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敞恍
(1).模糊,不真切。敞,通“ 惝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视眩泯而亡见兮,听敞怳而亡闻。” 颜师古 注:“敞怳,耳不諦也。”
(2).失意貌。梁书·张缅传:“望 巴丘 以邅回,遵 洞庭 而敞怳。”
《国语辞典》:模黏  拼音:mó nián
模糊不清。清。邓廷桢〈水龙吟。关河冻合梨云〉词:「而今剩了,低迷鱼艇,模黏雁字。」
《漢語大詞典》:混蒙(混濛)
混沌蒙昧。 宋 欧阳修 《与张秀才第二书》:“及诞者言之,乃以混蒙虚无为道,洪荒广略为古,其道难法,其言难行。”
混濛:模糊,不分明貌。《人民文学》1981年第7期:“天地间扯起了茫茫雨帐,远处的群山,近处的田野,一派混濛。”
《漢語大詞典》:暗昏昏
亦作“ 暗昏 ”。 黑暗而模糊;暗淡而模糊。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三折:“一递里暗昏昏眼前花发,一递里古鲁鲁肚里雷鸣。” 王西彦 《古屋》第二部三:“即使在暗昏的光线里,也可以看见她多肉的下颚震颤得摇摇欲堕。”
《漢語大詞典》:杳濛
迷茫,模糊不清。 明 李梦阳 《玄明宫行》:“光景闪烁倏忽异,云烟鬼怪芃杳濛。”
《漢語大詞典》:隐影(隱影)
约略,印象模糊。《敦煌变文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从前已过人间字,隐影思量梦一般。” 蒋礼鸿 通释:“意思是有些印象或痕迹,但很模糊,不清楚。”
《漢語大詞典》:迷没
模糊难辨。《元典章新集·刑部·骗夺》:“自用针墨将元刺‘窃盗一度’四字填作花绣,迷没不见所刺字迹。”
分類:模糊
《漢語大詞典》:漫暗
模糊不清。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行草大小甚多,真跡今存,但多漫暗。”
《漢語大詞典》:漫略
谓文辞模糊简略。宋书·武帝纪下:“自顷或总称参详,於文漫略。”《宋书·徐湛之传》:“而臣儿女近情,不识大体,上闻之初,不务指斥,纸翰所载,尤復漫略者,实以凶计既表,逆事归露。”
《漢語大詞典》:班駮
亦作“ 班驳 ”。
1.杂色;色彩斑斓。《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同駑驘与椉駔兮,杂班駮与闒茸。” 王逸 注:“班駮,杂色也。”西京杂记卷一:“﹝山﹞上结藂条如车葢,叶一青一赤,望之班駮如锦绣。”魏书·天象志一:“十四年二月己巳朔未时,云气班驳,日十五分蚀一。”
2.比喻有文采。 清 卢文弨 《〈逸老堂诗话〉跋》:“顾其书虽无大过人处,而叙述亦班驳可喜。”
3.错落相间。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枣:“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班駮椎之,名曰嫁枣。”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然柏沥、芥子,并是躁药;其徧体患疥者,宜歷落班駮,以渐涂之。”
4.模糊,不清楚。 宋 陈武 《高帝封建论》:“大抵创业之君,这些规模,人不得尽识,所以其治,班駮而不可考。”
《國語辭典》:班驳(班駁)  拼音:bān bó
1.色彩相杂不纯的样子。也作「斑驳」。
2.责备。《通俗常言疏證。言语。班驳》引《合纵记剧》:「今日到斑驳我小子起来。」
《國語辭典》:迷糊  拼音:mí hú
模糊不清。《醒世姻缘传》第五三回:「我著俺小槿子送你去,看你迷糊了。」
《漢語大詞典》:濛胧(濛朧)
模糊不清貌。 唐 王昌龄 《斋心》诗:“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濛朧。”
分類:模糊不清
《漢語大詞典》:蒙胧(蒙朧,濛朧)
月光不明貌;模糊不清貌。 唐 杜甫 《牵牛织女》诗:“神光竟难候,此事终蒙朧。”
濛朧:模糊不清貌。 唐 王昌龄《斋心》:“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濛朧。”
《漢語大詞典》:蒙腾(矇騰)
犹懵懂。神志不清醒貌。 宋 陶谷 清异录·酒浆:“酒国安恬,无君臣贵贱之拘,无财利之图,无刑罚之避,陶陶焉,荡荡焉,其乐可得而量也。转而入於飞蜨都,则又蒙腾浩渺而不思觉也。”
模糊不清。 元 贯云石 《点绛唇·诗酒风流》套曲:“直喫的酩酊疏狂罢手,也不记谁扶下翠楼,眼矇腾口角涎稠。”
《漢語大詞典》:昏晕(昏暈)
指光线模糊不清。 元 李翀 日闻录:“日月昏晕,星宿动摇。” 叶圣陶 《隔膜·绿衣》:“灯光似乎含着烦闷的样子,放不出光明来,只是昏晕和无力。”
昏厥;昏眩。《水浒传》第五二回:“ 柴进 痛哭了一场。继室恐怕昏晕,劝住 柴进 。”红楼梦第七七回:“一阵虚火上攻,早昏晕过去。”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眼下,失望、悲痛和激怒的心情,使他头脑昏晕,四肢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