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糊涂(糊塗)  拼音:hú tú
混乱、不清楚。《宋史。卷二八一。吕端传》:「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红楼梦》第二五回:「你这个明白人,怎么糊涂起来了?」也作「胡突」、「胡涂」、「糊突」、「鹘突」。
《國語辭典》:暧昧(曖昧)  拼音:ài mèi
1.含混不清、幽暗不明。《晋书。卷三四。杜预传》:「臣心实了,不敢以暧昧之见,自取后累。」
2.行为不光明磊落,有不可告人的隐私。如:「他们之间似乎有暧昧的行为存在。」
《國語辭典》:鹘突(鶻突)  拼音:hú tú
1.混乱、不清楚。《朱子语类。卷四。人物之性气质之性》:「则此理本善,因气而鹘突;虽是鹘突,然亦是性也。」《聊斋志异。卷二。婴宁》:「设鹘突官宰,必逮妇女质公堂,我儿何颜见戚里?」也作「糊涂」。
2.一种用面粉捍成薄皮,内包肉馅,煮熟后即可食用的食品。也称为「馄饨」。
《國語辭典》:淡漠  拼音:dàn mò
1.淡泊恬静。《文子。上仁》:「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列传。贾谊》:「真人淡漠兮,独与道息。」
2.印象淡薄。如:「都这么些年了,那件事在人们的记忆里已经淡漠了。」
《漢語大詞典》:浑茫(渾茫)
(1).混沌蒙昧。指上古人类未开化的状态。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浑茫剖判,清浊以陈,或昇以动,或降而静,彼天地犹不知所以然也。” 宋 秦观 《上吕晦叔书》:“閤下之道如元气行乎浑茫之中,其发为风霆雨露者,特糟粕耳。”
(2).谓广大无边的境界。 清 曹寅 《钱塘晓潮》诗:“北斗掉尾天失色,浑茫之元不可测。” 清 唐孙华 《次韵酬张超然上舍》:“浑茫千顷翻学海,扶疎十丈丰词条。”
(3).模糊;不分明。 清 姚鼐 《米友仁〈楚江风雨图卷〉》诗:“波翻雨横客登楼,天地浑茫不知处。” 梁斌 《播火记》四二:“他们坐在那里,眼看着太阳渐渐西沉,天地相连的地方一带浑茫。”
《國語辭典》:昏瞀  拼音:hūn mào
昏昧不明事理。三国魏。曹植〈九愁赋〉:「竞昏瞀以营私,害予身之奉公。」
《國語辭典》:撒花  拼音:sǎ huā
1.无故索得的钱财。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三○。银锭字号》:「大兵平宋,回至扬州。丞相伯颜号令搜检将士行李,所得撒花银子,销铸作锭。」也称为「撒花钱」。
2.以错落的花朵为装饰的图样。《红楼梦》第八二回:「开了套间门出来,仍旧带上门,放下撒花软帘。」
3.一种草书体。因其奇邪不楷正如花形,故称为「撒花」。《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捉季布传文》:「上下撒花波对当,行间铺锦草和真。」
《國語辭典》:混芒  拼音:hùn máng
不分明的样子。指上古未开化的状态。《庄子。缮性》:「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也作「混茫」。
《國語辭典》:含混  拼音:hán hùn
模糊、不明确的样子。如:「他的言辞含混不清,颇令人费解。」
《漢語大詞典》:漫糊
模糊。 唐 白居易 《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泉巖雪飘洒,苔壁锦漫糊。”
分類:模糊
《國語辭典》:渺渺茫茫  拼音:miǎo miǎo máng máng
遥远而不易见。《西游记》第一一回:「却说太宗渺渺茫茫,魂灵径出五凤楼前,只见那御林军,请大驾出朝采猎。」
《國語辭典》:茫茫  拼音:máng máng
1.水势浩大无边的样子。唐。杜甫 城上诗:「风吹花片片,春动水茫茫。」
2.广大无边的样子。唐。杜甫〈宿花石戍〉诗:「茫茫天造间,理乱岂恒数。」唐。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3.不明的样子。宋。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4.目视不明的样子。唐。韩愈 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國語辭典》:苍茫(蒼茫)  拼音:cāng máng
旷远迷茫的样子。唐。王维 山居即事诗:「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唐。高适〈燕歌行〉:「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也作「沧茫」。
《國語辭典》:微茫  拼音:wéi máng
模糊隐约的样子。唐。李白〈惜馀春赋〉:「试登高兮望远,极云海之微茫。」元。鲜于枢 念奴娇。长溪西注词:「潇洒云林,微茫烟草,极目春洲阔。」
《國語辭典》:茫然  拼音:máng rán
1.无所知的样子。唐。韩愈 宿曾江口示侄孙湘诗:「茫然失所诣,无路何能还。」《红楼梦》第三三回:「见宝钗进来,方得便出来,茫然不知何往。」
2.怅惘若失的样子。唐。杜甫〈送韦书记赴安西〉诗:「欲浮江海去,此别意茫然。」
3.广远的样子。唐。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一:「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唐。杜甫〈遣兴〉诗三首之一:「下马古战场,四顾但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