞歌兮儼欲飞,披烟弄月兮宵未归。”
(2).仙舞的两支曲名。云笈七籤卷十三:“《凤舞》《鸞歌》游咏中。”注:“上界有《天凤舞》《鸞霄之歌》,并是曲名也。”
《國語辭典》:短剧(短劇)  拼音:duǎn jù
演出时间较短的单元或戏剧,多在电视娱乐节目中穿插演出。
《漢語大詞典》:胡妲
汉 代歌舞百戏中的女伎。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鬭虎,唐锑追人,奇虫胡妲。” 清 方以智 通雅·器用十三:“胡妲即 汉 饰女伎,今之装旦也。” 清 袁枚 《答戴敬威进士论时文书》:“惟时文与戏曲则皆以描摩口吻为工……犹之优人,忽而胡妲,忽而苍鶻,忽而忠臣孝子,忽而淫妇奸臣,此其体之所以卑也。”按, 吴梅 认为胡妲即后之花旦。见 王佩诤 《盐铁论札记·散不足》引 吴梅 《奢摩他室日记》(未刊稿)。
《漢語大詞典》:妓妇(妓婦)
(1).女歌舞艺人。 唐 沈亚之 《为人撰乞巧文》:“ 邯郸 人妓妇 李容子 ,七夕祀织女,作穿针戏。”
(2).以卖淫为业的女子。 清 李渔 《凰求凤·伙谋》:“自家非别,院子里面一个会打扮的妓妇,叫做 钱二娘 的便是。往常嫖客最多,生意极是闹热。”
《漢語大詞典》:妓婢师(妓婢師)
教女妓演习歌舞的人。南史·沈约传:“尝侍宴,有妓婢师是 齐 文惠 宫人,帝问识座中客不?曰:‘唯识 沈家令 。’”亦省称“ 妓师 ”。 清 吴伟业 《读陈其年刊江白下新词》之三:“ 沈郎 莫作 齐 宫怨,唱杀 南朝 老妓师。”
《漢語大詞典》:混潡
即帝江。古代传说中识歌舞的神鸟。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 天山 有神,是名混潡。状如槖而光,其光如火,六足重翼,无面目,是识(一曰嗜音)歌舞,实为帝江。”参见“ 帝江 ”。
分類:歌舞神鸟
《漢語大詞典》:帝江
古代传说中识歌舞的神鸟。山海经·西山经:“﹝ 天山 ﹞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发参差於 王子 ,传妙靡於帝江。” 李周翰 注:“ 天山 有鸟,状赤如丹,是识歌舞,至於妙靡,名帝江。”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 天山 有神,是名混潡,状如橐而光,其光如火,六足重翼,无面目,是识(一曰嗜音)歌舞,实为帝江。” 鲁迅 《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
分類:歌舞神鸟
《國語辭典》:酣歌恒舞(酣歌恆舞)  拼音:hān gē héng wǔ
沉缅于歌舞。语本《书经。伊训》:「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形容极其享乐。
《國語辭典》:缠达(纏達)  拼音:chán dá
宋代唱赚曲中曲调的配制法。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唱赚在京师日,有缠令、缠达:有引子、尾声为『缠令』;引子后只以两腔互迎,循环间用者,为『缠达』。」也称为「缠踏」。
《國語辭典》:缠令(纏令)  拼音:chán lìng
唱赚曲中有引子尾声的为「缠令」。金、元时被广泛运用。如董西厢中有醉落魄缠令、点降唇缠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