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概 → 槩概”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梗概  拼音:gěng gài
大略情形。《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上。杜笃》传:「臣所欲言,陛下已知。故略其梗概,不敢具陈。」《老残游记二编》第一回:「我曾经与黄龙盘桓多日,故能得其梗概。」
《國語辭典》:仿佛  拼音:fǎng fú
似乎、好像、近似。《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时仿佛以物类兮,象积石之将将。」《文选。潘岳。寡妇赋》:「耳倾想于畴昔兮,仿佛乎平素。」也作「彷佛」、「髣髴」。
《漢語大詞典》:厓略
梗概;大略。 清 龚自珍 《六经正名答问四》:“《曾子》十八篇亡,厓略稍稍见,《大戴》又有功焉。”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六》:“或可或否之间,见仁见智,中人每二三焉,或见其厓略,不见其层折。” 鲁迅 《古籍序跋集·〈云谷杂记〉序》:“今此卷虽残闕而厓略故在,传之世间,当亦 越 人之责耶?”
分類:梗概大略
《漢語大詞典》:大域
大略;梗概。《孔子家语·入官》:“故君子南面临官大域之中而公治之。” 王肃 注:“大域,犹辜较也。”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夫人心不欢则慼,不慼则欢,此情志之大域也。”
《國語辭典》:影响(影響)  拼音:yǐng xiǎng
1.如影之随形,响之随声。即一方发生一种动作而引起他方发生变化或行动的作用。《醒世恒言。卷二八。吴衙内邻舟赴约》:「吴衙内身虽坐于席间,心却挂在舱后。不住偷眼瞧。见屏门紧闭,毫无影响。」《文明小史》第五五回:「一连两三个电报,毫无影响,这才慌了。」
2.踪迹、消息。《喻世明言。卷二一。临安里钱婆留发迹》:「一连乱了三日,没些影响,县尉没做道理处。」《红楼梦》第六二回:「只当他外头自便就来,谁知越等越没了影响,使人各处去找,那里找得著。」
3.根据、道理。《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看官,你道小子说到此际,随你愚人也该醒悟这件事没影响,做不得的。」
4.空虚不实的事情。《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那胡阿虎身为家奴,拿著影响之事,背恩卖主,情实可恨!合当重刑责罚。」
5.隐约的印象。《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八:「昨日到郁家之事,犹如梦里,多不十分记得。只依稀影响,认做已约定杨二郎日子过了。」
《國語辭典》:崖略  拼音:yá lüè
大略、大概。《庄子。知北游》:「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聊斋志异。卷二。莲香》:「约万馀言,得卒读,此其崖略耳。」
《國語辭典》:事略  拼音:shì lüè
一种传记文体。记述一人生平梗概的文章,和正式传状不同。如:「国朝先正事略」、「中兴名臣事略」。
《漢語大詞典》:标目(標目)
(1).标立名目。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考其滥觴所出,起於 司马氏 。案 马 《记》以史制名, 班 持 汉 标目。” 宋 叶适 《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使 熹 果无学术歟?人何用仰之;果有学术歟?其相与从之者,非欲强自标目以劝人为忠为孝者,乃所以为人材计,为国家计也。”
(2).指标立的名目。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序》:“六诗三笔,见南士之论文, 杜 诗 韩 笔,亦 唐 人之标目。” 徐念慈 《余之小说观》:“若第二法,则‘侦探’、‘言情’等,种种标目,似无不妥。”
(3).题名。 明 李东阳 《〈七贤过关图〉跋》:“又尝闻吾友 倪文毅公 岳 称其父 文僖公 尝得旧图,人各有标目,有 王维 、 史白 者,而不能悉记也。” 明 袁宏道 《看梅用前韵》:“气条繁蕊乱高清,引得时流妄标目。” 清 李调元 《〈诗人主客图〉序》:“ 唐 张为 撰诗人主客图一卷,所谓主者, 白居易 、 孟云卿 、 李益 、 鲍溶 、 孟郊 、 武元衡 ,皆有标目。”
(4).谓给人起绰号。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三:“ 东坡公 元 祐时既登禁林,以高才狎侮诸公卿,率有标目,殆徧也,独於 司马温公 不敢有所重轻……及归舍,方卸巾弛带,乃连呼曰:‘司马牛!司马牛!’”
(5).显扬。新唐书·卓行传·甄济:“ 逢 ( 甄逢 )能行身,幸於方州大臣,以标目其先人事,载之天下耳目,彻之天子,追爵其父第四品。”一本作“ 标白 ”。
(6).古代戏曲开场白的引子。用以介绍全剧梗概。如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第一出的小标题“标目”即是。
《漢語大詞典》:行略
(1).生平事迹的梗概。 明 胡应麟 诗薮·闰馀中:“ 杜 皆纪其行略,率豪侠节介,有大志而不遂者。”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六:“余出 孙公 门下,採其行略,为作神道碑。”
(2).记述死者生平概略的文字。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我见他们那些有听头儿的人,过去之后,他的子孙往往的求那班名公老先生们把他平日的好处怎长怎短的给他写那么一大篇子,也有説‘行述’的,‘行略’的,‘行状’的,我也不知他準叫作什么。” 叶圣陶 《乡里善人》:“有些人家请他做传记墓志铭,送了四百五百的润笔,他把行略一看,说声不做,就原璧奉还,没有第二句话。”参见“ 行状 ”。
《國語辭典》:行状(行狀)  拼音:xíng zhuàng
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章。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体貌本原,取其事实,先贤表谥,并有行状,状之大者也。」唐。李翱 百官行状奏:「由是事失其本,文害于理,而行状不足以取信。」也作「行述」。
《國語辭典》:行状(行狀)  拼音:xìng zhuàng
记述死者生平行为的文字。也称为「行述」。
《漢語大詞典》:辜榷
亦作“ 辜搉 ”。
(1).搜括;聚敛。汉书·陈咸传:“少府多宝物,属官 咸 皆鉤校,发其姦臧,没入辜榷财物。”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书十六:“今案辜榷双声字也。广雅曰:‘嫴榷,都凡也。’故总括财利谓之辜榷。”后汉书·灵帝纪:“四年春正月,初置 騄驥厩 丞,领受郡国调马。豪右辜搉,马一匹至二百万。” 李贤 注引《前书音义》:“辜,障也。搉,专也。谓障餘人卖买而自取其利。”
(2).大略,梗概。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书十六“连语”:“略陈旨趣,亦谓之辜榷。”
(3).查对;计点。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孙文定公:“公曰:‘某所收别置一所,请覆之。’王辜榷良久,无丝毫盈絀,如衡而止;王大奇之。”
《漢語大詞典》:放物
(1).犹仿佛。效法。史记·历书:“ 少皞氏 之衰也, 九黎 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 司马贞 索隐:“放,音昉,依也。”
(2).犹仿佛。梗概,大略。 章炳麟 《五朝法律索隐》:“其篇籍虽放失,因事鉤求,犹可得其放物。”
《漢語大詞典》:纂略
引述内容梗概。 明 李东阳 《〈群书集事渊海〉后序》:“维史法既立,变而为传记之书,条分缕积,以至於汗牛充栋。其势不能尽,或纂略举要,俾易於求索。”
分類:引述梗概