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参色(參色)
杂色。多指花白色。 刘白羽 《访问伊里亚·爱仑堡》:“他--是一个老人了,满头参色头发,穿着一套米黄色衣服。”
《國語辭典》:班驳(班駁)  拼音:bān bó
1.色彩相杂不纯的样子。也作「斑驳」。
2.责备。《通俗常言疏證。言语。班驳》引《合纵记剧》:「今日到斑驳我小子起来。」
《漢語大詞典》:班駮
亦作“ 班驳 ”。
1.杂色;色彩斑斓。《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同駑驘与椉駔兮,杂班駮与闒茸。” 王逸 注:“班駮,杂色也。”西京杂记卷一:“﹝山﹞上结藂条如车葢,叶一青一赤,望之班駮如锦绣。”魏书·天象志一:“十四年二月己巳朔未时,云气班驳,日十五分蚀一。”
2.比喻有文采。 清 卢文弨 《〈逸老堂诗话〉跋》:“顾其书虽无大过人处,而叙述亦班驳可喜。”
3.错落相间。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枣:“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班駮椎之,名曰嫁枣。”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然柏沥、芥子,并是躁药;其徧体患疥者,宜歷落班駮,以渐涂之。”
4.模糊,不清楚。 宋 陈武 《高帝封建论》:“大抵创业之君,这些规模,人不得尽识,所以其治,班駮而不可考。”
《國語辭典》:班驳(班駁)  拼音:bān bó
1.色彩相杂不纯的样子。也作「斑驳」。
2.责备。《通俗常言疏證。言语。班驳》引《合纵记剧》:「今日到斑驳我小子起来。」
《國語辭典》:黄牛(黃牛)  拼音:huáng niú
1.动物名。哺乳纲偶蹄目。因其毛多呈黄色,故称为「黄牛」。
2.一种专门在车站或戏院等处垄断票据,再以高价售出而从中获利的人。如:「警方大力扫荡黄牛,以维护消费者的权利。」
3.替人贿赂关说而牟取利益的人。如:「司法黄牛」。
4.爽约,说话不算话。如:「这回原谅你,下次再黄牛的话,我就不理你了!」
《漢語大詞典》:庞眉(龐眉)
眉毛黑白杂色。形容老貌。庞,用同“ 庬 ”。 唐 钱起 《赠柏岩老人》诗:“庞眉忽相见,避世一何久。”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三折:“见一箇庞眉老叟行在前面。” 清 唐孙华 《闲居写怀》诗之六:“庞眉既潜颜,皓首仍悲 冯 。”
《國語辭典》:纯白(純白)  拼音:chún bái
不掺杂其他颜色的白色。如:「这件纯白的衬衫,适合搭配枣红色的窄裙。」《东周列国志》第九六回:「秦王展开锦袱观看,但见纯白无瑕,宝光闪烁,雕镂之处,天成无迹,真希世之珍矣。」
《漢語大詞典》:青骢马
青白杂色的马。例如:踯躅青骢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分類:青白杂色
《國語辭典》:间色(間色)  拼音:jiàn sè
1.杂色。中国古代服色以青、黄、赤、白、黑为正色,其他颜色称为「间色」。《礼记。玉藻》:「衣正色,裳间色。」
2.红、黄、蓝三原色中任两种颜色相互混合而成的颜色,如绿色、紫色等。也称为「第二次色」。
《漢語大詞典》:犁牛
(1).杂色牛。山海经·东山经:“其中鱅鱅之鱼,其状如犂牛。” 郭璞 注:“牛似虎文者。” 汉 扬雄 《法言·修身》:“或问:‘犂牛之鞹与玄騂之鞹有以异乎?’曰:‘同。’” 清 赵翼 《杂书所见》诗:“犂牛出騂角,白牡生驪驹。”
(2).比喻劣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柳生:“犂牛尚有子,何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柳生:“尚未知犂牛,何知其子?”参见“ 犂生騂角 ”。
(3).耕牛。后汉书·和帝纪:“夏四月,遣三府掾分行四州,贫民无以耕者,为雇犂牛直。”
《漢語大詞典》:犁生骍角(犂生騂角)
谓杂色牛生纯赤色、角周正的小牛。比喻劣父生贤明的儿女。语出《论语·雍也》:“子谓 仲弓 ,曰:‘犂牛之子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邢昺 疏:“杂文曰犂。騂,纯赤色也。角者,角周正也。舍,弃也。诸,之也。 仲弓 父贱人而行不善,故 孔子 称谓 仲弓 ,曰:‘譬若杂文之犂牛生纯赤且角周正之子,中祭祀之牺牲,虽欲以其所生犂而不用,山川寧肯舍弃之乎?’言 仲弓 父虽不善,不害於子之美也。”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术智·司马相如》:“ 卓王孙 始非能容 相如 也,但看 临邛 令面耳;终非能壻 相如 也,但恐辱富家门面耳。 文君 为之女,真可谓犂生騂角矣。”亦作“ 犂牛騂角 ”。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犁牛之子》:“故 孔子 有犂牛騂角之喻,以其字为戏耳。”
分類:杂色赤色
《漢語大詞典》:杂木(雜木)
杂色木材;劣质木材。礼记·丧服大记:“君松槨,大夫柏槨,士杂木槨。” 孔颖达 疏:“士杂木槨者,士卑,不得同君,故用杂木也。”后汉书·杨震传:“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宋史·李昭遘传:“幼时, 杨亿 尝过其家,出拜, 亿 命为赋,既成, 亿 曰:‘桂林之下无杂木,非虚言也。’”《人民文学》1990年第5期:“只剩下两座荆棘丛生、乱藤杂木的荒山。”
《漢語大詞典》:杂彩(雜綵)
见“ 杂綵 ”。
亦作“ 杂彩 ”。 杂色丝织品。晏子春秋·谏下十四:“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鏤刻。”一本作“ 杂綵 ”。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今科制自公、列侯以下,位从大将军以上,皆得服綾锦、罗綺、紈素、金银饰鏤之物,自是以下,杂綵之服,通于贱人。”新唐书·百官志三:“监事八人,掌钱帛、杂綵。”
《漢語大詞典》:綦组(綦組)
(1).杂色丝带。韩非子·诡使:“仓廪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而綦组、锦绣、刻画为末作者富。”西京杂记卷二:“ 相如 曰:‘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
(2).谓组织文辞。 清 刘大櫆 《赠大夫闵府君墓志铭》:“其端严之德,肃穆之言,綦组之工,书翰文辞,咸高出儕辈。”
《漢語大詞典》:龙勒(龍勒)
黑白杂色的马络头。周礼·春官·巾车:“革路,龙勒,条缨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卫。” 郑玄 注:“龙,駹也,以白黑饰韦杂色为勒。”
《漢語大詞典》:斑丝(斑絲)
杂色丝的织成品。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梁 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凭斑丝隐囊,列器玩於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 王利器 集解:“斑丝谓杂色之织成品。”南史·杜崱传:“斑丝缠矟长二丈五。” 清 曹寅 《题楝亭夜话图》诗:“斑丝廓落谁同在,岑寂名场尔许时。”
《漢語大詞典》:班布
(1).犹公布。后汉书·寇荣传:“如臣犯元恶大憝……陛下当班布臣之所坐,以解众论之疑。”
(2).犹散布。 宋 张载 《正蒙·参两》:“故云物班布太虚者,阴为风驱,敛聚而未散者也。”
(3).一种染以杂色的木棉布。班,通“ 斑 ”。三国志·魏志·东夷倭传:“ 都市牛利 奉汝所献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以到。”隋书·地理志下:“诸蛮本其所出,承 盘瓠 之后,故服章多以班布为饰。”农书卷二一引 三国 吴 万震 《南州异物志》:“班布,古贝木所生,熟时状如鹅毳,细过丝棉,中有核如珠玽,用之则治出其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